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以临沧沧源佤族“拉木鼓”文化研究为切入点,探析临沧沧源佤族“拉木鼓”文旅融合现状;通过深入剖析临沧沧源佤族“拉木鼓”文化及其文旅融合的内涵和价值,提出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发展策略,提升“拉木鼓”文化影响力,让“拉木鼓”文化价值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佤族“拉木鼓”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引领机制、科学的人才保障机制以及高效的多元协同机制,同时,将民族文化和旅游进行科学融合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需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和民族体育相融合的机制创新,以“拉木鼓”文化为魂,打响旅游品牌,从而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目前,文旅融合研究表现出积极活跃的发展趋势,成为影响文化和旅游产业及区域发展的重要元素。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文化和旅游自身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锚定旅游强省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场景落实落地的必然要求。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文化旅游方面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22〕31号)》,各级人民政府都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近年来,临沧沧源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条主线,大力实施旅游以及扶贫行动,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挖掘优秀佤族“拉木鼓”文化内涵,加快各个景点品牌建设,注重品牌打造,把文化旅游作为推动沧源跨越发展的引领,作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实现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让佤族“拉木鼓”文化成为沧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促使旅游助力群众脱贫致富。这些政策导向和精神都为云南各地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文献综述
关于“拉木鼓”相关研究
王俊清在《民族电影lt;阿佤山gt;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中指出,拉木鼓活动是佤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拉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佤族人民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即使佤族拉木鼓文化的价值发生了巨大转变,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佤族传播拉木鼓文化带来了契机。温和琼在《佤族“拉木鼓”仪式的体育价值及作用研究》中指出,“拉木鼓”仪式是佤族的重要活动,但同时也具有体育性,又兼备娱乐性、健身性和表演性活动,拉木鼓仪式充分反映了佤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李莲在《佤族木鼓象征与功能的文化解读》中提出,木鼓是佤族心灵的寄托,是佤族祈求生存繁衍的崇拜物,它凝聚着佤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有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族人等功能。周瑜瑾的《佤族木鼓文化》一文中说到,佤族木鼓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摒弃了不良习俗,弘扬优良内涵,传承了佤族的优秀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杨洪的《佤族木鼓崇拜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到,木鼓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大的节日庆典、农耕等活动都离不开木鼓,木鼓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的木鼓崇拜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殖崇拜,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逐渐演化为村寨的标志。学者主要从“拉木鼓”文化传承和木鼓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因此,从文旅融合角度对“拉木鼓”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文旅融合发展及相关研究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是研究的热点主题,“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在对文旅融合机制发展和实施研究方面,李宇军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指出,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就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李任在《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指出,“文旅深度融合是促进文化传承、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吸引、促进文化和旅游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王秀伟在《从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出,“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和旅游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要素集聚,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两者相互融合的总体思路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侯兵等从文旅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汪逢生从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研究。以上这些专家学者从民族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等学科对文旅融合在文化的机制发展、实践探索、治理创新和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研究已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观点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提供了借鉴。但是,关于如何引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旅融合,探讨民族理论、人文历史、政策导向、民族传统体育方面还比较欠缺。在拉木鼓相关研究中,对木鼓文化内涵研究较多,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研究甚少。因此,将佤族“拉木鼓”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个案具有典型性,该研究对解读该县在“文化旅游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将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沧源概况与拉木鼓项目解读
沧源概况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普洱市的澜沧江接壤,西南与缅甸掸邦毗邻。于1964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沧源佤族自治县。目前,沧源佤族自治县已有15.35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佤族文化,佤族文化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性,佤族文化以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民族特色,维系了一个多元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佤族的文化及西南各少数民族乃至毗邻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木鼓,为佤族独创和独有之鼓,佤族的村村寨寨都有木鼓房,木鼓房里一般存放一对木鼓。木鼓在阿佤人民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寨主在建好寨子后,第一件事就是举行拉木鼓活动。佤族有句谚语“生命靠水,兴旺靠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原来的“拉木鼓”活动也有了新的发展。
拉木鼓项目内容深入解读
拉木鼓项目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体现了佤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该项目以拉木鼓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佤族的传统习俗、信仰、艺术以及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拉木鼓的过程中,佤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同时,木鼓作为佤族文化的象征,也承载着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佤族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这一盛大的节日。这些歌舞不仅展示了佤族人民的才艺,更传递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佤族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在拉木鼓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整个项目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拉木鼓的过程中,佤族人民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种团结与协作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拉木鼓的过程中,更贯穿于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拉木鼓项目作为佤族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佤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团结与协作精神。因此,深入挖掘和传承拉木鼓项目,对于弘扬佤族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拉木鼓”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及策略
“拉木鼓”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将“拉木鼓”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方式。“拉木鼓”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备受人们喜爱。然而,在现代社会,如何让“拉木鼓”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探究了“拉木鼓”文化的融合发展现状。在“拉木鼓”的相关资料整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传承过程中,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这使得“拉木鼓”文化的传播范围有限。目前,相关的文字记录较少,大部分信息仅以图片形式记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对“拉木鼓”相关资料的整理,以便于文字记录和传播。这不仅有助于扩大“拉木鼓”文化的影响力,也能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将“拉木鼓”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方面,现阶段的主要形式是在景区进行“拉木鼓”表演。例如,在葫芦小镇,在重要的节日举办“拉木鼓”活动,使游客在特定时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翁丁村,游客可以观赏到原汁原味的“拉木鼓”表演;景区还鼓励游客参与,使游客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拉木鼓”文化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推广“拉木鼓”文化,必须创新“拉木鼓”文化的表现形式,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在传承人的培养方面,目前尚无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传承人的培养主要通过讲解的方式,依赖于传统的“老带新”模式。这种培养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拉木鼓”文化的传承,但缺乏对传承人全面、深入的培养。为确保“拉木鼓”文化的长远发展,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建立系统化的传承人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拉木鼓”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1.保护传承“拉木鼓”文化,让拉木鼓文化成为旅游的“魂”
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让古老而神秘的原生态“拉木鼓”文化厚植于文化旅游产业,只有保护好、利用好民族文化,它才有生命力,才能激发活力,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头活水。立足于佤族本民族的实际,创新相关工作,成立了木鼓文化研究会,进一步统筹推进木鼓文化的研究、开发、挖掘、保护、传承和咨询工作,使木鼓文化有专项、专人研究。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形式记录和反映,并在新闻媒体、博物馆、非遗传承馆、村史馆、研究中心及学校等场所进行展示、传承和交流,加大对佤族“拉木鼓”文化的宣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把拉木鼓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结合,让更多人了解木鼓文化,了解佤族文化精髓。
2.依托木鼓文化,打响旅游品牌
树立独特的佤族旅游品牌,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加大文化旅游企业的培育力度和宣传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木鼓文化的挖掘和木鼓文化产品的创新、推出力度,逐渐树立起旅游景区品牌、节庆品牌、饮食文化品牌“三大品牌”。
在对沧源佤族自治县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已成功创建的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司岗里崖画谷景区、葫芦小镇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景区品牌在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景区重点推出的是佤族“拉木鼓”仪式,在整个“拉木鼓”活动中,游客可以全程观看并参与其中进行体验,从而对佤族的木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司岗里崖画谷景区主要通过崖画让更多人了解佤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葫芦小镇主要从佤族文化入手,在石柱上清晰地展示“拉木鼓”活动。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的传统特色节庆活动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品牌不断响亮。例如,佤族文化精品《族印·司岗里》常态运营,这一佤族大型的歌舞剧展示了佤族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精髓,是佤族历史社会发展的真实再现,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佤族的生产劳作和佤族文化。同时,通过对佤族特色美食开发和提炼也能进一步提升佤族文化内涵,佤族独具特色的佤王宴,以木鼓文化为载体的国际旅游精品城市沧源建设初具雏形,佤族木鼓文化成为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以佤族文化为载体成为沧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3.“拉木鼓”文化进入校园
从佤族“拉木鼓”文化进学校来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OBE教育理念及组合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教学创新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未来佤族“拉木鼓”文化可融入OBE教育理念及组合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培养本土“拉木鼓”人才,对“拉木鼓”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团队和人才的服务质量,进而将佤族木鼓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实现当地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沧源佤族自治县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民族优秀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未来,在民族经济发展上能“互助互惠”,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及人民群众的健身娱乐生活上能“互补互嵌”,在文化传承、教育及基础拓展上能“互融互鉴”,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沧源佤族自治县积极将民族文化和旅游进行科学融合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和民族体育相融合的机制创新,文化旅游与民族体育融合打造出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和新品牌产品创新。与此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沧源的实际,打造出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促进本县旅游业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佤族“拉木鼓”文化更好地传承,以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拉木鼓”为民族文化代表,其文化内涵与价值充分展示了沧源佤族自治县的良好形象和独特魅力。
沧源佤族自治县应以旅游平台,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探索。一是打造品牌项目,在各村寨打造与村寨相匹配的项目,借助翁丁村“拉木鼓”特色项目的成功经验,打造更多村寨的特色项目,发展与木鼓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品牌项目。二是依托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独特自然资源条件,如沧源崖画、十里长廊等特色景点,把木鼓文化融入其中。三是以大型节日为平台,打造出独具佤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在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上把“拉木鼓”文化与旅游更好地结合。总之,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将继续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拉木鼓”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模式,进一步促进“拉木鼓”文旅融合更好的发展。
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族团结视阈下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承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23J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