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多元化传播是非遗保护的基本方法和重要举措。因此,要不断探索传播路径,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多元化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多方式多举措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道路,让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非遗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新魅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截至2024年2月,茂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22个、市级非遗项目142个、县级非遗项目187个。在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茂名非遗传播发展现状,发现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传播的意义和路径,让非遗“活”起来,传承“火”起来,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
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茂名地区的非遗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例如,冼夫人信俗、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潘茂名传说、高州木刻画、镇隆飘色、狮舞(高脚狮)、电白沉香制作技艺、电城炒米饼,等等。近年来,茂名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多举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效果显著。
以“展”宣遗,扩大宣传覆盖面
一是依托各级文化馆、非遗展示中心、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围绕非遗项目举办非遗展览、非遗文艺展演、非遗项目巡游等活动,充分展示了茂名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例如,2023年茂名市博物馆、高州市博物馆主办的“瓷器中的冼夫人——无双谱人物纹彩绘瓷器专题展”,受到了来自广西、海南等地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展览效果良好。除了举办线下展览外,茂名市还积极拓展线上展览的新方式,将线下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例如,2021年举行了非遗线上宣传展示系列活动,除举办“年代印记·美好家园”非遗美术展外,还举行了非遗知识问答、非遗大讲堂等线上活动,并邀请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州木刻画的传承人吴思志举办“传统作品中的红色印记”讲座。二是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定期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个学段,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茂名市目前已经组织了冼夫人信俗、阿朱家籺、木偶戏、信宜六双花灯、化州跳花棚、电白猫屎糖制作等优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三是做好让非遗走进基层的工作。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非遗走进乡镇、社区、工厂,促使群众了解、学习、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2019年,茂名市文化馆承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冼夫人信俗”宣传展示活动,大型古装粤剧《冼夫人》来到电城镇山兜村演出,宣传冼夫人的“好心精神”。2020年,茂名市开展了“高凉曲韵”百场戏曲进校园、进乡镇活动,全年演出近1200场。茂名市每年组织木偶戏展演活动,推动茂名市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例如,2023年,茂名市举办的“精彩茂名 非遗印记”木偶戏展演活动连演5天,受到群众热捧;茂南区羊角镇开展了非遗木偶戏“千场义演下千村”活动;信宜市水口镇每年组织“送戏下乡”活动20多场,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能够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以“传”兴遗,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公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具体认定与管理工作,每年对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二是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针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到2023年底,茂名市已完成了对高州木偶戏、跳花棚、缅茄雕刻、玉雕等非遗技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文物修缮管理工作。茂名市已完成鳌头泰升饷当、化州学宫、旧城冼太庙、安良堡梁氏大宅、云门祠一期等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建筑的修缮抢修工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原来的25处增加到34处。四是注重非遗生力军的培养。2020年,茂名市组织全校中小学踊跃参加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非遗少年说”,16个作品入围全省百强榜,3个少年被评为广东省“非遗少年达人”,让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2023年,“我来学非遗”传统插花亲子体验活动持续推进,该活动让学生在非遗体验中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以“创”活遗,打造特色品牌
茂名注重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让非遗“活”起来。一是深入挖掘冼夫人信俗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一批具有非遗特色的文艺精品。2022年,冼夫人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展馆正式揭幕开馆,这是茂名国家级非遗项目“冼夫人信俗”的又一项保护创新成果。2023年,35集电视连续剧《谯国夫人》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热播,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将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相结合,已在2023年11月完成拍摄,将在2024年正式公映。同时,茂名本土动漫剧《好心宝宝之冼夫人》第二季正在加紧创作。二是2023年7月,《冼夫人文化(茂名)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2022—2031)》已通过专家验收,全力做好冼夫人文化(茂名)省级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三是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茂名会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茂名非遗节。四是打造非遗工坊和茂名市非遗研究基地。2020年,茂名市公布了首批非遗工坊,共有荔枝炭烧鸭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阿朱家籺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益农竹编技艺工坊、粤奇月饼深薯糕制作工坊等18家工坊入选。五是活化利用玉雕、牙雕、竹编、缅茄雕等传统技艺。六是注重加强非遗从业人员技艺培训。联合非遗学会,深入调研、挖掘茂名非遗,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茂名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茂名市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非遗项目虽然通过了评审,被列入非遗名录,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普及程度不高,公众难以充分认识、了解相关非遗项目。二是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对非遗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三是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和传承断裂现象。
对茂名非遗多元化传播的设想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在此背景下,相关主体应当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将茂名非遗这笔精神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打造传播共同体,加大传播力度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信息和分享创作的机会。因此,应鼓励每一位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笔者以“茂名+年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数据显示在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上,“茂名年例”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在快手上“茂名年例”话题的播放量是314.7万次;在国内年轻网民最喜爱的视听平台之一哔哩哔哩上,三年内上传的“茂名年例”视频约有600条,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为19万人次。这些视频的创作主体除了官方媒体号以外,更多来自专职自媒体博主和普通网友。不同领域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共同讲述非遗故事,增加其曝光度,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由于网友的传播行为是自发的、间断的,不仅难以实现视频内容的持续产出,更难以保证视频内容的质量。再加上非遗短视频的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觉和审美疲劳。因此,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完整传播链,打造一个立体多样的非遗传播共同体。官方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为茂名非遗对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发挥主导力量,制订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传播方向。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我是非遗推荐官”栏目,统一展示网友制作的优秀作品,还可以举办非遗短视频大赛等调动网友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优势,进行引流推广,从而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通过多元力量协作,合力扩大茂名非遗的传播声势。
加强非遗品牌建设,提升传播效果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茂名非遗传播要打造非遗品牌,这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例如,《非遗来了》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媒体融合传播项目,在推动非遗传承和传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已形成包含广播、新媒体、线下活动等在内的传播矩阵,涵盖了广播、视频、音频、图文等九种传播样态。截至2023年9月,《非遗来了》总受众已超过3亿人次,新媒体端受众超过2亿人次。其中,“非遗来了”抖音号粉丝140多万,播放量达2亿多次,发布视频400余条。非遗广播专题和专栏播出600多期,采访传承人200多位。原创红色皮影剧5部,设计红色皮影情景党课3个系列,开讲25场。《非遗来了》荣获中央网信办“百个网络正能量建设者”称号,入选了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通过借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经验,茂名可以打造一个以“好心茂名”为主题,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品牌,创造统一的视觉标识和口号等,构建形式多样、层次立体的传播格局,以此擦亮“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城市名片。
多措并举,加大传播力度
不论非遗的传播环境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改进,传承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非遗项目普遍存在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断代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传播与推广力度,在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上出实招。
茂名现有非遗国家级传承人3位、省级传承人23位、市级传承人85位。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经验都十分珍贵,应当将其保护与传承下来。一要出台传承人培育计划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开拓中促进非遗的传播与推广。二要鼓励非遗传承人开设直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提升传播效果。三要利用非遗场馆对公众进行非遗宣传和推广。茂名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个、非遗工坊17个。可以通过“面对面”感受非遗,“手把手”体验非遗,“一对一”学习非遗等方式,让非遗“活起来”。四是推进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利用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首先,地方高校可以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师,开设非遗选修课,形成“特色办学”模式,让学生进行非遗技艺的学习。其次,可以让非遗传承人在高校开办工作室。通过采用社团招收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加强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还可以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茂名非遗,扩大茂名非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重保护、轻宣传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遗传播不再是单向直线模式,而是多向互动的模式。非遗传播也不应当是单纯的复制品,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播的方式与手段,使其更加符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条件。因此,茂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应与时代同向而行,迸发出新的活力,打造更多蕴含茂名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多种非遗元素的非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