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客家花炮会尽展非遗魅力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03)

摘要:鹤城客家花炮会于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对鹤城客家花炮会的历史缘起、特征分析、重要价值、传承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究,为鹤城客家花炮会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鹤城客家花炮会是广东省鹤山市鹤城镇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间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鹤城客家花炮会于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缘起

鹤城镇位于广东省鹤山市中部,曾是清雍正十年(1732),鹤山建县时的县治所在地,是鹤山市著名的侨乡之一,海外华侨达三万多人,其中约95%为客家人,是鹤山市最多客家人聚居的乡镇。

乾隆《鹤山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五年,有新会营随征千总赖易胜,潮州大埔县人,见此处人民寥落,田地荒芜,招得惠、潮人民黄、罗、邱、蔡等姓,挈眷前来,始建坪山村,垦荒耕种。”清朝时,鹤山客家人从粤东、粤北迁入,鹤城镇是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客家人到坪山、五星、禾谷一带开荒建村立户。鹤城客家村(自然村)通常从每年正月十五开始,会陆续举行花炮会进行庆祭和祈福(每个村有特定固定的日子),时间一般持续至农历三月初三,活动时间持续较长。

截至2021年10月,鹤城镇辖15个村委会(东南、南中、南洞、坑尾、小官田、南星、东坑、鹤城,城西、先锋、新联、禾谷、坪山、万和、五星)和1个社区(昆源)。除了东南(鹤城唯一一个不含客家人的行政村)和昆源(镇区,人员杂汇)外,其他村委会下辖的近100条客家自然村均会参与花炮会,规模盛大。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小官田樟树下村关帝花炮会、城西浅塘村刘三姐花炮会等。

鹤城客家花炮会主要名目如下(各村花炮会排期一般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延续至三月初三,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正月十五上午:禾谷田心村社爷(社稷爷)花炮会;正月十五晚上:坪山红村关帝花炮会;正月十六上午:小官田樟树下村关帝花炮会;正月十六晚上:五星月山下村天后娘花炮会;正月十七上午:东坑村三圣爷花炮会;正月十七晚上:坪山瓦瑶排村墩水社爷(社稷爷)花炮会;正月十八上午:禾谷南塘村郭姑婆花炮会;正月十八下午:南星永乐村关爷花炮会;正月十八晚上至正月十九上午:城西浅塘村刘三姐花炮会;正月十九下午:南星鸡笙村大王爷花炮会;正月十九晚上:万和新村排村皇佛爷花炮会;正月二十一下午:南星茅坪村江口爷花炮会;正月二十一晚上:万和铁合村皇佛爷花炮会;正月二十三晚上:坪山水心洞村洪圣爷花炮会。

仪式内容

“小官田花炮会”是目前鹤城镇最大型的花炮会。在康熙年间,客家人钟氏三兄弟带领族人移居到现小官田属地、坑尾村属地等开村立户,建立了樟树下、作球等村落。当地百姓合建开村祖庙,恭请“关帝”入驻,并于每年正月十六举行花炮会供拜,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城西刘三姐花炮会”也有200多年历史,鹤城镇城西村委会下辖的16条客家村及鹤城村委会西门村、龙口镇客家村等每逢正月十九都会举办刘三姐花炮会。鹤城五星、禾谷、万和等客家村,每年也会举办各具特色的花炮会。

每年春节期间,各村花炮会举行的时间、地点不同,但流程大致相同,包括祭拜、接炮、还炮、抢炮等传统仪式。下面以小官田村花炮会为例,概述鹤城客家花炮会流程。

拜祭天地

活动当天上午,各村乡民集中到村中祖祠前,摆放烧猪、酒、香烛等祭品,乡民点燃香烛向天地拜祭,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求幸福安康。

接炮

乡民拜祭天地后,由村长带领,乡民挑着盒箩、舞动醒狮、敲锣打鼓步行到供奉花炮头的村民家中,由村长接收花炮头(花炮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通常用竹子、纸等包着火药做成,或直接使用鞭炮头)。

花炮头接回祖祠让乡民拜祭祈福,然后把花炮头及关帝画像花牌摆放在龛里,准备送到关帝祖庙还炮。

还炮

活动当天上午各村还炮队伍由一面大铜锣走前头开路,名为“鸣锣开路”,乡民扛着各式旗幡随后,各式供品中有一只大红烧猪和一只大生猪,这是客家习俗,有生有熟,意为富有,紧接着抬着供奉着花炮头、关帝画像花牌的龛。最具特色的是多名村妇头戴统一的草帽、腰系统一的围裙,各挑着当地村民称之为“箩箧”的盒箩,箩箧内装有橘子、甘蔗、鸡、肉、年糕、慈姑、油灯等年货制品,每个箩箧外面还要摆上一棵生蒜,意为“好合算”“易打算”。

“还花炮”队伍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地到达小官田,乡民按各村的传统进行祈福拜祭,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

随后,就将花炮头及关帝画像花牌送回小官田祖庙,等候重新抽签确定新一年的炮位。

“还花炮”仪式结束后,各村摆上酒席,全村男女老少齐聚祠堂,喝酒聚餐,宴请来自各方的亲朋好友,气氛极其热烈、祥和。

抢炮

“抢炮头”指各村争抢花炮头,祈求好运,是花炮会的重要环节。当天下午,各村派出代表集中到小官田关帝祖庙,由长者在红色小纸片上写上炮位的号码,然后各村代表抽签确定新一年的花炮排位。

最初的花炮是一个铁制的炮弹,共设16个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顺序依次放炮、抢炮,夺得头炮寓示赢得一年的好运气。抢到头炮的人即“炮主”,是最幸运之人,全村人都要锣鼓欢送。

出于文明、安全考虑,现在小官田、城西等地的花炮会已逐渐演变成通过竞投与抽签形式进行抢炮,仪式虽然没有以往激烈,但多了文明与和谐,仍然很有吸引力。

特征分析

信仰互动

鹤城客家花炮会是传统庙会活动,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紧密联系。不同客家村落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民间信仰,通过花炮会,不同民间信仰彼此尊重、友好互动,有助于强化客家人的内部团结、凝聚乡情。

形式多样

各村花炮会的流程仪式同中有异、形式多样,形成持续时间长、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花炮会。鹤城镇南星片域注重彩头,希望新年有好的开头、高的起点,如南星村委会茅坪村;中部注重耕读文化,以客家山歌、舞蹈或其他与耕读有关的自创才艺节目作为花炮会的特色内容,如城西村委会浅塘村;三堡片域则注重村与村之间你来我往的联谊活动,以狮艺礼仪代替人情礼节,文化内涵丰富又别具特色,如坪山村委会水心洞村、万和村委会新村排村。

以会聚民

客家人具有防御性强、宗族意识浓厚、自成天地的特点,外地人迁居鹤城后,初期,客家人与本地广府人容易产生矛盾冲突,《鹤山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恩(平)开(平)新(宁)鹤(山)土人展开大规模的逐客,客人纷纷逃奔高明五坑、鹤山云乡、附城客村,人数达数万众”。因此,鹤城客家人需要增强内部和谐团结,适应在新环境的生存发展。鹤城客家花炮会历史悠久,每年鹤城镇近100条客家自然村均会参加花炮会,各场花炮会的规模大小不一,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本村及海内外的客家乡亲均热心参与,每场花炮会参与人数从百人到万人不等。花炮会过程中,全村男女老少参与其中,增强了村民间的集体荣誉感,强化了客家人内部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重要价值

具有地方历史研究价值

乾隆《鹤山县志》记载:“惠潮来民多农鲜贾,依山而居,以薪炭耕作为业,故其俗朴而淳,与土著差异,土著之民多商鲜农,贫者亦习工技以治生,故其俗文而巧。语音东西南北各不同,大抵其声多仄平声,皆类去声,与客民语音迥异。”清初,客家人开始迁居鹤山,与鹤山本地广府人同居一地,两大民系由于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产生了不少矛盾与摩擦。鹤城客家花炮会具有承载客家文化,增强内部和谐团结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花炮会作为一项传统民间风俗,广泛流行于广东、广西等地,而鹤城客家花炮会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花炮会全过程,为研究传统花炮会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花炮会属于庙会,是中国民间传统风俗之一,也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花炮会持续时间长达一两个月,参与人数众多,当地百姓为增加家庭收入,会在花炮会期间摆摊销售农产品,间接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花炮会的集市功能逐渐淡化,但不少村民仍会选择在花炮会期间摆摊,销售农特产品和当地特色节庆商品,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带动乡亲支持家乡建设

各地乡亲借花炮会欢聚一堂、共商村务,对新一年的各项建设事宜进行讨论,推进乡村建设步伐,或筹款共建,共同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乡村振兴。花炮会期间,海内外乡亲也乐于回乡参与,许多华侨乐善好施,纷纷为家乡建设捐款捐物,出谋划策。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鹤城镇在美国、智利等国家的华侨为支持家乡建设累计捐款逾百万元。

增强客家族群凝聚力

花炮会是鹤城客家人的传统盛事,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一系列传统民俗的展示是客家文化的再现,能够唤起人们心底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客家族群凝聚力。同时,一年一度的花炮会,能把离乡在外的乡亲吸引回乡,乡亲们聚集一堂,喜迎新春、聚会联谊、共叙乡情,对于凝聚人心、和睦邻里及构建文明、平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是南方汉族的一支,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花炮会中,担箩箧、准备生熟猪、唱山歌等各种客家特色民俗代代传承,对保护客家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花炮会中的祭祀仪式、活动内容使齐心团结、长幼有序等美好品德得到充分体现,对村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花炮会的举办,既弘扬了鹤城客家人的民俗传统文化,又传承了本族群的内在精神品质。

传承路径

融合乡村旅游,让鹤城客家花炮会“活”起来

首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02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中首次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重点村建设列入法律条文,确立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新时代的地位和重要责任。一系列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为鹤城客家花炮会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订具体的保护政策,确保非遗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乡村旅游的典型特征是乡村性,主要是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以乡村自然风光、本土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等乡村特有的资源,开展的一种集游、吃、购、 赏、娱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让游客切身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休闲旅游项目,近年来备受关注,乡村民俗活动与乡村旅游拥有共同的资源,两者相互交融,如能整合开发利用,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再次,鹤山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共有39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民俗类非遗项目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度挖掘其利用价值,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开发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通过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最后,鹤城客家花炮会作为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文化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凝聚力,随着春节旅游热度不断升温,可探索利用春节文化,结合乡村旅游,让鹤城客家花炮会“走出去”,让游客“走进来”,使鹤城客家花炮会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在鹤城客家人内部,而要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甚至参与花炮会,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带动非遗“活”起来。

发挥媒体作用,让鹤城客家花炮会“火”起来

客家人宗族意识浓厚,鹤城客家花炮会对增强客家族群凝聚力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花炮会作为鹤城客家人的传统盛事,历来受到同乡人热情参与,但是外界知之甚少。为促进现代乡村旅游发展,应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受众广泛、高度传播渗透性等特点,对鹤城客家花炮会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1.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通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鹤城客家花炮会的相关活动信息、照片和视频等,开展前期宣传,吸引游客前往;在花炮会现场,采用网络直播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现场气氛,以新颖活泼的方式向观众展示非遗魅力,同时借助网络直播与观众互动,提高鹤城客家花炮会的大众认知度。

2.利用电商直播促进农特产品销售

举办集市销售农特产品,是花炮会的特色之一。除了通过花炮会集市现场销售农特产品,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商营销方式,具有直接、直观、互动的特点,可以为农特产品销售和非遗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在花炮会期间进行直播带货,可带动观众感受现场气氛,向观众直观展示农特产品,为鹤山市农特产品打开“云端”市场,打通线上线下销路,提升鹤山农特产品知名度。同时,可将其他合适的鹤山非遗项目带进直播间,携手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带货”,将直播销售与非遗展示相结合,促进当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让广大群众体验非遗的魅力和价值,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2021年度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鹤城花炮会习俗的价值和传承路径研究”(编号:2021030100890004968)。

标签:  花炮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