摘" 要:新手父母缺乏相关的喂养知识,亟需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为父母喂养开发移动健康系统提供设计指导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当前移动健康应用在提升学龄前儿童喂养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指导。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把儿童饮食相关专家的深度访谈录音转成104258字逐字稿文本;对数据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提炼出596个概念、106个副范畴、24个主范畴、6个核心范畴,形成策略框架。学龄前儿童饮食影响因素由发展需求、喂养策略、饮食环境、饮食教育、饮食知识、合作共育6个宏观维度,以及对应的24个微观层面组成。围绕发掘的维度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系统设计策略,为未来设计开发具有实际效用的移动健康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扎根理论;学龄前儿童;喂养;移动健康系统;设计策略
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日益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营养不良与五岁以下儿童中45%的疾病负担相关,给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医疗带来了严重且持久的影响[1]。健康饮食对于预防各类营养不良和非传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2]。在幼儿期(2-5岁),是形成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食物偏好和饮食习惯将影响终身[3]。然而,许多新手父母缺乏相关的喂养知识和未合理安排儿童日常起居等[4],导致儿童在饮食方面普遍存在不良行为,如挑食偏食、边吃边玩、进餐时间过长等[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度依赖高热量的加工食品,进一步加剧了营养不良问题。因此,向家长传播正确的喂养知识,来帮助培养儿童的健康饮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概念与现状
(一)移动健康概念
鉴于上述营养不良的广泛影响,亟需一种具有长期有效性和广泛性影响的干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关注的提升,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健康系统正成为促进公众健康的重要工具[6]。由于智能手机的可用性和便携性的增加,使其成为应对营养不良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理想平台。移动健康干预能够为父母和主要看护人提供一种有效且成本效益高的干预手段,支持不同家庭长期保持健康饮食行为[7]。
(二)儿童饮食移动健康研究现状
近年来,针对儿童的移动健康应用程序也伴随互联网的普及日益丰富[8],谷歌的Play Store中有许多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提供了育儿、营养和健康相关的知识[9]。然而,市面上大多数应用程序并未基于可靠的来源,也未经过测试来确定其在促进儿童营养和健康方面的有效性[10]。此外,聚焦于学龄前阶段的喂养移动健康系统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对相关应用程序的有效性评估上展开,在设计研究上较少涉及。Haycraft等人应用“The Child Feeding Guide”网站对25名6个月至4岁幼儿的母亲进行了为期4周的健康干预,结果显示,母亲使用控制喂养方法的频率及焦虑报告显著减少[7]。Nystrom等人设计开发了移动健康应用“MINISTOP”,在瑞典针对父母照顾4岁幼儿进行了健康干预,评估了其对儿童体脂、饮食习惯及身体活动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儿童对加糖饮料的摄入量显著减少,证明了该应用程序在超重儿童健康管理中的优势[11]。此外,T.Rageliene等人应用新开发的“Food Boss”应用程序对9至13岁儿童进行了用户体验和有效性评估,旨在鼓励儿童食用水果和蔬菜,帮助他们发展健康饮食的自我效能感,并增加对均衡饮食的认识[12]。在上述的研究中,主要利用了现有网站或商业应用程序进行健康干预实验,以验证其有效性。然而,关于如何进行系统设计,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供参考的知识(如表1所示)。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常面临缺乏系统性设计指导的问题。此外,Vázquez‑Paz等人在“PersuHabit”APP设计研究中[13],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ser-Centered Design,UCD)但设计过程中,缺乏具体的设计指标;并且在UCD设计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评估中,仅有六名家长参与研究,这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其他潜在用户的需求。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研究在帮助儿童提高营养知识、改善饮食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移动健康应用程序只关注喂养过程中的某些方面,缺乏系统化的喂养指导设计策略,这限制了对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移动健康背景下,对学龄前儿童喂养需求要素进行发掘,提炼设计策略框架并论述指导设计实践的具体喂养要素内涵,为喂养系统提供综合性的设计指导,帮助新手父母更科学地进行儿童喂养照顾。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喂养需求内容体系
扎根理论由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提出,是一种自下而上、对资料层层归纳发展的质性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探索复杂的社会现象[14]。由于儿童喂养中涉及多种因素和变量,本研究基于前期理论探析,结合扎根理论进行分析。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常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通过访谈法,受访者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究者则可以从中提取体现问题的关键要素和逻辑关系。本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二)用户样本选择
儿童饮食相关研究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了儿童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同时考虑到儿童属于特殊人群,且喂养也涵盖了心理层面的问题,因而本研究将具有丰富喂养经验的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心理医师纳入访谈对象。通过对8位幼儿家长(至少养育过两位学龄前儿童)、5位幼师(平均职业经验为9年)及2位心理医师(具养育两位学龄前儿童经验,且平均执业经验为8年)三个群体进行专家深入访谈,收集他们在喂养指导方面的相关经验与观点,从而为研究提供全面专业的见解。
(三)原始资料收集
研究从学龄前儿童喂养理论文献探讨的整理与归纳中形成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包括营养状况、喂养方式、食物知识、家庭环境与饮食教育5个区块,共计12个题项。在访谈过程中,经专家同意进行录音记录,访谈结束后转成逐字稿,共形成104258字访谈稿(https://share.weiyun.com/xVjFyeBc)。
三、编码与策略模型构建
(一)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首先应拆解和理解文本来确认和发展概念。其次,需对原始资料逐句地贴标签,将这些标签进行反复对比和调整,对相似和相同的标签进行“概念”合并,进一步提炼出596个初始概念,由此,组成106个副范畴(如表2)。
(二)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探究各个副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将上一阶段得到的106个副范畴归纳整合成身体指标、营养评估等24个主范畴(如表3)。
(三)选择性编码。
该阶段通过对主轴编码所形成的主、副范畴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最终提炼得出6个核心范畴。核心范畴是对主范畴进行质性分析而来,属于该理论从属关系中的最终结果,也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宏观因素,进而形成学龄前儿童喂养系统设计需求理论模型。它包括发展需求、喂养策略、饮食知识、饮食环境、饮食教育以及合作共育,编码结果如图2所示。
(四)饱和度检测
饱和度检测为扎根理论的最后步骤,此过程要求研究者引入新的原始范畴并对其再一次进行分析,直至不再出现新的原始范畴。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多次分析后,编码结果已趋于饱和状态,在后续的编码过程中也并未识别新的范畴。因此,可以认为已形成饱和的学龄前儿童喂养系统设计需求理论框架。
四、儿童移动健康系统设计策略阐释
根据前文研究,最终形成了包含6个核心范畴及24个主范畴的学龄前儿童喂养系统设计需求理论框架。下文根据框架内容与数据资料,阐释需求内涵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数据驱动的发展需求反馈
发展需求既是喂养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喂养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方面,发展需求作为喂养的目的,应注重通过科学的喂养策略,满足幼儿自身发展所需的营养;另一方面,发展需求作为喂养效果的反馈机制,可以判断喂养是否提供了合适的营养支持。因此,设计应通过数据驱动对儿童的身体指标、健康管理等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为喂养策略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这种反馈机制可以保证喂养过程的动态调整与实施,使喂养更具个性化。例如,在喂养实践中,家长们谈到“便秘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给他添加一点水果……”。多位家长表示,通过排便情况的反馈形式来关注儿童的消化系统健康,预防便秘及管理其他消化问题。
(二)以“科学喂养理念”为主的喂养策略
喂养理念、养育方式、进食行为、引导策略及喂养方式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喂养策略。推动以“科学喂养理念”为主的喂养策略,以丰富家长对儿童常见进食行为的相关引导策略与具体喂养方式的知识储备,如预防儿童挑食的趣味性引导、培养儿童在饮食选择与决策方面的自主性等,以及采取适当的限制等措施。除此之外,喂养中所采取的整体态度,即养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在喂养方面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逐步引导。
(三)饮食环境创设
优化饮食环境,建议并提供适宜的进餐环境设置方案,包括规律的膳食制度、固定的进餐位置,培养儿童稳定的进食习惯;注重进餐环境的卫生与进食过程安全。增加家人共餐的频率,减少做让儿童分心的行为,营造温馨的进餐氛围。保证儿童进食前后的情绪稳定,建议为孩子安排餐前过渡时间,避免饭桌教育,这样可以让孩子快乐享受进食的过程。培养儿童的基本用餐礼仪、节约意识等,让儿童自然地接受和模仿。利用系统功能,帮助家长创建一个健康、温馨的饮食环境。
(四)整合饮食教育
设计中需要考虑嵌入饮食教育模块,通过可操作性强且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儿童主动学习饮食知识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例如,利用食育、绘本等向儿童传授关于食物与营养的基础知识,丰富教育的途径;通过儿童实际操作与互动等行为练习,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所接受的营养教育;加强餐具的使用训练和自我喂食,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在饮食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如零食分享或孩子们相互交流食物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促进语言及社交技能的发展。
(五)饮食知识传播
营养知识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帮助实现营养均衡的膳食计划,确保安全的食物选择以及食品的营养保留与卫生。因此,让父母及看护人掌握正确的喂养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为家长提供系统的饮食知识培训,涵盖了营养的基本知识、膳食计划、食物选择、食物制备的方法四个方面。通过科普文章、问答或者在线课程等形式,提升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
(六)加强家园沟通与协作
合作共育围绕家园共育与亲子关系两方面展开。家园共育指的是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幼儿提供一致和连贯的饮食教育支持。这种合作是饮食教育的延伸,能够强化儿童的饮食教育效果。因为家庭与幼儿园在喂养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通过家园共育模块,为家长与学校提供沟通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克服教育理念差异,避免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出现冲突。此外,可以帮助家长提升家庭饮食教育能力,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归纳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套学龄前儿童喂养系统设计需求模型,明确了各类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移动健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与指导。例如,为了实现儿童发展需求,可以从身体指标、营养评估、营养管理和健康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考量。该策略模型将用于指导后续的移动健康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将通过问卷、实验等方式对策略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应用扎根理论系统性地探讨相关设计领域下如何发掘学龄前儿童喂养的内容需求,可供相关研究参考。希望通过这一系统,提升新手父母和主要看护人的喂养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不良[EB/OL].[2024-08-04].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alnutrition.
[2]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饮食[EB/OL].[2024-08-04].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althy-diet.
[3]Gibson E L,Kreichauf S,Wildgruber A,et al.A narrative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pplied to young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urs aimed at reducing obesity risk[J].Obesity Reviews,2012(s1):85-95.
[4]林卫华,陈燕惠,王昆毅,等.泉州市2~7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对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9):983-985.
[5]彭超华,杜善淑,张裕玲,等.移动健康教育对家长养育行为及儿童健康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5):9-11.
[6]兰悦,万巧琴.基于用户体验评价移动健康类应用程序的研究进展[J].军事护理,2022(11):85-88.
[7]Haycraft E,Witcomb G L,Farrow C.The Child Feeding Guide:A digi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educing controlling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and maternal anxiety over time[J].Nutrition Bulletin,2020(4):474-482.
[8]Schoffman D E,Turner-McGrievy G,Jones S J,et al.Mobile apps for pediatric obes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healthy eating,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just fun and games?[J].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2013(3):320-325.
[9]Srivastava R,Kushwaha S,Khanna P,et al.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delivering child nutrition information[J].Nutrition,103-104(2022):111773.
[10]Mobin Y,Jérôme B,Pierre D,et al.mHealth Quality:A Process to Seal the Qualified Mobile Health Apps[J].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2016:228.
[11]Delisle C,Sandin S,Forsum E,et al.A web- and mobile phone-based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obesity in 4-year-olds(MINISTOP):a population-bas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2015(1):95.
[12]Ragelienė T,Aschemann-Witzel J,Grønhøj A.Efficacy of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based intervention for encouraging childrens healthy eating in Denmark[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22(1):daab081.
[13]Vázquez-Paz A M,Michel-Nava R M,Delgado-Pérez E E,et al.ParentsmHealth App for Promoting Healthy Eating Behaviors in Children:Feasibility,Acceptability,and Pilot Study[J].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2022(11):70.
[14]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作者简介:林雨薇,福建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通讯作者:吴正仲,博士,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设计创新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疗愈设计、感性工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GY-S2108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