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融合出版是指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其已成为童声合唱全新的呈现形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推出的《孩子们的歌》《“百变”合唱曲》将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融合出版已成为大多数出版社重要的出版趋势,但融合出版不是简单的数字化、音视频化,融合出版应充分考虑图书阅读对象的年龄特点、阅读方式等。现探究童声合唱乐谱出版现状,分析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新路径,并提出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带来的启示,以期为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合唱具有抒发感情、强健体魄、联络友谊等功能,是一种使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同时合唱追求高度和谐,不仅能让人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还可以陶冶情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中小学的美育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中,合唱具有重要地位。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鼓励各地每年开展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3年组织1次省级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为贯彻艺术教育“面向人人”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
早期童声合唱乐谱的出版形式大多为纯乐谱形式,如五线谱或简谱。2015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当前,童声合唱乐谱的出版形式升级为书配盘、扫二维码听示范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业实现了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童声合唱乐谱出版现状
出版形式
童声合唱乐谱出版形式已由纯乐谱逐渐转变成“纯乐谱+简单示范音频”的形式,如《苗圃之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少年儿童合唱曲精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中外童声合唱歌曲20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最好听的中外童声合唱歌曲10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经典古诗词童声合唱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等。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社会技术的变革共同促成童声合唱乐谱从“无声”到“有声”的演变。
曲目内容
目前已经出版的童声合唱乐谱内容以民歌改编、外国作品为主,与当今社会热点、当下中小学生的生活脱节,很多合唱曲很难引发他们的共鸣。演唱乐谱的专业性不足,艺术性较差,大部分曲目过于简单和业余。
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新路径
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新方式
2022年,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指明了出版融合发展的方向,确立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要“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总体原则,标志着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正式启动。2022年底,《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组织出版一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少儿图书、绘本连环画、有声读物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对童声合唱乐谱出版进行新尝试,不仅契合国家政策,也是出版行业集技术变革与内容生产于一体的深度融合实践。
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合唱类图书(乐谱)出版物主要采用乐谱附伴奏音频或示范演唱等形式,创新度有待提升。为了更好地将儿童音乐图书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结合了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经过详细的出版市场调研,特别策划、出版了《孩子们的歌》和《“百变”合唱曲》两本乐谱。
《孩子们的歌》借助二维码将歌曲的演唱示范、分声部的示范演唱、钢琴伴奏等呈现出来,力图打造一部“立体化”、有别于传统出版形式的有声合唱乐谱。这种出版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出版物的指导性和互动性,提升了使用者的学习效率。“立体”合唱乐谱《孩子们的歌》在突破了传统出版物局限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出版物的示范功能,提高了出版物的利用率,赋予了合唱乐谱互动功能。
为了丰富合唱教学、演唱实践的多样性,《“百变”合唱曲》选择了曲集里的三首歌曲。《孩子们的歌》《妈妈最美》《十八怪》,以这三首为例,在幼儿园阶段、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以及初中阶段时,通过演唱同一首合唱曲,教老师们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会如何排练、如何加入适合本年龄段的身体律动、如何解决排练中的难点等。为了让老师们能更直观地看见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聆听最后完整的教学成果,同时与北京百合花开合唱团成员一起,拍摄了教学分段视频和演唱示范视频,让读者配合其文字和乐谱,实用性更佳。
以上两本乐谱是国内出版界首次以“声音+图像立体”形式呈现的合唱乐谱,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其出版对合唱类图书(乐谱)出版物乃至出版社产生了重要影响。
童声合唱乐谱内容选择的新思考
《孩子们的歌》的作者冯向青老师曾在美国留学,回国后任教多年,对童声合唱乐谱教学、表演、创作等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次出版的10首原创儿童合唱曲,均由她本人创作,内容不仅贴合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还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
孩子们在学习童声合唱乐谱前,首先要进行视唱练耳与声音控制的训练,本书中《音符的奥秘》《孩子们的歌》《音乐的海洋》等合唱曲解答了在学习视唱练耳和声音控制过程中的困惑。根据云南民谣创作的《十八怪》《妈妈最美》《逆流而行》等曲目,表达了对妈妈和祖国最真挚的情感,《去太空》《草原传奇》描写了孩子们对太空和草原的幻想。这些合唱曲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学习、演唱、表演曲目时,合唱团的学生会更投入、更放松,呈现较好的舞台效果。
该乐谱出版后,已经有来自9个省(自治区)30余所学校的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云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广西、广东、海南、甘肃、新疆),以及北京市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实验学校、呼家楼中心小学青青分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怡海分校、乐享蓝鲸(山东)教育发展集团蓝鲸音乐学院,都在各种场合学习和演唱这些曲目。图书出版后,策划、推出了近10场线上、线下的教学、演出、讲座等相关活动,累计超过10万人参与观看,好评如潮。创作贴近时代主题,抓住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兼顾艺术性、专业性,成为今后童声合唱曲目的主要发展方向。
童声合唱乐谱出版的实用性发展
《孩子们的歌》是国内首部出版的“立体”合唱乐谱。所谓“立体”,即每首歌曲有4个不同的音频,即范唱、钢琴伴奏、合唱第一声部、合唱第二声部。合唱团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部,先聆听歌曲的整体示范演唱,了解整首歌曲的基本情绪;然后选择自己声部的演唱音频,听、学、练、唱;在能熟练掌握自己声部的演唱技巧之后,不仅可以选择与另一名演唱者进行声部练习,还可以选择与钢琴伴奏声部进行配合练习。这个“立体”而丰富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们在熟练掌握自己声部演唱的同时,提高指挥现场排练的效率。
分声部音频呈现的方式,让孩子们的听、学、练、唱更加便捷,同时减轻了合唱指挥在排练前的识谱、节奏、练唱、合伴奏等教学任务。此外,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合唱团而言,在现场没有钢琴伴奏的情况下,还可以直接使用钢琴伴奏声部音频作为排练和舞台表演的伴奏。
《“百变”合唱曲》中有由相应年龄段孩子录制的52段从身体律动到和弦演唱、从念谣到节奏练习、从表演分解到最后的完整演唱示范详细视频。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呈现歌曲的最佳演出效果,还能让参与合唱团的孩子们通过“可视化”的歌唱教学自行学习和练习身体打击乐的分解动作,熟悉舞台表演中的身体打击乐模式。
两册图书依托音频、视频等进行教学,实现了看、听、学、练、唱、演的多元使用功能,也使新兴媒体生态体系成为传统出版融入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入口和出口。
合唱艺术是一门立体的“声乐交响艺术”,它不仅要求各声部的音响平衡、均衡与协调,而且还要求有多层次的音色、音质及力度的变化,良好的音准、清晰的咬字。如果不依靠一个专业指挥去组织、协调,而仅凭自己的感觉与发挥,难以真正达到合唱的要求。而这套合唱乐谱,让乐谱从传统出版物的“无声”发展到“有声且可视”的状态,让学习合唱成为一场随时能练习、互动的趣味活动,同时减轻了合唱指挥的工作量,使其能把精力放在歌曲的声音控制、舞台表演和音乐处理上,极大拓展了乐谱的实用功能,使这套融合了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儿童心理学的合唱乐谱,实现了“立体”的有声、视觉呈现。
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带来的启示
充分发挥融合出版的作用
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出版业应当充分发挥融合出版的作用,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阅读对象的需求,使出版物更生动、更便捷、更实用。
《孩子们的歌》和《“百变”合唱曲》是对童声合唱乐谱融合出版的创新实践,对其他类图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出版合唱类图书时,需要考虑一系列共性问题。例如,如何满足不同合唱指挥的需求、如何对已经出版的合唱谱进行升级出版等。
实现“1+N”模式的融合出版
《孩子们的歌》和《“百变”合唱曲》的出版,不仅为其他类型的出版物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使我们认识到,融合出版不是简单的“1+1”。在策划选题时,就要启动图书出版的“1+N”模式,在充分考虑作者、版权、读者、销售等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字化技术。同时,相关主体应将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阅读、学习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