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探索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496)

黄月蛟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出版业的选题策划、内容生成、编辑校对、印刷、营销等环节中。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出版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新技术武装自己,从而推动出版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和印刷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出版事业的国家之一。图书形式的演变与同时代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钟鼎铭文的产生依托成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缣帛能成为主要的著书原料得益于丝织品的发明和批量生产;在纸质图书出现后,文献的大量记载和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中国出版业由此开始萌芽;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使出版业正式形成并快速发展;现代印刷术推动图书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伴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表明国家十分重视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将成为未来的热门产业,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与出版业的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选题和内容的加持

1.大数据技术助力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出版工作之“始”,也是出版工作之“本”。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选题策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决定了出版方向、出版内容和出版结果。为了策划出符合读者期待的、有价值的、有经济效益的选题,各出版单位绞尽脑汁,各显神通。传统的选题策划多依赖编辑的个人经验和与发行部门一起做的市场调研——编辑的个人经验有限,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之处;市场调研仅仅凭个人或出版社之力很难做全,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确定目标读者及其感兴趣的内容便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所青睐。比如,2014年京东商城自有图书品牌“京东出版”宣布上线,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了消费者关注且其出版团队有优势的品类——文学、生活、社科,进而向这些品类进行资源倾斜,与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图书:首部为与新世界出版社合作的贝克汉姆执笔的自传《大卫·贝克汉姆》,后面又陆续推出了《麦迪在路上》《瓜迪奥拉——生理的另一种道路》《阿基里斯之歌》《真三国,不演义》等。这些产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与传统出版社相比,电商在大数据的获取上有先天优势,其可以根据读者的购买、搜索、评价等数据分析读者阅读偏好;也可以在同类书中进行纵向比较,进行去同质化,从而找准卖点;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和利润的预估更是手到擒来。电商联合内容出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显得得心应手。

2.新型人工智能软件开启书写新时代

出版的核心价值是内容,即“内容为王”。不论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变化,印刷技术如何发展,出版形式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制胜的关键。在传统的写作方式中,作者主要依赖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查阅所得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生成作品。人工智能技术则使写作变得更容易,特别是需要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比如分析行业形势的发展报告、法律条款比较分析等。

而若要评出近期最热门的软件,ChatGPT必在其列。ChatGPT(全名: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可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打字的方式和它聊天,还能在它的帮助下撰写论文、小说、新闻报道、代码、文案、脚本等。2022年11月底,ChatGPT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100万。

但是此类软件的使用是有风险的,比如,写出的文章缺乏创新性;过于程式化,缺乏人类情感和经验;重复性高,质量低;容易使人产生依赖性,失去创作热情等。因此,多家学术期刊曾联合发表声明,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学术论文。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创作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编校工作

传统的校对软件一般只能校对出错别字和错误使用的标点符号,对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工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编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做更多、更细致、更宏观的工作,比如查重,联系上下文找出不当搭配、逻辑不清之处,找出图表中的数据错误,指导排版等。其能真正将编校人员从繁重的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挖掘、策划好的选题。

2019年,“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中知编校在北京正式发布,旨在建立起一套集著作权保护、智能化编校排、图书出版、印刷服务、版权管理及运营于一体的数字化出版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包含电子化流程管理系统、智能编校排核心系统、复杂单元编辑与识别系统,其中,智能编校排核心系统拥有智能审校、原稿留痕、电子折校、一键式排版、多种数据格式转换五大模块,共同推动实现图书审校智能化、图书排版便捷化、图书出版全流程电子化。”

这样的智能化编校软件会越来越多,功能也会越来越全。这种软件的应用将缩短编校人员在编校稿件上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出版效率;也会使排版花费的时间更少,排版样式更规范,排版与稿件内容更匹配;还能按照上下文逻辑找出稿件中的错漏之处,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对编校人员来说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智能软件的智能化程度不够高也会给编校人员带来困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词用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就有可能不同;另外,谐音、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用法也会让软件在审校时产生误判。因此,判断智能软件指出的错误是否应该改正有时也需要花费编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软件开发和维护机构在提高智能软件的审校技术上下功夫,以便使其功能更加完善,审校结果更加准确。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印刷业发展

《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推动我国印刷业实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使我国实现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初步转变。传统印刷有优势但也存在很多短板,如制版费用高、印刷成本高、废品率高、生产周期长、工序烦琐、人员成本高、污染严重等;智能印刷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加上包括印前数据控制、数字图文采集、数字排版、数字拼版、数字打样、数字制版、数字化印刷和印后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工艺,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印刷成本。

随着网络文学、电子出版的发展,社会对传统纸质出版物数量的需求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对印刷质量和印刷形式的要求提高,高端出版物印刷、按需印刷逐渐成为趋势。与其他出版环节相比,印刷环节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印刷需求,还需要印刷业进一步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开启营销新时代

传统出版营销有赖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如书店促销、直邮、广告宣传等。传统营销方式的优点是易于操作,缺点是信息覆盖范围有限,作者、出版商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销售情况反馈滞后等。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版营销大有可为。

第一,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历史和搜索痕迹,为读者推荐最符合其需求的出版物,精准推送,按需销售;第二,针对不同类型出版物的销售情况和读者反馈,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方案,以获得最佳的营销效果;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营销数据,掌握市场动态,及时优化资源配置;第四,利用智能化服务平台,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了解作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亚马逊的在线商店有数百万种产品,每个商品下面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评论,而很少有用户能耐着性子一条条仔细阅读这些评论,AI生成的摘要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能让用户快速找到符合个人需求的评论。虚假评论会使用户对在线商店产生信任危机,因此,亚马逊和其他在线销售平台通常会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删除虚假评论,以挽回流失用户。聊天机器人的应用使评论撰写变得更加容易,也使用户更愿意留下自己的意见;根据用户意见,亚马逊可以调整选品和营销策略,从而增加用户的黏性。

智能营销可以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人工智能在出版业中应用的局限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出版方面有很多优势,如精准定位、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局限。

第一,缺乏创新性。人工智能主要是根据大数据采集的信息编辑生成内容,比较适用于创作报表、研究报告、行政法规等基于大量信息、数据分析而撰写的文章;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于小说、散文、诗歌等的创作中,但是其写出来的内容总是缺乏情感、文思和意境。

第二,无法完全替代编辑。人工智能对“硬伤”的判断很准确,如错别字、数据错误、前后搭配不当等,但其还是无法完全替代编辑开展工作。比如,编辑在审稿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句子字用得都对,句子结构也没有问题,但是结合前后文,读起来就是别扭,这时就需要依靠编辑通过大量阅读形成的语感判断如何处理文章。再比如,一段叙述单看没问题,结合上下文看也没问题,但是站在历史长河中或当前政治背景下审视就不合适了,这种判断是基于编辑长时间积累的大量专业知识形成的。因此,人工智能只能对编辑的工作起到辅助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但仍旧无法完全替代编辑。

第三,数据样本偏差。人工智能的分析结果取决于所获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如果数据样本出现偏差,生成的结果也可能不准确。这可能导致生成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

第四,版权问题。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内容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算法从他人作品中提取信息编辑而成的,这就可能涉及版权问题,使用得不好就可能造成侵权。这对现有的法律体系来说是个挑战,在未来的立法中,此类问题应该会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关于上述问题,出版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之前需要仔细考虑,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出路

第一,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出版业是传统行业,传统行业给人的固有印象往往是“土”“落后”,为了打破这一偏见,出版业做了不少努力。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网络技术等兴起的数字出版如今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各出版机构都在努力实现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从而使自己变得更“洋气”、更“先进”。但是新技术层出不穷,目前有些出版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出版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最新技术的融合,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也会有更先进的技术出现,这就需要出版业与时俱进。

第二,注重人才培养。要想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就需要有懂技术的人才。现在,很多出版企业跟不上时代发展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从管理者到编辑,对新技术都是一知半解,知道要用,但不知道如何用。这就需要出版企业从上到下加强培训,多为现有的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同时引进相关人才,开设专门的部门,有针对性地运用新技术促进自身发展。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的扶持是最好的风向标,是出版业紧跟时代的最大助力和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更是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侵权问题;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导致产生的纠纷无法得到解决,进而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也会影响出版业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推动出版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业的有机融合是“万物皆媒”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版业亟须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则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选题策划、内容生成、编辑加工、印刷制作到宣传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在尝试与新技术进行融合,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勇于尝试就是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实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新技术刚刚开始研发,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出版业要紧跟其发展步伐,探索二者的合作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限公司)

标签:  人工智能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