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作与诗歌鉴赏的“相遇”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488)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写作活动已成不争事实。微软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既显示了人工智能写作高效、即时的优势,也暴露了其作为一种算法写作所固有的语义模糊、情感浮泛等不足。基于《阳光失了玻璃窗》体现的人工智能写作的优势与不足,学界对人工智能写作形成了肯定的接纳与否定的批判两大阵营。在肯定与否定的争论中,人类更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写作的强大功能,为人类写作赋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突破和进入各种领域,2017年微软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诗集的推荐序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激动地写下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迎来了又一次变革[1]。无论是人工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创造,其共同点在于都得到了算法运作的支持,因此,即使进入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创造仍旧延续着算法写作本身的优势。不同之处在于人工智能创造应当是“IQ与EQ的综合体”,应当是“对应人类某种富有创造力的行为”,而不是像人工智能制造那样简单、机械地重复人类的劳动[2]。《阳光失了玻璃窗》是AI写作作为一种人工智能创造在诗学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但诗歌创作隶属于感性创作的范畴,人工智能创造作为一种算法写作,在涉足此领域时也暴露出诸多稚拙之处。一直以来,人类都是写作领域的主导者,但随着AI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写作的日渐强大亦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达成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写作的良性互动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算法运作的优势延续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渐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时间成本的投入,相较于人类写作巨大的时间耗费,AI写作以极快的速度、准确的输出以及随时随地的写作来满足人们对日常文案编辑的需求。AI可以在短短几秒之内按照事先录入的要求完成文案的编辑,并准确传达人类要获取的信息内容,较有代表性的AI写作机器人,如ChatGPT、文心一言、微软小冰等都可以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例如,在与文心一言的对话框中输入“新闻稿”的指令,在短短十秒的时间内就可获得一篇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引用准确且颇具文采的新闻稿,AI写作所具有的即时性优势人类难以望其项背。

现在,AI写作将其即时性的优势带入感性创作领域,带给人类更为新奇的认知与创作体验。例如,尝试测试小冰作诗的速度,在对话框中输入指令“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同时,用秒表计时,可以发现在接到指令的4.97秒后,小冰即完成了它的诗作,“雨丝轻拂花枝间,滴滴落在湖面上。清凉的雨滴带来宁静,洗去尘世的喧嚣”。用同样的方法,反复实验三次,剩余两次的用时分别为4.02秒和4.42秒。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冰每首诗的创作速度保持在4秒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在接收到创作指令的同时,小冰就可以完成诗歌的写作。AI写作在此时体现出其即时性的巨大优势,它可以当机立断地完成诗歌写作的任务,相较于人类写作,其省略了大量的思考时间与书写时间,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对于以诗歌为例的感性创作来讲,AI写作突破了人类写作的瓶颈局限,体现了其具有高效性优势。面对人类写作创作力随时枯竭的窘境,AI写作永远是精力旺盛的“少年”。正如沈向洋博士讲道,“与人类相比,微软小冰的创造力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3]。人类的创作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付出,纵使人类的体力充沛,可以保证持续性创作,但其脑力和创作热情也难以做到像AI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类的感性创作往往需要一定的写作契机,并且从产生灵感到呈现作品这期间还会受内在与外在的多重因素制约,这多重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人类写作完成度的不确定性。AI在写作过程中则规避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一篇又一篇地接续写作,并且做到花样翻新。例如,在小冰完成一次“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的指令后,继续输入该指令,小冰仍然可以在接收到指令的同时创作一首新的诗歌:“雨点纷纷洒在窗前,思绪随着雨丝飘远。湿润大地滋养万物,淅淅沥沥落在心田。”再连续重复该指令,小冰依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首又一首新的诗歌。从小冰的创作来看,在平均4秒左右的创作时间、平均1秒的创作间隙中,小冰迅速完成多首中心明确、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正体现出AI写作的高效性特点。

AI写作有着如此大的优势主要基于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以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人类用自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千余首诗作对小冰进行“喂养”学习,每一轮的学习时间为36秒,如此循环往复进行1万次共计100个小时的学习,小冰便获得了写作现代诗的能力。小冰学习的诗作也成为它日后创作的语料库,每当接收到诗歌创作的指令后,小冰便基于自己近万次学习所形成的算法路径对语料库中的诗句进行重新编排处理,最终写出一首新的现代诗。

AI介入写作领域,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从而释放更多的社会资源空间以完成更多的写作任务,进一步优化写作领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AI完成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创作瓶颈期的人类提供创作的参考与思路的启发。就目前来看,AI写作的发展势头迅猛,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进步不断带给世界惊喜。

算法写作下诗歌美学的缺憾

目前,AI写作的优势主要发挥在公文性、文案性的写作中,深入剖析其感性写作,算法写作本身的运行模式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以诗歌这一体裁为例,诗歌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表现人类情感的文学形式。一首诗歌创作的完成绝不是每个回车键落下后的另起一行,成熟的诗歌写作应当是形式与内容的配合。但就目前小冰的诗歌创作来看,人工智能写作尚存在语义模糊、情感浮泛以及整体性缺失的不足。

第一,AI写作下的诗歌存在语义不明,拼凑字词的缺陷。“对于一个有创作才能的人来说,当然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优秀部分,但是人工智能没有这个能力,当借鉴人数达到500多人时,她每一首诗都显得语焉不详”[4]。小冰凭借已有的算法程序,对语料库里的字、词进行选择,而这种选择具有随机组合性,这就造成了其诗歌内容逻辑上的混乱。例如,《深秋的凄凉风》一诗中的“我带拿梦,深秋的凄凉风”[5]。其中,“我带拿梦”一句,明显存在语言规范上的错误,“带拿”一词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由此造成了语焉不详的状况。有人认为,在朦胧诗的创作中也存在语焉不详,让读者无法直接读懂的诗句与诗意的状况。但这是朦胧诗人的主观选择,是其刻意营造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这种语焉不详本身就是诗歌鉴赏的一部分。小冰诗句中的语焉不详当然也是随机选择造成的,这种语焉不详就是基于算法写作的字词拼凑给读者造成的理解困境,并不是为了营造审美效果所创造的。

第二,AI写作下的诗歌情感存在浮泛的缺陷。例如,《阳光失了玻璃窗》中的《云是一片不羁的震撼》一诗,“云是一片不羁的震撼/可爱的少女又含着美丽的希望/你那没有心/只有密云似的天空”[6]。这首以“云”为切入点的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7]。同样是以“云”切入,读者可以感受诗人徐志摩对人生偶然性的慨叹,对人与人微妙关系的解读,或者不同的读者会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不同的解读。相比之下,小冰的诗歌很难读出深层的内容,云带给了我们震撼,好像有一个“可爱的少女”在苦苦地期盼着什么,最后却一无所获。这样的解读只能从文字表面介入,诗歌的深层意义与深层感情缺失。“作者并没有真正的感情来呼应读者的共鸣,大部分时候读者只是在自我感动”[8]。因为小冰缺乏生命的体验,所以它表现的感情永远是浮在文字上的,不可能有徐志摩对于人生的体悟,以及深入内心的情感。

第三,人工智能写作下的诗歌完整性缺失。在阅读《阳光失了玻璃窗》中的诗歌时,瞬间击中读者的往往是一首诗的一两句。例如,《秋虫的声音》一诗,“幸运将要投奔你的门上的时候/秋虫的声音也没有/你的眼睛/在天空中飞动/像人家把门关了几天吧/我一个迷人的容貌/有时候不必再有一个太阳/把大地照成一颗星球”[9]。最后两句相较于其他几句诗意更流畅、更优美,如果将“有时候不必再有一个太阳/把大地照成一颗星球”从诗中节选出来,诗歌的整体意境不会被破坏[10]。这是因为,小冰作诗是将语词进行拼凑,这种拼凑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并不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营造,以及诗句与诗句之间的情感衔接。因此,其诗歌缺乏情感的整体性。

合作共赢:激活AI写作,赋能人类写作

目前,随着AI写作不断发展、成熟,人类立足于肯定与否定立场对AI写作展开的讨论变得针锋相对,难分伯仲。肯定派认为,“历史的洪流只会向前,不会退后,人工智能时代必将到来,人工智能文学也终会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11]。至于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紧张情绪,肯定派则认为,目前AI写作的发展尚是“初出茅庐”,难以威胁人类写作的主体地位,即使未来AI写作具有与人类写作旗鼓相当的水平,人类也应当持欢迎的态度。否定派认为“人类自然主体的语言富有历史社会性”[12]。AI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体验而不具备此种特性,因此,AI写作呈现的诗歌作品很难有与人类诗作旗鼓相当的思想深度。

AI写作的出现、发展与强大有其历史必然性,其顺应当下时代发展潮流。AI写作自诞生之日起,经过不断学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再者,尽管AI写作在诗歌创作领域暴露出诸多的稚拙之处,但人类无法回避其在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支持下,未来所具有的无限的成长空间。因此,当下社会与其陷入争论AI写作是与非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不如思考如何继续致力于AI写作的完善,不断激活AI写作对人类写作的启发与辅助功能,促进AI写作与人类写作的良性互动,为人类写作的发展赋能。

第一,大力释放AI写作的优势,赋能人类写作。在公文性、文案性的写作中,AI写作确实已经具有超越,甚至取代人类写作的可能,并且回归到创作质量,AI写作已经具备高标准完成人类要求的能力。在新闻稿、广告语等的文案性创作中,可以将主动权交付AI写作,人类写作则退居幕后,扮演一种审核人的角色,由此构建一种AI与人类在写作领域和谐共事的关系。AI对于写作领域的介入,一方面,大大解放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为人类写作提供创作参考,凭借AI强大的算法学习功能、高效便捷的创造力以及人类大脑精益求精的润色能力,在AI与人类的合作下高效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第二,构建以人类创作为主导,以人工智能写作为辅助的感性创作机制。从诗歌这一文体本身出发,其“属于精神活动,诗歌本质上是精神产品”[13]。AI是通过一种算法对诗歌进行学习的,它本身并不具有如人类一般的精神活动。因此,AI的创作成果,实际上是一种诗歌的形式,也就是“看起来很像诗,而诗歌的本质和核心,人的情感,是从根本上就缺失的”[14]。只要AI一天不具备像人一样的情感与精神活动,它就一天不可能超越甚至取代人类写诗。因此,在感性创作方面,AI无法占据创作的主体位置,直接创作优秀的诗篇,但AI强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人类的诗歌写作提供参考。例如,AI可以为人类提供灵感的刺激,激发人类的想象力,拓宽人类的思维广度,使得更多优秀的诗篇从人类的大脑中输出,不断创作优秀的诗篇来丰富文学创作界。在坚持人类创作主体地位的同时,合理利用AI诗歌写作的资源辅助人类创作,以此为人类的诗歌创作赋能。

AI在写作领域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暴露了诸多缺陷。AI的介入势必会引入新的诗歌美学范式,带来新的审美可能,不仅对于诗歌这一文体,对整个文学创作领域都将是一次巨大的革新。人类惊讶于AI的学习能力和日渐强大的创作力,进而产生危机感,但危机常常孕育着新变。新生事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发展无法控制在人类的预期之内。AI写作与人类写作的良性互动强调的是,AI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如何在人类的调配下更好地为人类写作赋能,进而丰富文学创作领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2]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3][5][6]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8]王永,潘亿.现代性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写作——以《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5):126-132.

[7]徐志摩.徐志摩诗全集[M].北京: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2014.

[9][10]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11]倪阳.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评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J].书屋,2018(08):15-17.

[12]文贵良.从小冰到ChatGPT:对人工智能与汉语诗学的一个考察[J].南方文坛,2023(03):19-27.

[13][14]高琪.算法时代,人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位——对“小冰”写诗的一些思考[J].大众文艺,2023(14):99-101.

标签:  人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