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推广举措,“全民阅读”活动在校园中的实施和开展,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通过介绍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背景,阐述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揭示当前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以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其阅读推广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总结了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优化策略。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其热爱阅读、乐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广大师生“爱读书”,即培养对阅读的热情;“读好书”,即选择有质量、有深度的阅读材料;“善读书”,即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推广“全民阅读”活动,不仅能提升书香校园建设水平,提高文献服务能力,还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背景
随着“全民阅读”连续十一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已经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标志着阅读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其学习热情,还能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然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传统阅读方式受到冲击,学生的阅读兴趣呈现下降趋势,这对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图书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更新服务理念,实现服务的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逐渐发展壮大。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面临独特的挑战。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加之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的道路上遇到了较多的困难。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需求,设计并实施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阅读推广模式,以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和影响力。
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逐渐改变,公众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推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扩张和多元化。其中,民办高校因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需求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尽管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在图书馆阅读推广领域,却面临难以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民办高校在图书馆建设、藏书量、阅读环境以及阅读推广活动等方面,与拥有更多资源的公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首先,由于资金限制,众多民办高校图书馆设施相对陈旧,缺乏有效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支持,使其在吸引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其次,民办高校图书馆藏书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书籍种类单一且过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和及时性的学习需求。再次,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较低,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民办高校在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上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吸引力。相比之下,公立高校拥有更专业的图书馆管理团队,能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和学术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而民办高校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力和财力投入,难以形成持续而系统的阅读推广机制。因此,虽然民办高校在整体教育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方面仍需面对并克服众多挑战。这需要民办高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方式,并通过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缩小与公立高校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根据2024年3月12日的最新统计数据,在中国知网这一权威学术资源数据库中,以“高校图书馆”和“阅读推广”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可以找到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资料累计达到了4448篇,覆盖了从理论探讨到实际操作、从案例分析到效果评估等各个层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这一细分领域时,相关研究的数量仅有26篇。这一悬殊差距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尽管整体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还远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挖掘。鉴于此,民办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需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学术界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资源的注入,以共同推动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事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图书馆界乃至整个教育领域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河南省内共计16所民办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普遍存在一个显著问题,那就是推广模式过于单一。这种模式的僵化与局限,不仅影响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校图书馆更好发挥在阅读文化传播和阅读氛围营造方面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与民办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资源限制和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由于资金有限,众多民办高校图书馆难以采购到多元化的图书资源,也难以长期聘请专业的阅读推广团队策划和组织活动。同时,人力和物力的短缺也使得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创新尝试和持续投入受到了限制。面对这样的现状,民办高校图书馆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探索和实施新的阅读推广模式。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模式单一问题,更能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推广效果。通过创新推广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沟通等方式,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阅读推广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特色阅读推广分析
黄河交通学院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随着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学校的快速发展,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也得以壮大。从1995年的郑州交通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到2005年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再到2014年成立本科院校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8000.27平方米,拥有5111个阅览座位,截至2023年3月5日,馆藏纸质图书165.72万册,中文报刊849种,电子图书141.76万册,并拥有包括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在内的31个数据库。此外,还有10个院部资料室。
创建“嘉应”系列全民阅读活动品牌
品牌名称“嘉应”源自黄河交通学院所在地武陟县的著名建筑嘉应观,该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以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的功臣。嘉应观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于每年4—5月,举办“大学生读书节”,10—11月举办“书香校园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征文比赛、学术报告、真人图书馆、艺术作品展览、摄影比赛、微书评大赛以及信息素养大赛等,旨在进行阅读推广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开设“嘉应讲堂”,提高阅读兴趣
2021年10月20日,在第八届“书香校园”开幕式上,“嘉应讲堂”第一讲“互联无限 读书有方——与大学生谈读书”由副校长樊豫陇教授开讲。“嘉应讲堂”受到学校表彰,被评为“黄河交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从2021年至2024年,每学期的全民阅读活动都会举办“嘉应讲堂”系列讲座,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泉林教授作《大学—人生的转折点》学术报告,郑州大学崔波教授作《经典的力量》学术报告,中国图书馆学会副主任、河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崔慕岳教授做《文化育人与经典阅读》学术报告。目前为止,“嘉应讲堂”共举办十余场有关学术、文化、经典阅读等主题的专场报告,深得广大师生喜爱。
2.举办“嘉应笔会”,提高综合素质
为促进诗书画爱好者相互交流,提升艺术修养,“书香校园”系列活动还举办了多次“嘉应笔会”。邀请书画比赛获奖师生参与其中,与书画爱好者共同交流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引导树立真、善、美的生活态度,提升传统文化鉴赏和书法创作水平。邀请校内外书画家莅临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举办“嘉应笔会”5期,共计190多幅书画作品装裱展览,并布置在图书馆各区域,美化了图书馆文化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3.举办“嘉应诗会”,提高文化素质
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组织并参加河南省高校图工委举办的“朗读大赛”,并连续三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举办“嘉应诗会”,精选古今中外经典诗篇印制《嘉应诗选》,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效果。
非遗文化进校园,打造非遗文化墙
武陟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黄河、沁河在县内交汇,可谓“风水宝地”。从现行行政区划上看,武陟下辖11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47个行政村、18个社区。武陟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武陟非遗工作成绩斐然。非遗申报工作2005年启动,截至目前,全县共拥有非遗项目102项。其中,董永传说、二股弦、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3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河河工号子、武陟盘鼓、大圣鼓、哼小车、四股弦、东路怀梆、阴阳八卦拳、陈氏正骨膏、武陟油茶制作技艺、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何瑭传说、樊哙传说、火神祭祀、童贯龙灯、黑陶制作技艺、积善堂谢氏拔毒膏等16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泥埙制作技艺、怀山药酒制作技艺、西陶武狮、土布织造、抬鼓等21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涛传说、向秀传说、毛昶熙传说等62项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前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9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7人、市级24人、县级56人。2009年至今,先后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资金300余万元,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为宣扬黄河文化,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武陟县政协文教卫生委文史专员薛更银为在校师生举办讲座,邀请省级非遗黑陶传承人王小战,市级非遗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泥塑传承人李怀堂,县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安建中为师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同时,县文化馆提供的武陟县30余项“非遗”展板图文并茂,吸引了大批师生驻足观赏。既让师生们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增强了保护传承非遗的参与感、认同感。黄河文化在武陟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立图书情报工作学生委员会
为了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凸显图书情报工作在黄河交通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特成立了黄河交通学院图书情报工作学生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囊括了校内各专业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积极引领本专业同学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广泛收集同学们喜爱的书籍清单,并及时向图书馆资源建设科提供反馈,以优化馆藏资源。委员会还定期召开会议,分享阅读体会,并通过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提升提供宝贵的建议。作为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委员会不仅有助于图书馆更精准地把握学生需求,还能加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力度,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优化策略
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本土品牌
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依托武陟县嘉应观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嘉应”品牌,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创新,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与呈现。通过“嘉应”品牌效应,图书馆成功推动了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图书馆还将当地的非遗文化巧妙引进校园,这一举措深受师生们的喜爱与追捧,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高校阅读推广的浓厚氛围,还有效地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使之在年轻学子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创新实践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启示,展现了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角色与价值。
提高数据素养能力
数据素养是一种多维度综合能力,它涵盖了数据的敏感性、收集能力、分析处理技巧、决策应用水平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这种素养不仅局限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更在于理解、阐释和将数据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以数据素养理论为基石,将数据思维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各项服务之中。同时,图书馆还需加强对学生数据素养的系统培训,提升其阅读水平、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深度解读能力,从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方式,如举办讲座、朗诵比赛、书画大赛、知识竞赛和读书分享会等,已逐渐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图书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正日益成为阅读推广及与读者互动的核心渠道。数字平台的利用极大拓宽了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充分利用了微视频这一新媒体形式,通过“晓畅微视频”栏目定期发布图书推荐、活动预告、服务介绍以及资源使用指南等内容,创新地将阅读推广活动和图书馆文化宣传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不仅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还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有效激发了校园内外的阅读热情,为打造知识共享、文化传承的书香社会贡献了新的动力。
深化部门协作,加强阅读推广力度
图书馆应当深化与学校各个院系的协作关系。通过与各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可以借助各院系力量有效推广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图书馆还须加强与教务部门、学生事务部门、宣传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携手打造书香校园,共同推动阅读文化的发展。通过跨部门合作,不仅可以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范围,还能丰富其形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阅读需求,提升校内整体阅读氛围,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