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419)

党的二十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转向高质量发展,成都市青羊区聚焦丰富在地文化禀赋,围绕“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加强阵地建设,通过打造“文化地标”、建设“文化品牌”、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供给,探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现以成都市青羊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为例,探究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促公平”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四川省、成都市相继出台《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关于优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施方案》《成都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等文件、规范,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成都市青羊区围绕“十四五”规划,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成效为例,对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分析,拟为各区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提供参考。

成都市青羊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青羊区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幅员66平方千米,现有区文化馆、区图书馆、12个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7个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阵地。近年来,成都市青羊区深入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建有18个区文化馆分馆(6个社会分馆,12个街道分馆)、29个区图书馆分馆(9个社会分馆,20个街道和社区分馆),形成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以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以社会分馆为补充的上下联通、结构合理、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每年打造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亲民化”改造点位),积极开展惠民文化活动。自2020年以来,年均开展活动超3800场次,年均受惠人数38万人次以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

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

挖掘在地文化打造“文化坐标”

青羊区实为成都“源城”,作为成都有着3000年立城史的“中心城区”,拥有杜甫草堂诗歌文化、巴金文化、金沙文化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围绕加强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青羊区依托在地文化,打造区文化馆“方寸间”市民艺术共享空间、区图书馆草堂书院诗歌分馆、草市街街道双眼井“巴金文化”主题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苏坡街道清源社区非遗特色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系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公共文化地标。

以区文化馆“方寸间”市民艺术共享空间、区图书馆草堂书院诗歌分馆和草市街街道双眼井“巴金文化”主题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例展开探讨。

1.区文化馆“方寸间”市民艺术共享空间

该空间位于区文化馆二楼,主要利用楼宇回廊为艺术爱好者免费举办小型展览,以一种崭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推动全民参与的艺术共享氛围。自2022年以来,已先后举办“平凡之路”“云山起翰墨”“瞬间·迎大运”摄影展等展览20余场。

2.区图书馆草堂书院分馆

该馆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占地三千余平方米,与杜甫草堂博物馆共建共享,旨在围绕“文旅融合”丰富服务供给,突出“诗歌文化”特色,打造全国杜甫诗歌研究中心、杜甫诗歌文献收藏中心、中国诗歌教育推广中心、中国书院诗教文化传承基地以及国际汉学展示平台,设有开放阅读区、研修教学区、青少年培训专区。区图书馆为草堂书院配送图书2万册,开展图书流转服务,联合开展阅读研学等活动。区图书馆草堂书院分馆于2023年获评文化空间类“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

3.草市街街道双眼井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该中心以巴金故居旧址为依托,深入挖掘“巴金文化”;以“再思庐”巴金书屋阅读空间为特色,提档升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放置有关巴金的系列作品,打造“品巴金·话生活”社区文化品牌;与喜马拉雅FM合作建立“双眼井社区有声图书馆”;以有声书的形式推广巴金作品,各平台的总浏览量超418万次;建成全国首个巴金主题文化巷“归来·双眼井”巴金主题有声文化巷,让“巴金文化”通过6个不同主题在居民、游客中得到传承;重新梳理巴金语录、巴金老照片等内容,在名胜古迹双眼井旁打造“双眼井文化走廊”——巴金故里往事。双眼井社区于2021年获评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优秀站点,现已成为广受市民群众打卡的特色文化空间。

同时,青羊区积极探索创新文化空间展现形式和运转机制。2021年,青羊区建成全国首个以“蓉漂”为主题的24小时城市书房,该书房位于青羊区清江中路20号蓉漂主题街区,面积约80平方米,以有声阅读体验为特色,实现了人、空间与科技的有机结合,该书房无人值守且24小时开放,以低成本、低占用、更丰富的呈现形式为市民打造出又一个独具特色的“家门口的图书馆”,颇受市民好评。

聚焦服务质量建设“文化品牌”

为促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青羊区紧跟时代趋势与技术革新,严格把关公共文化惠民、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推广等活动的开展,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方式,着眼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文化供给品牌化建设。

线上服务方面,区文化馆持续开展“技艺云课堂”“文化小答人”“青羊云讲座”及线上慕课教学等活动,采取本部教学与分馆教学双线并行的形式,全年滚动开展少儿戏剧、国乐风华等40余个门类、100余个班次、超1000课时的品牌特色公益课。另外,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云课堂”“云展览”,策划“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党史百年瞬间”等线上活动280余场,单篇阅读量超过6万人次。区图书馆打造“陪我上青云 读书有好礼”线上主题活动品牌,每年围绕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结合党的二十大、大运会等重要节点,开展线上阅读打卡,年均点击量5万余次。

线下服务方面,除持续深耕“非遗在社区”“我们的节日”“生动实践·体验非遗”“锦城西韵·青羊文艺讲堂”“生活+悦读时光”“小E伴读”等文化品牌活动外,青羊区在全区范围内深入探索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高质量的文化品牌建设实践。以特色非遗推广为例,青羊区联合辖区学校、企业等,助推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以“送服务上门”的方式打造“青羊非遗少年行”“非遗进校园”等文化品牌,通过“文化直通车”“非遗讲解员”等活动开设非遗课程,让青羊非遗融入中小学常态化教学内容。目前,已在彩虹小学、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等31所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东城根街小学、彩虹小学、双眼井小学等6所学校获评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同时,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的产业扶持作用,以传承人培养为核心,扶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助力成都蜀锦蜀绣技艺体验基地、成都琴台路川剧体验基地等4个场馆获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成都青羊德厚中医馆、蜀锦工艺品厂、百花潭公园等11家场馆获评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蜀风雅韵、成都市漆器工艺厂、成都非遗创意产业园等5家获评非物质文化项目体验基地。孟德芝大师(蜀绣)工作室、清源龙门茶艺等4个场馆获评成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场景。

此外,青羊区鼓励支持区内各街道、社区立足自身特色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截至2024年,青羊区各街道已打造“无忧驿站”“文翁寻梦街巷游”“邻里节”“童心筑梦”等文化品牌49个,积极参与各项创建、评选活动,以评促建,推动精品化建设。

以苏坡街道清波社区为例,清波社区“暖心行梦”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整合社区资源,运用“2+1+N”党员家庭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共孵化出16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打造6个服务平台,盘活16个活动阵地,通过“清波之声”微信公众号、“知情茶社”民意传达站、微治理委员会等畅通群众“点单”渠道。开展“点单—统单—制单—派单—接单—评单”一站式服务,服务覆盖2万余人次,获评2023年志愿服务类“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

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供给”“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围绕文化授权、创意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产业链深度合作”。秉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共享”的共赢模式,青羊区鼓励、支持辖区内各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引进社会力量开展运营服务,为公共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注入活力。

以苏坡街道清源社区为例,其经过项目设计、社会资源引入成立社区枢纽型平台“思源堂”,创建清源文创美学生活馆,成立清源蜀绣传习所、龙门茶艺工作室、同音琴社,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融入茶艺、刺绣、古琴、旗袍、川剧变脸、清音等传统非遗元素,打造文旅生活消费场景,促进非遗活化及市场化转化。在公共文化市场化探索方面,开展社区非遗产品定制化服务,通过线上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将蜀绣技艺与服饰、文具、家居类商品结合,搭建非遗产品线下交流、体验、销售平台,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融入社区,积极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引流,吸引网红、大V等打卡分享,通过扩大网络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清源文创美学生活馆的网络声量,吸引传统文化爱好者,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知名度。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清源社区非遗市场化探索成果显著,通过个性手作、打卡消费、体验娱乐、接单生产等方式助力文化项目可持续发展,已解决社区300余人就业问题,年度经营额达160万元。清源社区利用社区营收资金实现了阵地建设良性运转,大幅降低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打造了社区微型博物馆“慕莲居”和生活服务场景“润祥楼”,提供公益培训、主题茶会活动以及清音、快板等民俗活动和社区食堂等功能;孵化培育多支文化队伍、多名文艺达人,社区龙门茶艺工作室获评“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小龙获评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市民推广大使。社区居民共3人获“四川省工匠”称号、4人获“成都市工匠”称号,社区荣获2022年四川省“非遗在社区十大优秀案例”。

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公共文体服务从“缺不缺、够不够”逐渐转向“好不好、精不精”。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在实现方式上,首先,要创新供给机制、深化供给侧改革,持续建设有特色、有创新、便捷高效的优质文化服务阵地,不断织密供给网络。其次,要加强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单枪匹马”的效果远不及“群策群力”,公共文化服务应与区域“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尤其是多元供给主体的引入,一方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内容,另一方面市场化主体往往对行业“风口”具有前瞻性,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从而更贴合时代趋势。最后,要加强服务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质效,在公共文化项目管理申请上对有创新性的案例给予一定倾斜、支持,激发其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干劲”。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羊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