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目的论解读:《西游记》字幕翻译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91)

《西游记》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由于《西游记》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较多,因此其字幕的翻译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现以1986年版《西游记》电视剧中的英文字幕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字幕特点和目的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字幕翻译时面临的问题、采用的翻译技巧以及呈现效果,提出了对于跨文化字幕翻译实践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以目的论指导字幕翻译提供有益参考。

全球化趋势下,随着中国思想文化的觉醒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在海外传播,使更多的国家了解并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愈发重要。特别是像《西游记》这样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西游记》的字幕翻译涉及跨文化传播,能够直接影响作品在国际的认可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因此,分析提炼其在目的论框架下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字幕翻译和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字幕是影视作品的文本化表现形式,字幕翻译则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字幕翻译,目的语观众可以跨越语言隔阂,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因此,字幕翻译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转换,也是文字意义、文化信息和文化价值的传递。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需要不断进行跨文化适应和调整,理解源语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目的语观众能够领会和接受的形式,推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视角下字幕的特点

字幕文本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只有把握好字幕文本的特点,做好翻译的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字幕翻译。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字幕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词汇层面来看,字幕文本注重通俗易懂,避免咬文嚼字,贴近生活,专业性词汇较少,多使用俚语等简洁明了的词汇。此类词语常出现在日常口语中,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色彩,甚至很多词汇的隐喻、象征意义等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等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特别注意在译出其中暗含的意思的同时,保证情节语境的连贯。

从语篇层面来看,不同语言之间的句式结构、语法规则都有差异,甚至语言风格、说话速度也有很大区别。同时,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字幕的长度和停留时间都有一定要求。因此,为了目的语观众能够获取有效信息,译者需要在符合情节语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译文能被目的语观众理解和接受。

目的论与字幕翻译的关系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凯瑟琳娜·莱斯构建了德国功能学派的雏形,她提出要为译文制定系统、可靠的评价标准,另外,她还提出了“综合交际翻译法”。汉斯·弗米尔师从凯瑟琳娜·莱斯,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所有形式的翻译行为及翻译本身都是一种行为,而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克里斯蒂娜·诺德在翻译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发现了目的论自身的局限,即翻译目的能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样会导致译者翻译的灵活性过大,原文的地位过低,从而使得译文偏离原文,这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很大的争议。于是,克里斯蒂娜·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原则,即翻译文本在符合翻译目的的同时,要平衡好源文本作者、目的语读者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达成三方共识。当翻译目的与源文本作者的想法冲突时,译者要协调源文本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一大发展。

目的论与字幕翻译的可行性

汉斯·弗米尔提出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它是指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这里一般是指交际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是由其决定。这意味着译者需要提前确定翻译目的,分析目的语受众、翻译背景及其他因素。

连贯性原则,是指要在目的语译文中实现语内连贯,要充分考虑目的语受众对译文的理解,译文对目的语受众来说是连贯的、具有可读性的、有意义的。因此,译者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译文要符合逻辑,避免歧义,除非翻译目的要求译文应以不连贯的形式出现。

忠实原则,是指目的语文本要忠于源语文本,做到语际连贯。虽然目的语文本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增删转换目的语文本,而要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换,符合忠实原则的要求。

首先,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翻译过程和结果以翻译目的为主导,适合翻译目的明确的文本。尤其是在字幕翻译中,由于画面的限制,译者要明确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考虑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等因素,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其次,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译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整部影片的翻译工作。连贯性原则可以有效地对翻译过程进行指导,保证目的语译文与影片一致,在特定情节下传递有效信息,以确保译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能够被理解和接受,提高翻译质量。最后,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存在差异,译者要灵活采用翻译技巧来达到翻译目的,或增删或概括,但都不能过于偏离原文的主旨。因此,目的论指导字幕翻译的可行性较高,在特定的翻译目的下,能够帮助译者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目的语受众的观看需求,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目的论指导下《西游记》中的翻译方法

下面将结合《西游记》英译版本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在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字幕翻译中,译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了音译法、释意法、直译、转换、分译、加注法等翻译方法,从而保证跨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影片能够有效地被目的语观众所接受。

音译法

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系统是开放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接受外来词语。例如,部分人名、地名或专业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目的语没有对应词语时则可以音译。在影片中,唐太宗在询问袈裟的价格时,得到的回答是袈裟五千两,译为“The cassock is 5,000 liang”。在这里,古代的货币单位“两”译为“liang”,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没有解释这个货币单位的由来和背景。这是因为这句台词的翻译目的是让目的语观众知道袈裟的价格即可,并且通过影片的前后情节,目的语观众可以理解“liang”只是一个单位,无实义,因此无需多作解释,符合简洁明了的翻译目的要求。同样,剧中在描述取经之处的距离是“离此十万八千里”时译成“It is 108,000 li away from here”。“里”是我国古代的距离单位,译者并没有把“里”译成公里或其他国际通用单位,既符合剧情发生的古代背景,又不会让目的语观众产生误解,同时还让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一举多得,符合本剧的翻译目的。“liang”和“li”所采用的音译法,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体现了地域文化色彩。

释意法

《西游记》的背景发生在唐朝,剧中有较多台词并非白话文,而是成语甚至诗词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但字幕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较为特殊,受到画面篇幅的限制。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释意法来进行翻译。释意法属于意译法的一种,是对源文本进行解释性翻译。例如,剧中在描写柳州举子陈光蕊中状元游街时为“披红挂彩,跨马游街”,译为“He rode around the streets in red”。“披红挂彩”是指人身上披着红绸彩帛,表示非常喜庆,结合画面对该词进行了解释性翻译,译为“in red”。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在中国每逢佳节盛会,红色是必不可少的代表色,表示为庆祝。因此,译文着重突出红色,在有效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做到了语际连贯,符合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直译

剧中在送别玄奘时唐太宗叮嘱道,“宁爱本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这一句诗采用了隐喻的手法,其中“一捻土”“万两金”都是隐喻喻体,比喻的是对家乡的情感和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You have more love for a pinch of dust from home than thousands of ounces of foreign gold”,没有把暗含的寓意直接译出,在译文中保留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形象和词汇意义,减少翻译过程中的信息缺失,传达了原文的文学风格特点、语言特色和艺术性。但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说明译者是以情节为基础,充分分析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综合受众的观影需求确定的翻译方法,与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的要求一致。

转换

唐太宗想买下袈裟和锡杖,在询问后得知价格不菲,便自言自语道,“值这么多银两”。原文中,这句话是唐太宗对宝物价值的一句感叹,引出宝物为何如此昂贵的问题。而译文译为“Are they really so expensive”是一句反问,译文和原文看似语义并不相通,甚至译文似乎并不忠于原文。但实际上译者采用了转换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语用层面的转换。原文的感叹句实则含有委婉的意义,已经暗含唐太宗有想买下宝物的意向,但没有直接询问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而是通过问题让对方自行阐述宝物贵在何处。由原文对价格感叹的委婉到译文询问宝物是否值得的直接,人们在实际交流中会遵循各自文化中的语用原则,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含蓄的表达是源语文本的特点,目的语观众的语言表达则更为直接,因此,译文利用转换方法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困惑,确保语际间的连贯,符合目的原则。

分译

因距离遥远,唐太宗在给玄奘送行时,送了他一匹马用来载着玄奘长途跋涉。这里的字幕“朕再送你白马一匹作为脚力”采用分译的方法,按意群将句子切分,译成目的语独立句,在这里是把原文的一句话译为两句,“I give you a white horse”“You can ride on it to save strength”。首先,采取分译法保留了源语文本的特点,使译文与原文的语序一致,层次分明、含义清晰,且原文含义丝毫不受影响,忠实于原文;其次,受情节影响,原文“朕再送你白马一匹”“作为脚力”呈现在两幅画面上,且后一个小分句所在的画面持续时间较长,译成独立的句子可以使字幕与情节相匹配,不会出现画面与字幕不同步的情况,避免目的语观众产生误解,达到了语际连贯的效果。

加注法

唐太宗在得知玄奘未曾取过法号时,建议道,“你可以指经取号,就叫三藏如何”,这里译为“How about Sanzang(three stores)”,此处的译文采用了加注法,括号里的“three stores”是对“Sanzang”的解释,指玄奘要去西天所取的经文“三藏”,呼应了前文所说的“指经取号”,使读者清楚“Sanzang”的特殊含义。玄奘的法号“Sanzang”贯穿整个剧情,频繁出现,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表明了玄奘取得真经的决心和宏图,通过加注法来翻译,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又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符合忠实原则和目的原则。

本文以《西游记》为例,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字幕翻译的方法。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强调译者在字幕翻译中保留源语文本文化特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情况中,译者要考虑原文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目的语受众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以及字幕所在的具体情节等多种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可以运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从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出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平衡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间的关系。通过对《西游记》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能够认识到目的论可以有效指导文化背景深厚的影视作品,使目的语观众真正领略到原著的精彩之处。同时,从译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应充分认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不断反思总结,在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和实践,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目的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