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老龄化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康养民宿作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号召中的重要一环,是廊坊市文旅产业向外界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廊坊康养民宿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地方文化和康养民宿在融合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廊坊康养民宿和地方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终提出了地方文化元素在廊坊康养民宿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廊坊康养民宿发展中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廊坊;康养民宿;地方文化元素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康养旅居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中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康养民宿作为旅游的创新模式,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河北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廊坊市结合其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康养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却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所以如何挖掘好利用好这些文化底蕴,将地方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康养民宿,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鉴于学界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廊坊康养民宿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康养民宿发展中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利用,以促进康养旅居的高质量发展和地方优秀文化的弘扬,提升城乡环境,最终助推乡村振兴。
一、廊坊康养民宿和地方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一)廊坊康养民宿的现状
目前廊坊推出了“廊坊雅居”这一乡村旅居康养项目,旨在为京津冀消费群体提供一批沉浸式体验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乡愁文化和田园生活的院落型乡村旅居场所。全市现有旅游民宿、康养小院共841套,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香河、永清、固安等地,16家民宿入选河北省百佳特色精品民宿,为康养民宿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1]。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1家,休闲农业精品园区7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项,A级景区37家,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6家,为康养民宿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
(二)廊坊市康养民宿存在的问题
民宿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康养民宿的数量发展喜人,但康养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地方特色融合创新差、主理人整体素养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不足等,最终会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产生这些因素的原因在于许多康养民宿处于县域乡村地区,乡村民宿主理人员自身文化素养较低,追求网红店打卡地等形式,盲目跟风进入,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找到差异化的设计和经营模式,这一普通存在的现象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造成民宿同质化较多、特色不够突出、服务质量不高、经营水平较低和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康养特色不突出,基本只有民宿的“皮”,没有地区文化特色内涵,渐失康养民宿的吸引力,慢慢沦落为乡村民宅或普通的旅游附属物。例如“廊坊雅居”项目在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和应用创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尽管该项目利用了廊坊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景区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旅居康养的具体体验中,目前还没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像李家大院目前只是有相关的非遗体验活动,如何把这些文化元素由点带面地展开,不仅仅是表面的展示,而是能够全方位沉浸式地把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到游客的体验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廊坊市康养民宿和地方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廊坊地处京津雄“黄金三角”核心腹地,已进入京津冀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地理位置优越,这样在距离时间上给京津冀地区需要康养的人群,提供了旅居康养的便捷,为周末子女探亲提供了便利,而且廊坊小城市的物价较亲民,在这样的条件下,廊坊康养民宿不仅能够缓解京津冀地区养老人群的经济压力,还能给小家庭周末度假和退休后旅居康养提供一小时可达的便利条件。
康养度假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旅游形式[2],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廊坊的康养民宿要想体现出独特的竞争力,就必须将廊坊特有的地方文化融入廊坊康养民宿,展示出自己独有的竞争力。廊坊是非遗之城、戏曲之城,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可以给康养民宿带来全新的独特性、情感共鸣,打造属于廊坊自己的品牌形象。独特性体现在地方文化元素的唯一不可复制性,为民宿增加差异化优势;情感共鸣是通过本土文化体验激发游客对地方的认同和喜爱,增强满意度和忠诚度;品牌形象塑造上,地方文化元素成为民宿品牌的灵魂,提升整体的形象与市场吸引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康养文旅产业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通过挖掘和应用地方文化元素,可以推动康养民宿向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为康养民宿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所以廊坊地区康养民宿中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应用,作为有准备的老龄化时代的产物势在必行。
二、廊坊康养民宿和地方文化结合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廊坊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非遗文化、乡土人情、历史古迹和自然资源等,为廊坊康养民宿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廊坊拥有22项国家级、115项省级和441项市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达到全省第二,像霸州胜芳花灯、大厂景泰蓝、大城错金银、固安柳编、固安戏剧脸谱等。此外,廊坊还有屈家营古音乐、大厂县评剧团等音乐戏剧类非遗,以及香河肉饼、三河小熏鸡、大厂肥牛等美食类非遗。在民俗文化方面也独具特色,如胜芳花灯、固安柳编、南王力登云老会(高跷会)、永清县河北老调、胜芳跨鼓以及“固安相子”等。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廊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廊坊独特的文化魅力。
廊坊市历史古迹资源丰富,像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滴水灵岩寺遗址、永清古城、香河县香椿营清真寺、文天祥石碑、刘街翰林院、霸州龙泉寺和文安新镇烈士祠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廊坊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廊坊本地历史文化的绝佳机会,为康养民宿在地方文化的挖掘上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把这些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民宿空间设计、文创产品及服务当中,可以提升民宿独特的文化价值,例如,可以对民宿的名称、房间的命名、建筑装饰元素符号、非遗制作体验、文化体验和民俗活动等方式和地方文化元素相结合,把当地的文化进行重组和再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本土的文化特色,让游客沉浸在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当中,推动民俗或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前期案例的示范效应
在廊坊市,已经涌现出探索中的康养民宿项目,如“廊坊雅居”。该项目以“乡村旅居+农业+康养”为核心,通过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结合廊坊市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非遗文化、浓郁的乡土人情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京津冀消费群体提供了一批沉浸式体验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乡愁文化和田园生活的院落型乡村居住场所。
水岸潮白李家大院,以600年历史文化名村为基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景泰蓝非遗活动点缀其中,展现出了景泰蓝非遗文化魅力;永清县艳阳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村内闲置农宅,大力开发民宿旅游。通过农民自愿有偿提供房屋,设计了“民宿+乡村抱团互助养老+精品乡村旅游”模式,民宅改民宿、村民变管家,带动村内草编、果蔬等多项产业发展,利用民宿打造了乡村振兴新路径。固安县柳泉镇北房上村的创美乡居民宿,倡导绿色生态乡村体验,设计出了不同主题的精品民宿,像枫林别院、海棠叠院,把生态景观、步行游道和休憩设施串联其中相映成趣,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之美,这些案例的示范效应为廊坊康养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前期案例的示范效应,促进康养民宿与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让旅居在这里的客人不仅住的好、玩的好、吃得好还能在精神文化上给与抚慰,让长时间居住康养的老年人常住常新,例如,结合廊坊自身的资源特色,积极探索“康养民宿+美食”“康养民宿+演艺”“康养民宿+非遗”“康养民宿+休闲”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模式。这种多元业态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体验,还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益。
(三)政策支持与引导
康养旅游已成为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潮流,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202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河北省政府办公厅2024年印发了《河北省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廊坊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省厅政策,高度重视康养民宿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引导该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与省内涉农高校去合作,开设乡村旅居专业课程,联合企业开展综合实训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在市场运作方面,廊坊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打造了“廊坊雅居”项目,有序地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和利用,推进“乡村旅居+康养+农业”的融合发展;在医疗方面,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康养人群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就医服务。在建设用地方面,廊坊市把符合政策的康养项目被优先纳入村庄规划,满足其必要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需求。此外,政府还鼓励已建成的房地产、康养小镇等综合体项目转型发展康养产业,并在办理宗地分割时给予支持。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旅居康养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为廊坊康养民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地方文化元素在廊坊康养民宿中的应用策略
(一)地方文化元素和特色体验与康养民宿创新共生
廊坊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资源。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文化资源,设计和提供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创新体验活动,把地方传统文化活动和空间特点相结合,融入康养民宿的空间和运营中。体验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感官、情感、思考、行为、关联五个方面,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的体验式活动,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提升康养民宿的竞争力。根据康养民宿的人群定位,在民宿中设计能引起共鸣的感性的地方文化元素。结合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元素和活动,激发消费者兴趣、思维和探究欲望,营造参与互动的氛围,强化参与的体验性。像手工艺制作、民俗节庆活动、地方戏曲表演和美食体验制作等,例如李家大院所在的北李庄村有制作景泰蓝的历史,为了传承非遗传统技艺,村里设置了景泰蓝传习所,匠人们现场展示制胎、掐丝、粘丝、点蓝等景泰蓝制作过程,还设置了景泰蓝展厅。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体验“点蓝”工艺,感受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把景泰蓝体验活动融入民宿,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在民宿设计中,可以尝试将地方文化元素以更加有趣、新颖的方式呈现给旅客,通过挖掘地方经典文化元素,提取色彩、题材、结构、图案、自然形态和故事情节进行创新设计(见表1),能够在空间中找到地方文化的韵味,但又不是守旧如旧的照搬照抄,正如齐白石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平衡,既不能过于逼真以至于媚俗,也不能完全抽象以至于欺世。
在整体设计中可结合新兴的科学技术,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让旅客在互动中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认同感,在活动体验和空间游走中产生独特的情感记忆和共鸣,这样才能把人源源不断的引进来。
(二)主题化院落与康养民宿的跨界融合
探索发展适合周末经济、陪伴经济和流量经济的主题化康养民宿院落,利用廊坊区位优势和三线城市物价优势,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建设“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相关的戏曲主题康养民宿、乡村主题康养民宿、利用固安牛驼镇温泉资源的温泉主题康养民宿,结合非遗文化的非遗主题康养民宿、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健康饮食主题康养民宿、结合地方传统医学的养生主题康养民宿等多种主题民宿,探索康养民宿和地方文化在新经济形式下的跨界融合,开发出具有地方主题特色的康养产品和服务,提升康养民宿独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康养服务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廊坊第什里风筝小镇附近可设计以风筝为主题的康养民宿,在室内外空间设计、活动体验和文创产品等方面和风筝主题相结合,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以达到强化文化保护和塑造地域风貌的目的。地方主题化和康养民宿相结合,有助于延续地区的历史文脉,并增强康养民宿的文化价值。
(三)农耕文化、乡风乡俗与康养民宿相结合
农耕文化和乡风乡俗与康养民宿的结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机会,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深入挖掘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乡风乡俗,进行场景化升级,区别于第一代民宿农家院,让游客体验到民宿不再单单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而是集合多种场景体验,多种情感寄托和多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旅居的品质,成为展现地域特色的窗口。例如,荷府民宿设置了自己的农庄采摘基地,规模约150多亩,种植有草莓、西瓜、西红柿、生菜等果蔬100多种,四季均可以采摘,给入住荷府的客人和周边的朋友带来了优质的农产品和乡村式生活体验。
廊坊市在发展康养民宿时,可以注重将地方文化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业态进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康养民宿的吸引力,促进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四)社区居民参与到康养民宿当中
地方文化融入民宿的方式除了室内外装饰、文创产品、演出和体验活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作经验和闲谈交流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融入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围绕康养民宿的主题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用体验的观念整合起来,营造一个特色浓郁的体验性场景,其中社区居民参与其中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还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对真实体验的追求。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真实的情感消费,而非表面的表演。因此,需要不断讲述地方故事,创造新的体验感受。打造出有个性、有故事、有体验、有品味、有乡愁、有人文体验的康养民宿。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让社区居民从民宿的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和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盘活地方经济。
民宿作为游客体验康养的场所,民宿主人即为沟通旅游地文化与游客体验的桥梁[3]。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和经营意识,追求服务的极致,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定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培训,确保能够向游客准确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在交流时游客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解答,还能享受到地方文化学习的增值服务。让大家了解到康养民宿不仅仅是一个住宿的地方,而是一个文化的交流平台,一个能够传递地方文化和故事的窗口。
四、结语
廊坊康养民宿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而且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地方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康养民宿的设计和运营中,能够提升民宿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增强游客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感。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民宿主人的素质提升、地方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机制的完善,以便更好地推动康养民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郑晓晨.游田园、品乡情,就来“廊坊雅居”[N].河北日报,2024-06-19.
[2]侯满平,蔡占军,田野,穆鹏云,郭茜.乡村康养民宿发展分析报告[C]//过聚荣,熊颖,马勇,王晨,尤劲,邹统钎.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69-178.
[3]韦利坤.康养民宿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广西上林县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2(1):75-78.
作者简介:刘丽玮,硕士,廊坊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科技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赋能廊坊市康养民宿高质量发展研究”(20230290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