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一种新模式——“文化深耕模式”逐渐兴起。现以浙江省绍兴市鉴湖街道坡塘村为例,从“文艺赋能”的角度入手,依托耦合理论,发现了一条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村民艺术自治、促进区域交融等方式,达成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多元主体动力激发和村民艺术自治,内外部联系加强和区域优势互补等成果的振兴之路,为浙江文化资源丰富型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有益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板问题导向做出的战略安排,是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整体战略设计,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乡村有效发展提供新路径。
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地制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导致农业用地较少,其发展空间受限,进而导致依托农业建成的工业体系也难以得到长远发展;浙江乡村“千村千面”,文化种类多样,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业依托浙江农村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脱颖而出。“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来,浙江多地探索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为其他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新模板。
目前,理论界对于艺术介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还鲜有涉及,较多研究仅局限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措施优化。卫小怡以罗岭乡为例,分析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提出“五社联动”的社会治理框架,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段旭东以山西省为例,着眼红色文化在产业体系、乡风文明等建设方面的价值意蕴,提出规划建设等多条优化路径;付萌、聂明利、员彩霞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分析非遗文创品牌优势以及各方经验借鉴,总结出河北省打造非遗文创品牌的三种模式,即非遗品牌化IP运营模式、非遗联名文创品牌模式和“企业+非遗”的文创品牌模式。
本文将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耦合理论视角,以浙北坡塘村为例,通过探析坡塘村如何实现文化与艺术、创新与传统的紧密耦合,总结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以期为浙江省城郊文化资源丰富型乡村提供有效借鉴。
坡塘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在册人口2573人,村域总面积8.86平方千米,辖区内拥有耕地面积约1.23平方千米,山林面积约5.49平方千米,水田面积约1.19平方千米,山塘水库10个。坡塘村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村内有多个池塘,其中最大的是莲园,占地约0.06平方千米,园内水域面积约占63%,绿化面积约占27%。坡塘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地处长三角地区,紧邻杭州市和上海市;位于越城区鉴湖镇行政中心西首,坐落于会稽山北麓,距市中心不足15千米。坡塘村内外交通便捷,村道平整畅通,配备有专门的接驳车,村子周围高速、省道建设快速推进,地铁等交通综合枢纽已建设完成。
坡塘村是知名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如今,该村仍保留着两处越国重要水利设施遗址——断塘水坝和黄庙水坝。1982年,坡塘村发现一座大型春秋战国时期古墓葬——狮子山306号土坑墓,共出土1200余件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伎乐铜屋,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先秦铜屋模。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云松岭步道曾是兵马要道,后又成为兰亭与坡塘之间的交易商道;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银杏树仍屹立于村口,并于2006年被绍兴市政府列为一级保护树木;有着260余年历史的清朝府邸上台门是坡塘村台门建筑中历史最悠久、保持最完好的一座,至今人才辈出。除此之外,坡塘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落泰斗唐茂盛的故乡,是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坡塘村金子定故居见证了金子定烈士强烈的爱国之情、传承了红色基因,已被列为鉴湖街道爱国教育基地。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措施
文化艺术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但乡村要想实现振兴,仅仅拥有丰厚的文艺资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基于对坡塘村的调研,笔者发现该村在传统资源的开发与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乡村景观的艺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文艺赋能该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传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艺术化创新
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生成的特定场域,物态和活态的乡村文化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只有保护乡土文化原有的特色形态,主动发掘传统资源,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文化重塑,乡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实现文化重塑首先需要保护乡村环境这个特定场域。坡塘村严格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实现村庄绿化全覆盖,为村口的古银杏建立“一树一策”的专门保护制度,通过植树造林保持云松岭古步道的原始样态,为传统资源的活态化奠定基础。此外,要想实现文化重塑还需保留传统资源的价值意蕴。坡塘村保留并修缮村庄内的历史古迹,并将于本村出土的文物1:1复刻还原,陈列在乡村博物馆,更是将村中出土的国宝复制放大做成地标,向外传输乡村特色,展现村庄的历史积淀。
除此之外,创新与传统的耦合是文化重塑的必然选择。坡塘村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拓展茶园、稻田功能,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休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庄园,展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废弃水塘与新时代廉政文化相结合,巧妙融合当地历史典故、风土人情,为居民、游客打造品茶悟廉的场所;将传统阅读与现代书屋文化相结合,重视顾客需求,运用人脸识别等科学技术,为不同类型的顾客提供针对性服务,提升其满意度。
村民生产生活的艺术性融合与改造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愈发密切,艺术介入乡村生产生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艺术能够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坡塘村村民在村干部领导下,打破传统生产方式,促成地域性产业与第三产业紧密耦合,从最开始的日常饮用茶到用于商用的自创品牌茶叶,打造属于坡塘村的茶文化特色招牌;将古银杏的白果与鸡、范蠡文化与江鱼结合,丰富当地饮食文化。村民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改善,坡塘村成功走出一条因地制宜、自主运营、群众参与的创新之路。
艺术介入能够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村民是乡村的主体,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带动村庄的艺术氛围,坡塘村邀请艺术家入驻。画家位光明开设的“光明讲堂”通过分享绘画技巧和讲述励志故事,实现听众精神与物质的共赢;绍兴莲花落第五代传人陈祥平每周开展的莲花落公益曲艺培训教学,提升了听众的艺术修养;还有其他艺术家传授的竹编等技艺,实现了当地传统工艺的延续。村民通过对坡塘村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有逐渐提升的艺术素养加持,真正做到“当家作主”,为乡村文化艺术场域建设贡献力量。
乡村景观与文化艺术场域交流耦合
乡村景观是乡村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其传统布局方式多以改变房屋排列、更新街道、整治周边环境为主,而艺术设计则不同于传统模式,它以乡村公共空间的再造和美化为主,通过墙体彩绘、艺术展馆、乡村景观微改造等方式,从内在层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激发当地居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因此,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号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艺乡建”团队到坡塘村采风调研,一项名为《看见风》的艺术作品由此诞生,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向社会展现独属坡塘村的文化内涵。其后,又有更多的艺术设计者来到坡塘村进行艺术创作,村民、村干部自发实践,因地制宜挖掘本村特色文化,将“本土化”理念融入艺术设计,重新构造蕴含艺术性和独特性的乡村景观。新建的艺术展馆用于举办艺术展览会与文化活动;陈列着众多古朴老物件的博物馆供游客观赏坡塘村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紧跟文旅产业发展步伐的传统民居被重装成咖啡馆、茶馆、民宿;独具特色的墙体彩绘对村庄风貌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坡塘村正一步步打造具有“家园”感的乡村景观,增添现代艺术气息。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艺术设计作为助推乡村文化资源创新、培养村民文化意识、重塑乡村景观的重要途径,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已是大势所趋。从上述案例可知,将艺术介入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有利于发挥艺术的美化与再造功能,以艺术手段激活乡村美学功能,最终,走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耦合实践路径,打破乡村同质化发展局面。
资源整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要想发展,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成资源与区位优势、多元主体间的正向关联,进而实现要素与要素、要素与产业的耦合。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而言,资源互补和整合是壮大乡村产业的关键。通过整合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多元化产业形态,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从而提升乡村经济水平、提高知名度,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坡塘村的资源禀赋主要表现为地域性传统农耕文明与创新性现代文艺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传统农耕文明为现代文艺创新提供重要内容供给,是实现现代文艺创新的基础。艺术设计需借助地域性文化,通过传统与创新的耦合,重塑乡村文化。现代文艺创新则是传统农耕文明薪火相传的有效途径。现代文艺创新能够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价值意蕴,通过艺术化手段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提升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坡塘村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艺资源紧密耦合的过程中,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本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效融合,充分运用区域文旅产业集聚优势,带动本村产业升级,发挥要素间正向关联作用,达到资源保护性开发、产业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平衡与共赢。
艺术育民,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政府的外部支持和村干部、村民的内在治理构成了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近年来,绍兴市政府在文艺方面制订多项政策,为坡塘村坚持走文艺赋能之路奠定了基础。村干部是连接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纽带,坡塘村村干部开通村民热线,保护村庄资源,改造村庄风貌,加快落实政策,使本村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要让村民成为真正的主体,实现村民艺术自治。随着文艺赋能道路的提出,坡塘村村民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从事旅游业、手工业,实现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时,在驻村艺术家们的指导下,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实现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村民就业率的提升。另外,文艺赋能作为村庄发展新路径,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村民参与本村艺术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其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存在感与归属感,增强乡村凝聚力与和谐度,提升文艺素养,发挥自身价值。
区域关联,促成内外文艺资源交融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现如今,产业交流融合与产业集聚已成必然趋势,应充分发挥自身区位条件加强内外联系。
区位优势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流入、新业态的开设。坡塘村将以南部区域二次开发为契机,利用绍诸高速、栖湖、南部交通枢纽均等区位优势,精心谋划“互联网+农业”“快递+农业”“观光文创+农业”等新业态,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形成综合服务体系,弥合城乡差距。
乡村的区位优势恰能促成产业集聚优势,而产业集聚又能促成内外资源耦合。多数研究认为,产业集聚的诸多正外部性机制,如共享机制、匹配机制和知识溢出机制,是技术扩散和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优势产业在某一区域集中发展,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与人才的流动,故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坡塘村紧邻多个著名景点,并与绍兴古城区达成对接,能够形成有效的景观集聚优势,促进本村优质资源流出,吸引外来投资、技术和人才引入以及其他文艺资源的流入,促成区域友好合作,实现内外资源交流耦合,为坡塘村产业创新提供新思路,进而带动村庄文旅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共荣。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浙江省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而文化艺术与乡村现代化建设之间同构的耦合正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耦合理论,概括总结了坡塘村文化艺术介入乡村创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三方面实践模式,通过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协同多元主体、改造乡村景观的方式,创新和表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现代化艺术,让人们领略到乡村的文化魅力,提升乡村知名度、美誉度。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各类资源与共同体互动的耦合,而文化艺术建设乡村正是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协同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培养村民艺术自治意识,更好地解决乡村文旅产业、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提升乡村产业变现能力。鉴于此,资源禀赋型乡村应积极挖掘、整合和创新丰富的文化资本,充分发挥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审美元素相融合的价值作用,通过“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动员政府、艺术设计者、村干部、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共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乡村艺术空间和环境,带动乡村产业艺术化转型,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