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为群众文化增色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61)

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决定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还能够在具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旋律,在基层营造健康活跃的文化传承环境。鉴于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可能产生的同质化情况,各层级负责部门与工作人员应该就地取材,吸收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突出群众文化带来的体验感,扩大受益面,凝聚群众合力,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于此,分析了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关联性,探讨了如今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旨在通过二者的融合,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和谐稳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由此可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有利于全国各民族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明灯”作用。在世界文化激荡的背景下,应该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并将其融入各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营造活跃的文化活动氛围,在群众的集思广益下,制订或调整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方案,使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绽放光彩。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存在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绵延至今,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底蕴。但与群众文化相联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经受住基层群众的考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之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则要摒弃在群众文化建设之外。工作人员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时,要时刻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以辩证性思维评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项内容,如知识体系、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思想精神、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艺术等。具有时代发展气息,又经受过岁月洗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有了飞速增长的趋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说,群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佳方式之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基层群众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传统文化发挥辅助作用,这是各项工作开展前要明确的问题。如果传统文化是一条璀璨的银河,那么在开展具体群众文化活动时,就应该把银河中的耀眼文化繁星探索出来,以活动为载体,使其得到传承与弘扬。基层工作人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执行者,工作任务就是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传统文化的闪光点。这样富有价值的群众文化工作,无论是对基层文化建设,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群众文化工作为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又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经历了洗礼,沉淀出岁月的精华,为中华民族带来文化领域的革新。新时代,群众如何在享受现代文化的同时,平心静气地学习、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点。面对此类问题,可将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作为切入点,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基层群众在亲身参与活动中体验文化的奥妙,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利用各种具体文化活动树立民族自信心。尽管各地区组织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很大差异,但在不断开展中也会潜移默化达到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效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组织具体文化活动时,传统文化成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群众文化工作与传统文化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而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样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群众从中感受到乐趣,改善了业余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的熏陶下,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从各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基层群众只有通过感官切实接触传统文化,才会对其真正接受,若只有图文或只表现在口号上,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只在浅表,长此以往,会逐渐消失在脑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创新思路,使群众文化工作可以高质量地服务于民,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问题

群众文化的引导性不足

在新时代,国家加大了基层文化建设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中还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目前,许多群众文化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缺乏明确的文化导向,群众往往不清楚参与活动的意义、价值以及正确的开展形式。同时,政府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参与和引导力度不足,在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观文化展览馆方面有待加强。文化普及度不高,存在文化被忽视的现象,无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都有不利影响。

基层文化设施有待完善

如今,我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现有文化设施利用不足,文化场地较少,配套设施建设缺少资金投入,导致基层文化工作陷入僵局,影响了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部分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虽然部分群众有参与的心态,却缺少活动载体,限制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部分地区缺少对基层文化资源的关注,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错误利用的情况,无法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基层文化市场鱼龙混杂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因此,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中,应该引入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激励作用与引导作用,在无形中影响基层群众。但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市场鱼龙混杂、秩序混乱,既拥有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也充斥着一些腐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文化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影响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中,可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丰富文化内涵,通过轻松、活跃的节日氛围,吸引基层群众参与,使其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

1.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参与节日活动的人群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在元宵节期间,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节日习俗活动,如猜灯谜、制花灯、包汤圆等,以社区或村委会为单位,组织基层群众参与,感受元宵佳节的欢乐气氛。以制花灯为例,工作人员可邀请民间制作花灯的老艺人展示花灯制作工艺,并向大家讲述元宵节闹花灯的传说,引导群众动手制作,并为其打分,精美花灯的制作者可获得奖励。在花灯与灯谜的交相呼应下,在“圆滚滚”汤圆的渲染下,节日氛围会越发浓郁,群众的积极性也会越发高昂,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2.端午节

端午节是一个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在节日的前几天,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大家制作葫芦,并以此装扮社区或村委会,再把辖区群众分成老、中、青三组。为青少年组搭建以端午诗词为主题的诗朗诵活动平台,引导其朗诵《离骚》《九歌》等诗篇,从中体会屈原当时的情感,从而生出缅怀之情;组织老年组到野外采摘艾草,并将其点缀在自家、社区或村委会门窗上,烘托节日氛围;组织中年组包粽子,并将其分发给其他两组群众,在活跃节日气氛的同时,践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3.中秋节

中秋节是象征团圆的节日。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节日特点组织主题活动。以“月”或“秋”为主题,组织书画比赛,以书法描写节日氛围,以绘画呈现节日场景,赋予中秋佳节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可以组织大家拜月、吃月饼、共赏明月、品尝桂花酒,以中秋传说为主题展开讨论,诉说节日的起源与特点,深化活动的文化色彩,无形中提高群众对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

从儿童的立场入手,从小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以诗词为载体

儿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之一,因此,工作人员可结合儿童的特征,组织其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选择符合儿童特点的古诗词,如《鹿鸣》《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用现代汉语将诗词的内容为其描述出来,声情并茂地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思想感情,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诗词大比拼”活动,由儿童参与诗词的介绍、背诵与翻译等,在传播诗词文化的同时,加深儿童对诗词的记忆,达到双重效果。

2.以故事为载体

故事是儿童最热衷的话题。群众文化工作者可开展“国学”“童趣”等主题的亲子活动,发挥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效果。例如,以成语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合理的改编与续写,添加具有互动性的元素,使家长与儿童都成为故事情节中的角色,串联整个剧情。在表演与互动中,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艺术表演的魅力,还能够学习其中的传统美德。例如,围绕“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成语,编制互动类型的短剧,儿童与家长可以扮演其中的各个角色,以话剧的形式演绎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这种群众文化工作方式具有创新性与调动性,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成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局限性,不仅加强了儿童这一文化传承后备力量的教育,也在无形中提高了群众文化品质与工作水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可以把这种形式做成社区或村委会小剧场,打造成基层群众文化名片,对外界形成吸引力,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双重发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

在群众文化工作中,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吸收其中的精髓,摒弃其中的糟粕。在传承与发展中,部分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应该采用批判性思维对其进行评价,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如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群众文化的宣传,可以逐渐根除腐朽的、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化,如封建迷信、庸俗低趣味等文化。时代在发展变化,社会开放程度与社会风气随之改变,但基层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共同的。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具体文化活动时,可优先把具有时代共通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核心内容,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例如,以关爱长辈、尊老敬老为代表的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孝道文化为文化活动的核心组织群众文化工作时,可以利用古今画展的形式,通过古今孝道的对比,展示不同时期的孝道文化。基层群众在参观画作过程中,通过对比,能够直观感受古往今来人们对“孝”文化的理解,从中找出相通点,并顺应时代变化的历程,了解新时期人们对孝道文化的创新理解。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开展社区或村委会文化故事会,鼓励辖区群众踊跃投稿,讲述自己家庭中有关“孝与爱”的故事,如自己和子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让广大群众从每个人的亲身经历中体会中华民族孝道文化,感受其对当代家庭以及当代群众的影响,加深基层群众对新时代孝道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文化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基层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关联性,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素材,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水平的提升。例如,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儿童的立场入手,从小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双重发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这样才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和谐稳定。

标签:  群众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