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展览新路径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94)

高校档案展览是宣传校史及构建校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展览依托公共空间,将校史记忆立体化、“活化”。现今,高校的校史展览有常设展览与专题展览,常设展览通常展示学校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专题展览往往聚焦某一特殊时段、某一杰出人物等凸显校史,两种展览均融合校史、国史,展现了校史记忆与国家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除了传统的实体展览外,已有诸多高校档案馆利用虚拟技术进行网络展览,或设立专栏提供丰富的校史资料、图片、展览等,或建立3D校史馆,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展览模式。

校史记忆是个体对学校过往经历的形象认知或建构,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载体丰富、主题多样,既具有可外在呈现的客体,又具备抽象的精神文化内涵。当前,学界虽然对高校档案的文化建设、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等较为关注,但对高校档案展览与校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探讨不足。高校档案展览作为展现校史的重要方式,既可以宏观展现学校从创立至今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可以聚焦特定时段呈现学校发展的特点及展示学校杰出人物。展览通常以时间或专题为线索,或结合国家大事、省市发展要事、学校发展的历史性时刻,构建时代与校史记忆的深层逻辑。本文旨在探讨校史记忆视角下高校档案展览活动的主题选择、呈现形式,以及在此过程中高校档案展览在高校文化传承、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同时分析校史记忆构建形式多元化的趋势。

校史记忆与档案展览的系统融合

校史档案真实记录了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要素,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与广泛的利用价值。以档案展览的形式展示校史,更具直观性。个体基于原有记忆对学校以往的形象形成认知或重构的过程,既是构建校史记忆的过程,也是学校重塑当今形象的过程。因此,档案展览的主题、取材、策划、呈现尤为重要。目前,诸多高校或依托档案馆、博物馆成立校史馆,或独立成立校史馆,专门辟出展厅以历史脉络展示校史,凸显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此情况下,对于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其在原本丰富的档案文献、实物档案的基础上,兼有征集资料、名家收藏等,共同构成了校史展览扎实且丰富的内容。

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常设的校史展览有二。一是百年北大展。通过展示1898年创办京师大学堂至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历经的百年历史,展现了时局与校史间的动态联系,反映了各个时期北大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从档案中挖掘的文献、图片、实物成为支撑校史展览的重要资源。二是今日北大展,展示了北大近二十年的辉煌成就。实际上,作为国家高等学府代表之一的北大,其校史也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缩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大校史面向的群体并不局限于本校师生、校友,而是面向世界观众。这就要全面考虑北大校史记忆的构建,围绕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尽可能以时间为脉络划分清晰,使资料点面齐全,图片、实物档案直观且蕴含故事性,便于观众有效获取校史信息,形成认知。

复旦大学校史馆依托档案资源,以时间轴为脉络,将校史展览分为11个时期,根据学校自身的重大变革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即从公学到大学、从私立到国立,再到现今的百年名校,将校史记忆与档案展览融合得恰到好处,为观众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校史的特点以及优势学科的渊源。

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校史展览时间轴分为厦大初创(1921—1937年)、长汀岁月(1937—1949年)、人民新厦大(1949—1978年)、南强春天(1978—1995年)、奋进一流(1995—2020年)五个时段。厦大初创重在介绍创办人陈嘉庚与学校创办始末,以及学校逐渐步入正轨的历程;长汀岁月注重特殊时期厦大曲折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变革,突出1937年7月1日改归国立一事,同年9月因国内环境变化内迁长汀,增设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航空工程系、海洋学系等为国家输送紧缺人才;人民新厦大以“建设人民的新厦大”为起点,在院系调整中以“面向东南亚华侨,面向海洋”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南强春天叙述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利用地处特区的优势,旨在建成较高水平且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并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学科体系、科研方法,重振昔日“南强”;奋进一流篇幅宏大翔实,细数在国家支持下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培养等方面获得飞跃式发展。展览强调了厦大百年间与华侨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与爱国华侨陈嘉庚早期办学始末的深厚渊源,是当前华人华侨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展览多角度展现了厦大与华侨间的紧密联系,如院系调整中的定位面向华侨,学校发展受到海华外侨的关注、资助等。在某种程度上,档案展览中的厦大百年校史记忆更多面向海外华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高校的变迁轨迹与不同时期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百年学府存在的共同特征。校史与档案的融合,大多起源于学校百年历史展览,以关键的时间节点作为展览的标题划分。作为最基础、最常规的校史记忆载体,通过持续更新内容反映学校发展的最新成果,既立体展现了百年发展的风雨历程,又彰显了现今的辉煌成就。

校史记忆的专题展览与家国情怀

档案展览中的校史除“长历史”外,还有专题展览,以特定时段、杰出人物或重要事件为主线,突出学校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体现了宏大叙事中的家国情怀。

2015年,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联合举办的“抗战烽火中的清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展”,展现了特殊情境下清华大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重点展示了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南迁以及三校组成西南联大后的办学情形。本次展览点面结合,既面向大众构建了校史记忆,又丰富了国家集体记忆,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同年,武汉大学档案馆推出“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览”,同样展现了校史记忆与国家集体记忆的内在关系。

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史记忆的内核之一。2021年,北大档案馆、校史馆举办“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他代表性历史纪念周年系列展览,均以北大精神的视角构建北大校史记忆。这些展览不仅展现了北大在历史变革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还将校史融入历史长河,将北大校史记忆上升到国家集体记忆层面。而将校史与历史发展、校史记忆与集体记忆相联结并非北大特有,众多高校因历史原因迁徙的历程,也成为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复旦大学档案馆依托陈望道旧居常设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展示了早期陈望道翻译的多版《共产党宣言》等珍贵文献,于2024年被教育部办公厅评为“2024年红色文化弘扬基地”。2021年,武汉大学档案馆设立“百年武大 初心如磐——党史中的武汉大学展”,回溯党史,挖掘先驱人物与武汉大学的关联,充分挖掘并开发了档案馆内的红色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的创办可追溯至1896年在上海创建的南洋公学。1996年为庆祝建校100周年,西安交大档案馆以馆藏档案、资料、实物等筹办溯源馆,系统展现了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南洋公学的筹备始末、后续变革,授课、学习情况及译书院,彰显了学校在逆境中仍探索救国之道、培育紧缺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发文提出“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具体地点和陕西省委商定),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交通大学主体部分由上海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2003年,西安交大档案馆承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聚焦1955—1959年的西安交大,详细叙述了西安交大内迁前后的筹备、搬迁、适应与发展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师生离沪赴西安艰苦创业、开拓奋斗的历程,突出学校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内在联系,彰显其“爱国、报国、兴国”的家国情怀与西迁精神。此外,还应注意到西安交大西迁的建校发展史也是二十世纪中期高校西迁史、高等教育史的缩影,反映了当时冷战格局下国家战略布局对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影响。

专题展览突出“专”的原则,聚焦特定主题。以国家命运变迁为线索,从校史中挖掘特色内容,增强校史记忆与国家集体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传承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专题展览既打破了“一校之史”的局限性,又能推动校史真正面向大众,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现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内在联系。

突破校史记忆构建的时空限制

传统的展览形式依赖于公共空间,且受到时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展出效果。当前,高校档案馆、校史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新型展览形式——云展览,使部分校史资料能够在线查看与获取,突破校史记忆构建的时空限制,为观众提供了多维立体的观展形式,形成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新模式。

北大档案馆网站设立了“珍档荟萃”专栏,展示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原始档案,可以看到北大初创时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及其他档案资料。北大校史馆网站还设立有“校史展览”“北大英杰”“记忆北大”等专栏。其中,北大生活陈列展是其他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记录了北大生活的变迁,是宣传北大的窗口、联络校友的平台和活跃校园的阵地,是校史展览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主题展览。北大档案馆和校史馆的网站既有对实体展览的概述,又有仅限网站展示的信息化内容,较好地使用了信息资源

浙江大学档案馆网站中的校史内容较为丰富,信息化程度较高。校史馆网站中的“浙大记忆”专栏建有“浙江大学校史信息资源库”,方便用户获取浙大校史信息。网上展厅设19个,但遗憾的是,展厅页面未完善。在虚拟展厅中,浙江大学校史馆、竺可桢纪念馆利用3D虚拟技术,能清晰地呈现校内实体校史馆的陈列情况,甚至是展品中的文字、图片,最大程度接近实地观展效果。

吉林大学(以下简称“吉大”)档案馆网站设立了“吉大校史”“黄大年纪念馆”“主题展厅”“吉大记忆”等专栏。其中,吉大记忆分设以“光影记忆,贝海拾遗”为主题的校史(1946—2000年)照片展,结合文字与图片进行展示,布局与实体展相似,具备实体展的质量又不受时空限制,长期“对外”开放。校史虚拟馆采用3D技术,选择场景后可自动环视室内全景,还可点击播放室内的内嵌视频。武汉大学档案馆网站的三维虚拟校史馆,展览功能、效果与吉大相同,是线上线下展览双重结合的有效典范,切实打破了时空限制,将校史记忆推向全球。总体而言,浙大、吉大、武汉大学档案馆以云端形式呈现的校史记忆走在了全国高校校史记忆建构的前沿。

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的“云端校史”内容丰硕,专设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网站。厦大校史展览、厦大革命史展览已采用VR技术,立体呈现展览与公共空间的融合,使观众实现在线浏览,有效观展。厦大与华侨之间的特殊渊源,意味着厦大校史的受众很大一部分是海外华人、华侨,而不局限于时空的“云端校史”,是构建校史记忆的重要路径。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档案馆网站也利用3D技术打造了“江姐3D馆”,叙述了以往川大的红色历史,体现了学校的家国情怀,同时展示了川大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此外,“故事川大”一栏不定期更新自川大建校以来相关的人、事、物,挖掘川大故事、川大特色、“川大温度”,均以网站为载体面向校友叙述校史,推动校史记忆的构建。而将校史融入红色历程,也是构建校史记忆的发展趋势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档案馆信息化的进程,校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记录,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加之国家、高校普遍重视校史编撰、校史育人、大学精神等,共同促进了校史展览的多路径发展,如线上虚拟展览、增强现实(AR)展览等。“云校史”既是校史编研、校史展览的延伸,也是补充。从校史编研的角度看,其聚焦校史特色、校史与国史的关系;从校史展览的角度来看,其弥补了实体展览的缺陷。同时,“云校史”还是向外界传达校史信息的新窗口,在构建校史记忆的同时,便于访问者和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对于强化校史认同、凝聚校友力量大有裨益。

以高校档案展览为主要路径的校史展览,无论是以常设展览为主的校史展览,还是聚焦主题的专题展览,均以宏大叙事的“语调”突出校史记忆。同时,还体现了学校、国家两者命运间的紧密联系,融合校史记忆与国家集体记忆。时间上,校史作为常规展览不受撤展影响,专题展览虽时有撤展但仍有其他展览更新;空间上,实体展览设于公共空间内,是校史受众参与构建校史记忆、不受约束的活动空间。这种公共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现实拓展到虚拟,即突破时空限制的云校史记忆,为传播校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拓宽校史的传播路径。从宏观角度看,以国家命运、时代变化为线索,以多路径的档案展览构建了校史记忆的丰富形态;从微观角度看,高校通过开发在线课程、互动展览等提高学生参与校史学习的积极性,直观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与精神内涵,已成为高校融合校史记忆研究与档案展览的重要趋势。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为校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标签:  校史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