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
注册读者量和文献外借量是衡量图书馆文献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运用数据分析法对湖南图书馆近年来的读者办证和文献外借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图书馆应在精准提供采访文献资源、优化读者借阅体验、推出借阅新规则和细化窗口服务方面创新发展,在高度契合读者阅读需求和保障建设优质馆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让纸质文献的价值在不断流通和被利用中得到更大发挥。
本文运用数据分析法对湖南图书馆2022年的注册读者量和文献外借量两个指标进行梳理,并与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湖南图书馆在办证服务和文献外借工作上坚持为民众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加了读者黏合度。
注册读者量
累计注册读者量突破33万人
根据湖南图书馆年报,2018—2022年的累计注册读者量分别为:28.2万、30.2万、31.4万、32.8万、33.8万。在读者注册服务线上、线下同步推动下,累计注册读者量逐年增长,2022年已超33万人,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3.3%,与2018年相比增幅为20.1%。
在馆内读者证服务方面,读者可按需选择实体借阅证和信用网借证。实体借阅证在绑定读者卡号后,在线生成信用网借证,实现馆内各窗口无实体卡借还功能。信用网借证于2019年推出,虽仅限于在我馆“网上书房”借阅图书,但办证量增长迅速。表1显示出2019—2022年信用网借证办证量占比上升明显,说明“免押金、线上借、送上门”信用网借模式极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
从表2的新增注册方式看,2022年通过自助机办实体借阅证的有7273人,占总量的45.5%;通过网借平台办信用网借证的有7152人,占44.7%;通过人工办实体借阅证的有1575人,占9.8%。可见运用自助机、网络注册的人数所占比例已远超人工方式比例,说明便捷的服务方式已成为新增长点,受读者青睐。
从表3的新增注册读者的年龄层来看,2022年新增注册读者年龄层分布较2021年稍有差异,但19—40岁的青壮年读者仍是办证量最大的阅读群体,占全年总注册量的72.4%。在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年轻读者对传统纸质阅读的需求依旧旺盛,不少读者仍迷恋于白纸黑字带来的阅读深刻性。因此,图书馆可针对这部分人群提供相应的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已注册读者的活跃度。
文献外借量
2018—2022年间文献外借总量降中有升
借阅量的高低能体现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和流通率,能为文献资源采访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从而有效提高文献采访质量,满足读者需求。
从表4可以看出,2018—2020年我馆纸质文献外借量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197万册降至2020年的131万册,降幅在33%以上,这与蓬勃发展的数字阅读密不可分。2020—2021年,从131万册回升至172万册,反映出纸本外借量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渐趋稳定,纸本文献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体,能提供给读者电子阅读无法提供的知识内容和阅读体验。
据湖南图书馆年报显示,2022年湖南图书馆外借文献量为1669171册次,相比2021年的1843812册次减少了174641册,下降了9.5%。每月文献外借量同比均有下降,其中3月降幅最大,为-35.2%。从全年的文献外借量来看,1月、7月正值寒暑假,外借量较大。
各类文献外借量排行有变,但文学类始终稳居榜首
2022年各类外借文献量排行稍有变动,但文学类图书以绝对优势稳居榜首,这不仅源于国内外经典名著和当代畅销书所具有的影响力、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少儿对知识的渴望,也源于社会热点对读者借阅热情的激发等,这对图书馆馆员如何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创新采购方式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如何优化服务提升借阅体验、如何多举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图书借阅部门,定期做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做好文献的流通利用等指标分析,有助于客观、科学掌握馆藏文献贴近读者需求的程度。
1.利用率分析
图书利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图书馆馆藏图书被读者利用(借阅)的册数占可外借收藏图书册数的比率。从《湖南图书馆馆藏图书利用率和图书流通率统计表》(2018.1.1—2022.7.6)可以看出,2018—2022年社科类图书利用率高于自科类图书,这与社科类图书的广泛实用性和自科类图书的专业局限性有关。文学类图书利用率最高,接近45%。利用率较高的类别还有N自然科学总论,Q生物科学,E军事,B哲学、宗教,J艺术,H语言、文字,K历史、地理,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C社会科学总论和V航空、航天,利用率介于20%—31%之间。利用率较低的类别有D政治、法律,U交通运输,S农业科学和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将各类图书的入藏量和利用率进行比较发现,入藏量排名和利用率排名的位次相差越小,说明入藏图书越符合读者的利用需求,位次距离越远说明文献采访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相符性出现了较大偏差,如无特殊原因,此类文献的入藏未能有效贴近读者需求。
表5 2022年入藏图书量与利用情况对比
从表5看出,I、K、J、X类位次差距为零,F、O类位次差距为1,B、Z、S、V类位次差距为2,R、H、N类位次差距为3,说明我馆入藏图书正在贴近读者需求,且通过创新采购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匹配读者需求,走好馆藏特色化道路。
文献利用率反映的是馆藏文献中有多少册曾被读者借阅过,是评估馆藏文献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体现了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的贴合度。可是,文献利用率缺乏次数概念,就算某册文献曾被多次借阅,但统计时也只算作一册。因此,从馆藏利用看,该指标仍不全面,需通过统计流通率来补充。
2.流通率分析
文献流通率指在一定时间内馆藏文献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册次)与可外借的馆藏文献数量(册)的比率。流通率体现的是平均每册文献在一定时间内被读者借阅的次数。结合文献利用率和流通率指标,可在较大程度上反映馆藏文献的利用水平。
从《湖南图书馆馆藏图书利用率和图书流通率统计表》(2018.1.1—2022.7.6)可知,不同类的文献流通率相差较大,I文学类高达39%,其次是N自然科学总论,Q生物科学,E军事,B哲学、宗教,H语言、文字,J艺术和K历史、地理,流通率介于20%—28%之间。流通率低于10%的是O数理科学与化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D政治、法律和S农业科学等。
近些年,我馆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以及对空间格局进行提质改造等举措来吸引读者,充分发挥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减少数字阅读带来的冲击。从表6看出,未成年人对纸质资源的需求依旧旺盛,网借平台的线上邮寄图书服务也有潜力可挖。图书馆正根据各窗口的比增变化及时、科学、动态地优化馆藏结构,以便更贴近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结论及对策
贴近读者需求,助力文献资源采访工作
从《湖南图书馆馆藏图书利用率和图书流通率统计表》(2018.1.1—2022.7.6)可以看出湖南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各学科门类均有入藏,与我馆的馆藏发展和采选原则相吻合,即以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侧重收藏应用技术类及权威出版社的重点图书,对书源较多的学科图书采购实行控制。
但从入藏和借阅的对比角度看,仍有部分种类图书与读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文献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我们在以后工作中要进一步把握读者对不同类图书的阅读偏好和需求,通过引导阅读丰富馆藏文献宣传推广形式,紧扣时代主题、热点话题、读者需求等举办各种藏书推荐活动,如“晒馆藏”“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提高文献借阅率,协助采编部在高度契合读者阅读需求和保障建设优质馆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使文献购置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优化借阅体验,拓宽纸质文献借阅阵地
表6显示,少儿、综合、文学图书借阅室承担了我馆超过80%的借阅量,这要求我馆今后采取相应的文献资源采购、借阅服务和阅读推广对策继续保持这一借阅优势,同时,也对其他借阅室的入藏和借阅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优化原有服务,突破创新,开辟新的纸质文献借阅重要阵地。
建议推出借阅新规则,扩大信用网借证的外借范围。目前我馆实体借阅证可外借馆藏范围达380余万册,信用网借证可外借范围仅限于“网上书房”的邮寄图书有5万册,两者相差悬殊。随着信用网借证数量的逐年上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智能便捷化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建议逐步扩大可供外借的邮寄图书范围,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为以后图书馆的普通图书都能采用邮寄借还这一常态借阅方式到千家万户作准备。
藏新剔旧,推出借阅新规则
在不影响评估指标和剔旧额度的前提下,及时剔除或调拨知识老化、陈旧破损、过时失效或复本太多、利用率过低的馆藏文献,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习惯来优化新书、畅销书等图书的架位排列和书展布局,使有限的书库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建议推出借阅新规则,提高借阅证的外借限量。根据年报,我馆2022年有效读者数量为:A证(押金100元5册)15.7万人,B证(押金200元10册)2.7万人,C证(押金300元16册)1.3万人,信用网借证(免押金5册)2.9万人等。从中可以看出,A证和信用网借证的持证用户量最大,排在前两位,共性为押金少,可借册数少;外借限量低,必然导致借阅率低。而每次借阅册数偏多的B证、C证,持证率又相对偏低,这也必然进一步导致借阅率低。
根据年报,2018—2022年我馆外借册次分别是197.5万、183.7万、131.3万、172.9万、164.1万,可外借图书为380余万册,图书的利用率和流通率均还有提升空间,低外借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借量的上升。
另外,目前馆内面临馆藏空间紧张问题,很多开架图书无处存放。能否在“藏书于民”基础上尝试新增一个渠道,即在不改变借阅押金的前提下,提高借阅证的外借限量,将不同类型借阅证的可借册数按一个馆内购书经费允许的比例统一提高呢?这样,能让读者一次性借到更多喜爱的书籍,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让无处存放的开架图书多一个藏书之地,打造图书馆、读者双赢局面,极大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细化基础服务,多做换位思考
加强窗口人员管理,及时有效地处理读者的意见建议。窗口人员平时应有意识地接触行业前沿知识,主动思考借阅部的工作创新点,如探索免证借书、无感借还、书架实时盘点系统,方便读者找书、寒暑假座位管理等,提供更有广度、深度、精度、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建议推出借阅新规则,将每月15号新设为“免收延误费日”,在当日还书将不计算延误费。如遇闭馆日,则顺延至第二天执行。还书过期交延误费,受到处罚的读者大多来自于最需要使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群体,读者纠纷也有一部分来自过期罚款的规定。但可喜的是,已有部分公共图书馆取消了借阅超期罚款而采用暂停借阅权限的做法。所以,建议结合本馆实际,每月新设立一天延误费免收日,收回大量逾期文献,减少过期罚款,让流落在外的馆藏图书回家,同时提高读者的借阅规则意识、道德水平和对图书馆的友好度,为以后的“过期不罚款”目标奠定基础。
公众对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始终存在刚性需求,但受数字阅读冲击等因素影响,读者来馆目的不再只停留在纸质文献借阅需求上,而是趋向于多元化,如参加读者活动、自习和享受参考咨询服务等。目前,湖南图书馆已形成传统文献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并重的服务格局,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正日益凸显,每年新增读者证数量也呈稳步增长态势。因此,在网络时代探索借阅服务新模式,让纸质文献价值在不断流通和被利用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平等、开放、便利,是图书馆馆员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