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王母神话故事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被纳入到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发展西王母神话故事,绘本设计和推广是一种将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进行重新整理、传播和发展的载体形式。尤其是在非遗的视域下,绘本设计作为一种视觉的表达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视图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和兴趣度。同时,绘本设计还通过媒体、文创产品、旅游、教育等多种新型交流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神话故事;周穆王;绘本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我国一直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研究、创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王母神话故事并以绘本形式进行呈现,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西王母神话故事
(一)西王母神话故事的来源
古代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蕴藏着古人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其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先民对于世界的理解,展现出一定的哲学观、地理观和天文观。
西周典籍《穆天子传》,是最早有详细记载西王母和周穆王神话故事的历史文献资料。当前所流通的版本《穆天子传》共有六卷。在第三卷中,详细记载了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故事传说。中原地区的周穆王不远万里,来到西王母所在的西域之地,受到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被邀在瑶池中宴饮。
(二)非遗视域下的西王母神话故事
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神话故事体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时间长,内容丰富,跨越时间广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很多文献和古籍中都有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故事。
最初的《山海经》《庄子》《穆天子传》等典籍中,都有描述周穆王西行,拜会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到了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中讲述了后羿向西王母请不死药的神话故事;而魏晋时期的《汉武帝内传》则描绘了西王母乘坐紫云车自天而降,将蟠桃赐给汉武帝的传说故事;《枕中书》中,西王母作为元始天王的女儿,列为群仙首领;明代《西游记》中,西王母邀请众仙在瑶池开蟠桃盛会;近代,也有众多专家学者对西王母神话故事进行考证、整理、补充,如迟文杰主编的《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传说故事卷》。
从古至今,有众多关于西王母神话的故事。在2014年,西王母神话故事也纳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以西王母神话故事为主题的绘本设计
(一)绘本分析与重构
在进行神话故事绘本创作时,需要将原本流传的文本故事进行整合、分析、重构和融合,从而形成既不偏离原本故事情节,又容易使现代人接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文本故事。通过对文本故事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挖掘出故事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和文化意义,从而丰富对神话故事的理解,推动神话故事的传承与发展。
1.神话故事分析与重构
西王母神话故事中,有关于中原帝王拜访西王母或西王母造访中原帝王的故事,很多文献中都描述了西王母与很多帝王间保持着良好的交往传统。如《穆天子传》中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①《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九年,西王母来朝。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②由此可以看出,西王母是崇尚共生理念,倡导和平的使者。
通过对原有的故事进行分析、整合和重构,能够发现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从而丰富对神话故事的理解。迟文杰主编的《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传说故事卷》,其中的两个篇章《周穆王和西王母》和《西王母瑶池盛宴周穆王》,即是在查阅《神异经》《山海经》《搜神记》《穆天子传》《淮南子》等典籍,并拜访当地民众,收集神话故事、民间世俗传说整合而成的。在重构中展现出作者对原有故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对故事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使得故事在原有情节基础上展现出新的价值与意义,为我们掌握神话故事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为我们对神话故事的再创作与推广有了新的启发和灵感。
2.西王母形象分析与重构
昆仑神话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保存较为完整、影响较为深远、内容较为全面的神话体系,西王母作为“主神”之一,在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王母在其形象上的演变,分为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先秦时期,西王母作为人兽混合体的原始神话阶段。在著作《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上的讲述就有三处,分别为成书于战国初年至中期的《大荒西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西山经》以及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西山经》。在《大荒西经》中,西王母具有虎齿、豹尾、戴胜。“胜”是一种插在女性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在《西山经》中,西王母“状如其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③并具有了“司天之厉及五残”④的职能,即掌管着疾病、死亡、瘟疫和刑杀。在《海内北经》中,“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⑤讲述了西王母靠在几案上,扶持着手杖。
第二个时间阶段,是两汉时期的仙化阶段。汉代的西王母,在形象上发生了较大的变换,西汉时期的西王母具备了人的相貌特征,并多数形象为老人。如《大人赋》中的描述:“……西王母,浩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而到了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则转变为具有一定神性的年轻女性形象。
第三个时间阶段,是东汉后期到明清时期,这一时期西王母在民间具有影响力,逐渐成为百姓口中的道家至尊。
(二)神话故事绘本表现风格
1.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
剪纸、中国画、刺绣等中国民间美术元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绘本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也会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作品中,从而增强绘本的艺术表现力。如绘本画家熊亮,其作品极具中国情结,绘本内容往往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采用中国民间传统元素进行创作,其作品《纸马》(如图1)即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民俗剪纸艺术。再如绘本画家蔡皋,其作品从民间年画、湘绣、漆画中吸取元素,将民间大红大紫运用到画面中,给民族传统服饰和建筑赋予了绚丽的色彩。
2.传统艺术表现手法
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在绘本的创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中国画中的没骨、泼墨、白描、色彩、留白等。在绘本创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从而提高绘本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插画师叶露盈的《洛神赋》(如图2),通过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曹植所作的《洛神赋》进行重新演绎,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其作品采用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用线精细,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插画师陈丝雨的《山海经》中,也用到了中国绘画中的传统表现形式,以线造型,线条疏密有致,并通过“点”的形式来增强画面的装饰效果。画面中还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纹样——云纹进行装饰,从而产生一定的空间感。
三、神话故事绘本的创作
(一)故事梗概
在绘本创作的准备阶段,需要通过对现有故事的总结、提炼形成绘本故事的梗概,方便后续进行脚本设定。西王母神话故事即参考《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传说故事卷》《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确定了各部分内容。
在绘本中第一部分是对西王母的介绍,第二部分则讲述周穆王西行拜会西王母,第三部分为西王母迎接周穆王,第四部分为西王母宴请周穆王,最后一部分为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三年之约。
(二)脚本设定
脚本设定是根据故事的梗概,将每一页的内容,通过不断丰富、补充故事的完整性,从而生成详细的文字内容。
西王母神话故事绘本中的脚本设定,即将故事梗概分解为二十七页内容。其中第一页内容为引言,引出故事内容;第二至第三页为跨页设计,对西王母形象进行展示;第四至第五页也为跨页设计,讲述周穆王希望西行拜会西王母,并寻找驾车技术高超的人一同前往;第六至第十页为跨页设计,讲述周穆王乘八俊神车前往瑶池;第十一至十二页跨页设计,讲述周穆王到达瑶池,西王母前来迎接;第十三至十四页跨页设计讲述西王母带领周穆王游览瑶池;第十五至十六页跨页设计讲述西王母邀请周穆王入宴;第十七至十八页跨页设计讲述了周穆王向西王母献上大量中原特产;第十九至二十三页跨页设计讲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一见如故,却因国家事务不得不早日回去,十分伤心,西王母出声安慰,两人也定下了三年之约;第二十四至二十五页跨页设计讲述了第二日周穆王拜别西王母;第二十六至二十七跨页设计讲述了故事的结局,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三年之约,周穆王并未遵守。
(三)人物设定
绘本通过图形来表现故事情节,一本优秀的作品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性与文化性。而人物设计作为绘本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具有审美性的前提下,在绘制中形象上要与故事的发展、场景剧情相吻合,从而确保所设计出的形象能够突出故事的主题。
1.西王母的人物设定
在绘本中,西王母形象上的演变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主要涉及第一、二阶段。西王母是一位具有一定野性、有一定王者之气的女性形象。因此,绘本在其造型上参考了《山海经》中描述的具有虎齿、头上带有“胜”这一装饰,手拿象征地位的权杖的形象,又因三青鸟总和西王母相伴,从而在饰品、服饰纹样上也融入了三青鸟这一元素,确定了最终的形象。
2.周穆王的人物设定
周穆王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是西周第五位君王。因此,在周穆王人物形象上的设定,可以根据历史中所描绘的形象进行设计,周穆王是一位奋发有为、好游的君主。而其服饰上的设计,则可以参考《周礼》《释名·释首饰》《说文》等书籍中关于西周时期君王的服饰进行设计。
在周穆王的服饰设计中,参考了周代服饰中最为尊贵的“冕服”进行设计。冕服分为冕冠和礼服两个部分,冕冠为古代的帽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