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主题是绘本中常见且重要的主题之一。绘本中的生命主题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体现在对情感性、教育性、故事性、哲思性、艺术性、真实性和深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和巧妙平衡。生命主题的书写策略主要体现在: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展现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等过程,使读者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传达对生命的感悟;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生命主题;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文字的搭配,增强生命主题的表现力。
关键词:生命主题;绘本;特点;书写策略
生命主题绘本主要是指那些以生命为核心,探讨生命的起源、发展、变化和终结等主题的绘本。生命主题通常涉及对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以及如何体验和理解生与死的过程。这类绘本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受生命的各种状态,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大同情感体验。
一、生命主题绘本的创作特点
(一)情感性与教育性的平衡
生命主题绘本在叙述中既要有情感的渲染,使儿童能产生共鸣,又要蕴含“大教育”意义,引导儿童正确理解和面对生命。创作者在文字和图像的选择上需精心搭配,既不过于沉重,也不过于轻浮,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如《我的爷爷是幽灵》中,作者以平淡的语气表达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让死亡不至于成为使孩子恐惧难过的童话,温馨的情节配合彩铅细腻笔触的插画,很自然地回忆起过去。记忆本身就是亲人永存的证据,更深的不用去表达,浅浅的才感同身受。绘本中,朴实的图画和淡雅的色彩,不仅消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的出口。感动之余,我们更多地体会对亲情的怀念与感悟。
(二)故事性与哲思性的结合
好的生命主题绘本不仅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还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对生命的哲理思考,使儿童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能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创作者往往通过寓言式或象征性的故事来表达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如《国王与死神》中,表现出人类有关永生的困扰,这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探讨的议题。我们害怕死亡,对它充满敬畏,但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才会不断追求生命中的无限可能,寻找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意识,无形中推动了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和成长。
(三)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绘本中的艺术插图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图画又要真实反映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生命循环等,使儿童能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有关生命的知识。《獾的礼物》中,獾在离世前告诉朋友们,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这种象征性的比喻,既道出了死亡的真实性,也具有艺术性的隐喻,使死亡本身显得不那么可怕。獾的朋友们经历了沉痛、悲伤、不知所措、缅怀、感恩,让獾永远地活在他们的生活与记忆中,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也是对死者最好的悼念。
(四)可读性与深度的兼顾
虽然生命主题绘本的读者是儿童,但创作者在创作时还需考虑生命的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叙述,而应提供给儿童读者深层次挖掘的空间。生命主题的绘本在内容上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内蕴特点。如《活了100万次的猫》中,创作者融入了更多的哲思,即什么样的生命更有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有评论者说这是一本可以从零岁读到一百岁的绘本。
生命主题绘本的创作特点体现在其对情感性、教育性、故事性、哲思性、艺术性、真实性和深度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和巧妙平衡。
二、生命主题绘本的书写策略
从生命的历程来看,儿童似乎离死亡最远,对他们来说,死亡显得遥远而陌生。然而,“从心智与生理的角度看,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又是最接近死亡的群体。儿童作为生命的个体,有权对他的亲人或宠物的死亡感到悲伤,成年人无权剥夺儿童自己的感受。父母的离去如果不被告知,会让孩子处于长期孤独等待中或产生被欺骗的感觉,有些孩子甚至会一直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1]。如何在绘本中呈现生命的终结,并使儿童理解接受确实是一大难题。绘本在这一主题的书写策略,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情感的传递、童心的哲理性表现和画面的表达四个方面。
(一)内容的选择
在探讨“死亡教育”这一敏感而重要的话题时,以绘本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生命的内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有限性,而且还能以一种生动、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索生命的意义。绘本中的故事和插图往往能够跨越语言和年龄的界限,触及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和死亡的现实。目前,笔者收集到的绘本从内容角度来划分主要有亲人离世类、宠物死亡类、故事形象类和自然环境类。
在幼儿的情感发展过程中,亲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同伴,都是他们情感关系建立的基础。然而,生活常常充满不确定性,例如,年迈的祖父母可能因疾病而离世,或者父母可能因意外事件而身亡。这些情况都有可能给幼小的心灵带来深刻的创伤,并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亲人离世类的绘本,专门帮助幼儿理解、淡化亲人离去带来的焦虑和伤痛。如《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外公》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幼童阶段,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令人难以预料的挑战,其中最常碰到的大概就是家养宠物的死亡。对于孩子来说,宠物不仅仅是动物,更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是他们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宠物离世对幼儿来说是接受死亡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幼儿与宠物存在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连接。在幼儿的世界里,他们常常相信,即使宠物死亡,它们也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关爱。《我永远爱你》是一本非常适合幼儿阅读的宠物死亡主题的绘本。它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如何勇敢地面对宠物离去的现实,从而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了生命的无常,以及如何去接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死亡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在它来临之前用爱去填满生命。在生者在世时多些陪伴,及时说出自己的爱,这给生者以慰藉,也给死者在剩余的生命中增添了色彩。”[2]8现在说出爱、享受爱、付出爱,死者离开后继续传递爱,让生命以爱的方式传递下去,这才是爱和生命相容最好的方式,也是爱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动物形象类绘本是指通过动物形象或虚构的形象来表现生命及死亡主题的绘本,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獾的礼物》《当鸭子遇上死神》《国王与死神》《雪人》等。这类绘本中的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是借虚构的形象和故事,让幼儿在体会他者的故事和情感中感知死亡的意味。死亡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提醒着幼儿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通过对死亡的认知,幼儿开始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段情感都因为死亡的临近而变得更有意义。死亡不是生命的归零,而是生命价值的放大镜,让幼儿看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感恩、爱和勇敢,让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獾的礼物》告诉小读者,生命的终结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獾虽然身体衰老,但他接受这一点,并对生命的结束持坦然态度。他的梦境则展示了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过程,灵魂最终获得自由。《当鸭子遇上死神》以幽默诙谐的方式,通过鸭子与死神的对话向幼儿揭示了死亡的真正意义。无字绘本《雪人》通过雪人的消失,向孩子们传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自然环境类绘本指以自然界现象、植物等内容为主题的绘本。自然环境类的绘本是引导幼儿感知自然界的生命气息,理解自然界的循环。如《风到哪里去了》《一片叶子落下来了》等。在《一片叶子落下来了》中,通过描绘枫叶弗雷迪的一生,结合四季更迭的美丽插图和细腻的绘画,营造了一种温馨且深远的情感氛围。即使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弗雷迪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大树恩情的回馈之情,以一种生动且感人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循环和感恩的重要性。它愿意化作春泥,滋养大树,实现生命的循环。该绘本引导孩子们理解死亡的自然性,让他们在面对生命的终结时,能够保持平静和接纳的心态。该绘本教导孩子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爱和善良去影响他人,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二)情感的传递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共同世界,而死亡的遭遇却使得这个共同世界不复存在。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情感会经历不愿意承认、情绪激动、寻找分离和新自我世界等阶段。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需要我们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死亡主题的绘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利用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文字,有效地减轻了死亡带来的压抑感。绘本以一种轻松诙谐、充满爱的方式诠释死亡,使孩子们能够在童趣中感受到对生命的崇敬和热爱。这种处理死亡主题的方式是以一种温情、平淡、淡然、充满希望的态度进行的。它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死亡,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认知。
如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和《外公》这两部作品中,它们在结尾处都巧妙地描绘了生命的诞生。《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故事的结尾是米琪阿姨生下了一个婴儿,大家认为这个婴儿长得像爷爷。这样的描绘,既是对生命循环的一种隐喻,也是对家族传承的生动展现。尽管小读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生命循环的深层含义,但他们能感受到故事中所传递的希望和美好。在《外公》的结尾,我们看到小女孩推着一辆婴儿车在春天的山坡上奔跑。车里的婴儿,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而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诗意。这个结尾同样可能不为小读者完全理解,但它所传达出的美好情感却是易于感受的。
对于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生命终结主题的绘本虽然以生命终结状贯穿,但最终指向温暖,创作者擅长用多种方式来消解题材本身的悲伤和残酷。大多在残酷的生命终结底色上加入一些温暖的元素,如爱、感恩、新生等,为生命的终结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使儿童文学回归轻盈与阳光。
(三)童心的哲理性表现
童心的哲理指运用儿童的视角、话语道出的某种富有哲理性的观点。表现在平静的情感指向和诗意的生命意义探索上,而这种看似寻常的方式恰恰契合了儿童心理接受的方式。在经典的绘本中对死亡的阐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儿童心性关照之下的轻盈之美。“儿童文学被认为是具有一种轻逸之美的艺术品质,轻逸即是一种快乐,一种天真,一种喜剧。”[3]绘本对死亡主题的表现不乏轻松幽默、脉脉的温情以及天真烂漫的想法,在满足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因而在面对死亡时充满勇气和希望。
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个关于生命的自然、关于生命的童话,以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向我们展示了正是这样一片生于自然,老于自然的叶子。绘本中的生死观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角色对生死的思考,展现生命的短暂和永恒。这种生死观照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生命的有限。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最后成长阶段,死亡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让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流光溢彩,死亡的存在不是生命归零,而是凸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儿童成长的旅程中,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苦难并不亚于成年人。然而,当他们面对这些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乐观和本能的力量,成为了儿童文学的信仰之光。这种力量源自儿童天然的心性,它赋予了他们快乐、天真和勇气。在儿童的心性关照下,死亡的主题不再是沉重的,而是轻松而幽默的。孩子们对死亡的幼稚理解,虽然看似天真,却能让他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给故事带来诗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赋予其哲学意义。这种天真和乐观,以及超然的心态,对于维护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至关重要。
儿童文学是乐观的文学,它不会让故事在悲哀中停顿,在死亡中停顿,他总是有着最终的温暖指向,死亡绝对不会是终点。“写死,其实就是写生。”[4]“它既是生命的结束,也是成长的开始。”[5]引导孩子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不仅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对他人的生命持以珍惜和敬畏的态度,对生命有普遍的关怀与热爱。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够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让每一天都充满生命的光辉和意义。
(四)画面的表达
绘本中图画本身就给予了孩子广阔的想象空间。绘本中的死亡主题通过丰富的色彩、生动的文字和轻松诙谐的展示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对生命的关爱、关怀、崇敬和热爱。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使得死亡主题不再沉重,而是充满温暖和希望。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外公》《爷爷变成了幽灵》等。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绘本的主色调是咖啡色,属于中性的暖色调,“这个颜色也给人一种迷迷糊糊的感觉,难以界定真正的色位,能展现出葬礼的肃穆,亲人过世的悲伤气氛以及布鲁诺对死亡的模糊界定”[6]。布鲁诺的头发和他在葬礼上穿的雨衣是鲜红色的。红色比咖啡色显得轻,表明了布鲁诺孩子的身份,红色也属于暖色调,颜色本身是没有重量的,只是颜色使人感觉到物体的重量,给人一种亮色、活泼和温暖的感觉。布鲁诺的衣服、杯子、婴儿车等物品颜色都是绿色,为绘本的悲伤氛围带来了一丝调和。《外公》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最后没有文字的一个跨页,这个跨页的左边是用线条画的小孙女,右边是绿色的沙发。从之前的图画中,可以知道这是外公的沙发,空空的沙发暗示着外公已经不在了。微微颤动的线条隐约地表达出小女孩的不解与孤单,而那张绿色的沙发似乎仍保存着关于外公的温馨回忆,这样安静的跨页,却是感人至深的。书中用“消失”“不见了”和“从此不再回来”来阐释死亡,并用怅然若失的意境暗示读者死亡这个事实。他不希望“死亡”对孩子造成伤害性的震撼,这种做法是温和友善的。
通过上述画面表达策略的具体应用,能够生动地传递出绘本的生命主题,使读者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生命主题的绘本是一种情感和智慧的教育方式,通过探索生命的本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美丽、神奇和智慧,让孩子们体验生命的美好,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培养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通过生命教育,孩子们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未来有益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对待生命的方式可以不用悲伤,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甚至没有回头路的终结前也可以有着童话的诗意与灿烂”[2]11。
参考文献:
[1]丰竞.绘本文学的“死亡”认知途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5-129.
[2]黄丽英.论图画书中的生命终结主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吴正阳.论儿童图画书中的死亡阐述及其意义[J].昆明学院学报,2012(4):5-8,17.
[4]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1.
[5]黄贵珍.论儿童文学中的死亡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11-13.
[6]江舒琳.以《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为例解读儿童文学的死亡主题[J].语文学刊,2015(4):65-67.
作者简介:张方,硕士,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团干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亲子阅读实施策略研究”(2024YB053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