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遗产传承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471)

摘要: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非遗的供给关系将会越来越重视他者的需求,满足他者需求的供给关系将会直接作用于非遗供给的发展。除了生产性转化以外,城市文化建设也有利于非遗融入文化事业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认同、夯实传承基础、培育消费市场都是有意义的[1-2]。现探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空间。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其次,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最后,总结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国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赋予了非遗保护和传承新的机遇。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性保护、坚持依法科学保护、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基本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益凸显,许多城市失去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更好地传承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遗产传承,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文化建设与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许多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文化资源流失、历史记忆淡化。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序开发也对传统建筑造成了破坏,使得原本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逐渐消失。因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文化建设与遗产传承的现状

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城市的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将其视为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色,这通常涉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等。二是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普查、评估、保护、开发和利用,旨在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城市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如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

城市文化建设的挑战

尽管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有些城市的文化建设较为单一,缺乏与地域、历史文化等相结合的特色。二是城市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城市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甚至被忽视。三是城市文化建设模式过于单一。有些城市的文化建设模式过于依赖政府,民间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不足。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面对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创新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广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建设模式等。

城市文化建设与遗产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对策

第一,强化文化特色塑造。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调研和挖掘,充分了解每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建筑设计、城市雕塑、主题公园等。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以此来展现城市独有的文化风貌。

第二,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开展全面的文化资源调查,系统梳理和评估现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提升经济效益。引导和支持私营部门投资文化项目的开发,激活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

第三,多元化发展模式。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同时激发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参与热情,共同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鼓励跨界合作,如科技与文化、教育与文化的结合,以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服务模式。

建设性意见

第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制订严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

第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的覆盖,提高服务效能。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在线文化服务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文化服务。

第三,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如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发展。创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引进优秀文化项目和技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开展全民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生活品质。

第六,持续监测和评估。定期进行文化建设成效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文化自信,保护文化遗产。

这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帮助城市克服现有的挑战,促进健康有序的文化建设。

古城西安的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遗产传承

西安老街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西安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老街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西安市在修复老街区的过程中,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以实现街区的活化与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1.大唐不夜城

大唐不夜城是一个以文化体验消费为特征的街区,它已经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名片。该街区通过引入新业态、创建新模式等方式,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升级,促进了文商旅的深度融合[3]。大唐不夜城是西安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它不仅复原了唐代的建筑风格,还注入了现代商业元素,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目的地。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2.老城根Gpark

老城根Gpark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主题街区,其将古城的历史韵味与当代流行文化完美融合,国际时尚、现代科技、汉文化等理念皆有,体现了西安的时尚一面,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地方[4]。

3.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是以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为背景打造的沉浸式主题街区,重现了唐朝市井生活的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古代。这种独特的体验式旅游吸引了众多寻求新鲜体验的游客。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是集市井体验、沉浸演艺、百艺手作等为一体的沉浸式主题街区。自2022年4月28日开业以来,日平均接待游客超过7000人次,截至2024年1月,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50万人次。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的“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奖”,并被列为“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5]。

4.易俗社文化街区

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市钟楼附近,依托著名秦腔科班易俗社为中心,是融合秦腔艺术展演、中外戏剧交流、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也是中国首个以戏曲为主题的文化街区[6]。此街区围绕着著名的秦腔科班——易俗社展开,展现了陕西乃至中国的戏曲文化。除了戏曲演出外,还有博物馆、艺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多功能区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生命。

西安在保持城市历史遗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将老街区转变为文化旅游地,既保留了文化遗产,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宝贵经验。

举办节庆活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西安市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成功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下为具体事例。

1.“西安年·最中国”新春文化旅游活动

“西安年·最中国”新春文化旅游活动是西安市的一项重要节庆活动,该活动自2018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连续多年[7]。这个活动旨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活动,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风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据报道,该活动在短短20天内就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成为全国春节旅游的热门城市之一。

2.西安城墙灯会

西安城墙灯会是西安市另一项重要的节庆活动,它已经成为西安的一大标志性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加。此外,西安城墙灯会也是西安市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它展示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风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是西安市的一项重要节庆活动,旨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风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据报道,该活动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西安市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成功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8]。

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本土特色

1.西安市博物馆建设情况

西安市通过建立博物馆等方式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2023年5月,西安市文物局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规划强调了西安要利用历史文化优势,确立“五大定位”,建立“博物馆之城”,并以此推动博物馆发展与旅游等多种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释放城市发展潜能[9]。

2.博物馆对城市文化的塑造

西安市通过实施文化遗产资源博物馆形态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地理标识工程等,将西安打造成一座“随时可闻、随地可见、随机可讲”的“博物馆之城”[10]。这些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城市的文化积累和内涵,推动了各大博物馆间的交流互通,实现了文化趋同,也为人们创造了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11]。

3.成功案例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与酒店推出了联名下午茶以及各种互动文化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博物馆观展模式,让更多的观众从单纯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12]。此外,博物馆还与交通线路、研学机构、酒店、商业街区等进行跨界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总的来说,西安市通过建立博物馆等措施,成功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这不仅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13]。

推动文化空间建设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有助于维护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保留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更是为了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传承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元素和创新理念,可以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遗产传承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城市的灵魂和身份象征。一方面,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并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借助城市文化空间这一平台来展示和传播其价值和意义。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中,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城市文化空间焕发新的活力,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作者单位:西安出版社)

[1]彭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助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1):102-108.

[2]宋俊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非遗保护机制创新[J].文化遗产,2016(04):57-64+158.

[3]新华网.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 西安已打造70条特色街区[EB/OL].(2023-09-15)[2024-02-03].http://sn.news.cn/20230915/20d9aec6d172404689abdd868901b0ed/c.html.

[4]谭益民,张志强.基于文化遗产传承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以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醴陵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3):18-23.

[5][6]中国网.陕西西安依托文化资源运营主题街区 文旅新业态 古城新体验[EB/OL].(2024-01-23)[2024-02-03].http://life.china.com.cn/web/zhcs/detail2_2024_01/23/4296879.html.

[7]中国网.陕西西安依托文化资源运营主题街区 文旅新业态 古城新体验[EB/OL].(2024-01-23)[2024-02-03].http://life.china.com.cn/web/zhcs/detail2_2024_01/23/4296879.html.

[8][11]王敏.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看青奥会的体育精神传承[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149-150.

[9][10][12][13]西部网-陕西新闻网.西安将建设“博物馆之城” 打造天然的历史博物馆[EB/OL].(2018-09-08)[2024-02-03].https://www.cnr.cn/sxpd/shgl/20180908/t20180908_524354710.shtml.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