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竹编工艺的产业化发展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80)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赤水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丰富的价值,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赤水盛产竹子,境内生长有楠竹、慈竹等300多种竹子,竹林面积达130余万亩,曾两次获评“中国竹子之乡”称号,被誉为“中国竹都”“中国竹编工艺之乡”。在赤水,无竹不成山、无竹不成林、无竹不成居。竹子不仅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还是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法宝。依靠竹子,赤水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走出了一条绿色的致富之路。其中,独具特色的产业——赤水竹编功不可没。

赤水竹编的发展背景

竹子在我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李约瑟曾说:“没有哪一种植物像竹类一样在中国历代艺术和技术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赤水竹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甚至更早的时期。当时,人们为了存放剩余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开始就地砍伐植物枝条编成篮、筐等器具。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竹子的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结实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人们编织生产生活器具的主要材料,继而,赤水传统竹编器具如桌椅、凳、背篼、箩筐等逐渐出现。乾隆三十四年(1769),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将易于编织的楠竹品种引入赤水境内广泛种植,由此,实用性较强的竹编生活用品和竹编农具得到迅速推广。

竹子在古代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材料,又是君子比德的对象。苏东坡曾言:“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竹编最初是作为生活器具存在的,比较粗糙,主要包括竹篮、竹凳、竹椅等生活用具。清末,竹编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的竹编工艺蓬勃兴起,赤水竹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竹屏风、竹席、竹帘等竹编产品相继出现,并因物美价廉、实用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部分民营竹编企业的崛起,赤水竹编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竹编产品也不再只是生活用品。其以竹编书画、竹丝扣瓷、竹编灯饰等形式出现,作品精美、高雅、富有神韵,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赤水竹编的发展现状

赤水竹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良好,赤水市境内有代表性的竹编企业或个体经营户有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赤水市竹城竹艺加工坊等。赤水市现已建有竹编非遗工坊2个、竹编非遗体验空间1个、竹编产学研体验基地(中心)2个。赤水市还有完整掌握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技艺的传承人50余位,赤水竹编民间手艺人300余个,竹编年产量约10万件(套)。产品主要有竹编书画、竹丝扣瓷、竹编家具等,在黔川渝地区深受欢迎。

赤水竹编的价值分析

历史人文价值

赤水种竹、用竹历史悠久,赤水竹编技艺是赤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竹编箩筐、竹编背篼、竹碾等竹编产品不仅是赤水河畔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还在赤水河运、盐运以及红军长征途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赤水竹编产品及其工艺,可供人们了解赤水河中下游地区的风土人情、礼仪风俗、文化特征等,其也为研究赤水及黔川渝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生动物证。

文化艺术价值

赤水竹编以竹丝编织古今名家书画以及瓷胎编织、立体编织等为主,编织工艺主要由备料、竹篾加工、产品编织三大流程和二十多道工序组成。赤水竹编产品精美、高雅、实用,工艺精湛,极具审美情趣,可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作为摆件置于公共空间或私人空间营造文化氛围。赤水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曾与上海美术学院就赤水竹编共同设计并推出竹编服饰,与上海英雄钢笔就赤水竹编共同设计并推出竹编钢笔等竹编创意产品,因此,赤水竹编具有较大的文化艺术价值。

经济社会价值

赤水竹编作为赤水重要的竹加工产品之一,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具有积极作用。目前,赤水竹编已直接或间接带动500余名赤水当地留守妇女、残障人士、返乡农民工等实现居家就业、就近就业,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绿色生态价值

赤水是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基地,开发利用竹资源的竹产业已成为公认的绿色产业,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人们致力于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竹子的透光性和良好的防虫、防潮效果等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绿色环保材料。总之,赤水竹编因其原材料供应可循环、生产制作成本低、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展现出了更大的绿色生态价值。

生活实用价值

赤水竹编在赤水最初作为生产农具和生活实用品出现,由于赤水地处河谷地带,夏季炎热,赤水竹编制品又具有透气、安全、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故常常被人们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必备的用具,并在使用场景和产品形态上被不断创新。现在,竹筛、竹刷、竹蒸笼等竹编产品依然是赤水河畔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

赤水竹编发展面临的困境

竹编人才缺乏,传承发展困难

第一,传承方式具有局限性。由于传统的赤水竹编传承方式多为家族式传承、师徒式传承,传承面较窄,因此当地现有的赤水竹编手工艺人年龄大、数量少,以留守妇女、当地村民等为主,缺少心灵手巧、年轻力壮的年轻人从事赤水竹编生产,也缺少既懂生产又懂销售的综合型人才。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杨昌芹等优秀的赤水竹编艺人,但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依然存在。“青黄不接”的传承现状不利于赤水竹编的发展。第二,竹编技艺易学难精。普通学徒从零基础学习竹编到独立完成产品编织至少需要1—2个月的时间,而要编织出较高水平的创意性产品则需要有一定的工艺美术基础和长期的学习实践。这导致许多人对学习竹编“望而生畏”。第三,经济收益少。从事赤水竹编生产的人员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的月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由于学习竹编花费时间长、工资低,现有的竹编手艺人大量流失,年轻一代对学习竹编的兴致不高,不愿进入竹编行业。

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市场定位

传统竹编在赤水的生产制作历史较久,基础也较好,但在由新兴的平面竹编、精细竹编、创意竹编等形成的竹编产业方面,赤水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赤水竹编产业发展基础较弱。现有的10余家赤水竹编市场主体主要生产竹筐、茶具、竹家具、竹装饰品等,多以个体户或工坊形式运营,产业规模小而散,赤水竹编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也相对不足,缺少具有示范带动性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标杆企业支撑赤水竹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赤水竹编产品市场定位模糊。赤水竹编的销售方式不够丰富,市场定位不够精准,销售市场较小,部分产品价格不亲民。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实体店铺销售和展销销售,缺少批量定制、线上营销、直播带货等多样化的营销方式。销售市场集中在本地和黔川渝周边城市,尚未打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远端市场。

缺少创意设计,产品竞争力弱

一是产品的辨识度较低。现有的各类赤水竹编产品既缺乏对赤水历史文化的展示,也没有将当地的风景名胜很好地融入产品中。二是缺少新品和精品。赤水竹编更新换代的周期长,产品种类不丰富,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不足,缺少创意十足的新品和美观大气的精品。三是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赤水竹编与四川青神竹编、浙江安吉竹编等的产品种类和生产工艺大体相同,但赤水竹编的知名度不及二者,在市场上同台竞技优势不明显。

宣传营销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

一是宣传营销方式单一。赤水竹编所参加的全国性、国际性各类大中型展示、展销、赛事活动较少,在各类新闻媒体和线上平台宣传推介的力度不足,被世人了解和接触的机会不多。这不利于产品的营销和品牌的塑造。二是品牌构建力度不足。赤水竹编尚属于区域性小品牌,虽然推出了“极竹堂”等系列品牌,但这些小众品牌在品牌定位、品牌理念、品牌设计等方面的构建还不完善。同时,赤水竹编整体的品牌构建和“线上+线下”的营销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下赤水竹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积极拓宽培养渠道,壮大赤水竹编人才队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中提到,要加强传承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加大传承补助支持力度。非遗传承队伍的建设,对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发挥好现有赤水竹编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现有的赤水竹编传承人守护好、传承好赤水竹编技艺,积极带徒传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其次,要加强对新一代赤水竹编手艺人的培养。通过政企合作、企企合作等方式,积极面向社会、职业院校等开办技能培训班、传承人研修班等。通过指导人们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形成一套成熟的赤水竹编培训机制,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赤水竹编学习,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最后,要加强对赤水竹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依托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以及产学研基地等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赤水竹编生产制作、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纳入专业课程学习,培养一批重保护、懂生产、会营销的新时代赤水竹编传承人。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推动赤水竹编产业发展

积极推动赤水竹编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赤水竹编传统工艺博物馆或展陈馆等综合性展示馆,对赤水竹编的相关历史文化、工艺流程、功能价值等进行展示,对与赤水竹编有关的工具、实物、资料等进行收藏保管。建设综合性赤水竹编传习基地,用于开展各类传承培训、教学实践、研学体验等传习活动。推动赤水竹编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现有赤水竹编非遗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一批赤水竹编生产销售企业,扶持培育赤水竹编龙头企业。推动赤水竹编厂区变景区,把赤水竹编生产基地纳入游客旅游游览线路,组织游客开展形式多样的赤水竹编研学和体验互动活动,让游客现场亲手制作赤水竹编产品,沉浸式体验赤水竹编编织,深入了解赤水竹编文化。

丰富产品创意设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要“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指出,手工艺是高文化附加值的行业,所以需要强化创意,重视创意设计能力的提升。赤水竹编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第一,要推动赤水竹编跨界创意设计。跨界能够扩大技艺类非遗的使用范围,并激励传承人和设计师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相互成就。对赤水竹编工艺进行跨界创意设计,有助于推动“竹编+”和“+竹编”产业链延伸。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赤水竹编工艺及其相关产品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赤水竹编与建筑装饰、服装首饰、旅游景区、酒店餐饮、教育教学、农业观光等领域跨界融合,持续推出更多的赤水竹编新品和精品,孵化打造一系列赤水竹编创意爆款。第二,要培养创意设计人才。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优秀赤水竹编人才到四川、浙江、日本等地学习创意设计,同时邀请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文创设计师等到当地开展赤水竹编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生产等培训,从而培养出一批懂设计、会设计的赤水竹编创意设计人才。第三,要提升产品质量。赤水竹编必须坚持走品质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编织水平,持续丰富产品种类,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赤水竹编研发设计、生产制作、质量检测体系,树立赤水竹编质量过硬的市场口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赤水竹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宣传营销推广,塑造赤水竹编品牌

一是要拓展销售市场。赤水竹编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通市场和销售关节,稳定黔川渝销售市场,发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中远端市场,推动赤水竹编产品入驻省内外知名景区和各类商超、商业中心、展览馆等,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和了解赤水竹编。二是要构建“线上+线下”的宣传营销体系。要充分利用抖音、哔哩哔哩平台、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对赤水竹编文化、赤水竹编产品、赤水竹编传承人进行全方位网络宣传。积极培育赤水竹编网红达人,引导赤水竹编传承人或企业管理者直播带货。同时,积极组织赤水竹编企业携带产品参加各类大型展示展销和技能赛事活动,在活动和赛事中提升赤水竹编的知名度。三是要打造赤水竹编文化品牌IP。品牌IP的打造对提升赤水竹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很大帮助。要深入挖掘展示“四渡赤水”“川盐入黔”“中国丹霞”等文化旅游资源,赋予赤水竹编产品文化内涵和灵魂,打造赤水竹编文化品牌IP。

综上所述,赤水竹编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生态环保等价值。新时代下,赤水竹编要想“破茧成蝶”,走出一条成功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保护利用、产品创新、宣传营销四个关键,坚持在保护传承中推动赤水竹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赤水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标签:  赤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