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跨媒介叙事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32)

融媒体时代,跨媒介叙事成为提升科普视频创作质量与传播效力的重要手段。现通过说明核心概念的内涵,指出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的跨媒介叙事具有叙事手段再媒介化、感官体验多模态化和用户参与主动化等特征。在工作实践中,科普工作者应在打造特色品牌、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拓展叙事空间、推动实现由跨媒介叙事理念引领的科普工作变革。

融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论坛、社交平台等媒体的深度融合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视频是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也是当前媒体受众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科普视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承担起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责任。跨媒介叙事理念强调媒介协同、多元互动在内容创作中的重要性,与融媒体时代传媒生态的发展规律有着深层契合。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如何进行跨媒介叙事,以便科普创作者、推广者更好地利用融媒体元素,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核心概念阐释

融媒体时代指的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与网站、论坛等新兴媒介全面整合以实现资源共建、互相引流、内容互鉴等目标的新型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业态不断革新,人民群众对知识内容的呈现以及知识的传播方式有了更为多样的需求,受众需求的转变同步推动着科普工作者探索更为高效便捷的科普手段。

跨媒介叙事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文化产品创作理念。该理论主张,创作者应当围绕同一世界观在不同媒介上展开相对独立但逻辑关联的故事,使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满足受众在不同媒体平台的体验需求。该理念强调协同创作、多线叙事、多方参与在文娱产品创作中的重要性,为文化创意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以美国知名IP“不义联盟”为例,DC漫画公司不仅围绕其中的经典人物创作了诸多漫画作品,还通过大电影、动画片、电子游戏等载体继续拓展故事世界观,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体验,加深了“粉丝”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亲切感,是跨媒介叙事应用的绝佳案例。

在传统的电视媒介中,科普视频一般由专业机构与官方媒体合作出品,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科技之光》《探索·发现》等。这些作品虽然具有专业性、权威性,但受风格和观看时间影响,难以调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融媒体时代,如何在科普视频中融入新技术、新理念,提升视频内容的时代质感与人文色彩成为科普工作者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一种在群众精神文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产品,科普视频理应积极拥抱跨媒介叙事理念,把握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规律,围绕统一科普主题,借助直播、短视频、弹幕视频等媒体系统构建科普内容,为受众提供连贯的知识获取体验。

科普视频的跨媒介叙事特征

叙事手段再媒介化

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跨媒介叙事的手段呈现再媒介化的特点。再媒介化是指一种媒介出现在另一种媒介之中,使后者成为前者内容呈现载体的传播模式。跨媒介叙事经常会挪用旧媒体中的内容或技术,使新旧媒体之间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并重塑旧媒体传达内容的内涵与表征。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跨媒介叙事往往会基于具体的科普主题,通过二次创作、重新解读,赋予原有作品新的内涵。例如,微博科普“大V”——科学有故事汪诘,其发布的科普视频“悬浮和始终是如何实现的?”中引用纪录片《寻秘自然:无形之力》片段,通过纪录片的情节导入科普叙事,为视频的讲述打造了有趣的故事背景,实现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这种“二创”行为将剧情与现实的内容要素融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原创电影作品的世界观,也有助于引起观看者的情感共鸣,使观看者对科普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感官体验多模态化

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跨媒介叙事为观众带来多模态化的感官体验。传统媒体生态中,视频创作者与传播者借助单一要素调动信息接收者的共情体验,在新兴媒介技术的加持下,科普视频的技术手段与内容要素愈渐丰富,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模态体验。一方面,科普短视频跨媒介叙事将视频、图片、音乐等传媒要素融为一体,构建了多元化的内容场域。以央视网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如何预防飞絮”科普短视频为例,该作品融入了古典诗词、网络热梗、MG动画、实拍画面、新闻资讯等视听元素,将不同平台的叙事体裁进行整合重组,不仅为受众展示了防范飞絮的办法,也为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体验。另一方面,科普短视频跨媒介叙事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升科普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例如,哔哩哔哩(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简称B站)UP主“星球研究所”曾借助VR技术重现航天飞船的内部结构,带领观众一同领略我国航天工程的重大飞跃,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多模态化的体验。

用户参与主动化

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跨媒介叙事受众的行为呈现积极参与的特点。借助融媒体工具便捷的交互功能,科普工作者可以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打破传统科普工作单向灌输模式,形成大众参与的传播生态。亨利·詹金斯认为,跨媒介叙事将分散于个体的技能、资源集中在一起,使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更为全面。融媒体时代的科普媒体凝聚了传统与新兴媒介的技术优势,用户生成内容(UCG)的介入进一步提升了科普工作的互动属性。许多科普媒体在创作中引用UCG,将网友的日常发现与拍摄作品加入视频中,实现科普工作者与观众的接力创作。以B站中的科普账号“中国国家地理”为例,“中国国家地理”本是杂志的名称,但科普主体入驻视频网站后采用人格化传播的方式推动UP主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构建了良性的参与式叙事情境。B站的弹幕文化氛围让信息收发者之间的互动变得可视、可感,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源泉。

融媒体时代科普视频的跨媒介叙事策略

打造品牌,与观众共情

在科普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建构过程中,科普主题应当基于科学概念的知识产权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具有持续传播力的科普IP(Intellectual Property),以此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增强跨媒介叙事对观众的吸引力。科普主题可以选择有趣、日常的话题作为品牌打造的基础,以由浅入深的层次吸引用户的关注。同时,要确保知识的准确性,避免落入泛娱乐主义的窠臼而失去观众的信任。

科普主体应打造个性化的角色形象,提升知识讲授的直观化水平。可以邀请专业的设计师设计符合自身风格的卡通形象,并采用三维建模工具将该形象转化为动态影像,确保科普品牌能够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采用真人语音、真人出镜的方式缩短信息传收双方的心灵距离,加深观众与视频账号的情感联结。科普媒体不妨选择“人格化传播”策略,为出镜的主播打造真实的“人设”。例如,可以拍摄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短剧,短剧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遇到的认知冲突,以及在科普者带领自己的孩子解决冲突的过程,并通过剧中人物之口讲述科普知识。在这样的科普视频里,科普者所讲述的内容不再是冰冷的理论知识,而是充满情感力量的日常语言,家长和蔼、博学的形象也可以提升观众的亲切感。

科普媒体应当对经典IP展开多层次开发,以彰显跨媒介叙事再媒介化的传播特征。可以推动经典IP、高人气账号之间的联动创作,实现不同媒介平台间的推广引流。以知名科普博主张辰亮为例,他所经营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B站账号获得了巨大的流量,许多网友根据“小亮”的长相特点戏称他为“藏狐”,张辰亮不但“认领”这一形象,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打造“狐主任”IP,获得了网民的喜爱。同时,该博主带领的专家团队同时运营“中国国家地理”账号,“狐主任”也经常在该账号发布的视频中出镜,并仍然保持诙谐幽默的讲解风格。如此一来,该博主通过个人的品牌影响力加深了观众对不同科普账号的信任,实现了“粉丝”和热度的良性迁移,为融媒体时代科普工作者开展跨媒介叙事树立了榜样。在实践工作中,科普主体应当认识到品牌对受众的影响,根据自身的资源赋予学科特色并打造个性化IP,加强科普视频对观众的吸引力与辨识度。

创新表达,丰富作品内涵

为提升科普视频的吸引力,科普媒体必须在跨媒介叙事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丰富科普作品的内涵,提升观众观看过程中的获得感。在实践中,创作者可以针对不同网络视频平台的观看特点对视频素材进行剪辑,从而满足每一平台用户的个性需求。例如,针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科普视频应当采用快剪、跳剪的手法加快视频节奏,在不影响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长,以此适应屏读时代观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针对B站、AcFun等弹幕网站,可以借助网站功能开展互动竞猜活动,进一步提升科普受众的参与感等。由此,不同网站中的科普视频虽然讲述的知识内容相仿,但却具有不同的剪辑、包装风格,这有助于拓宽受众范围,彰显跨媒介叙事的渠道优势。

科普主体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主动把握乃至引领网络空间新风向,将当下时兴的话语内容融入科普视频之中。例如,面对当前年轻人酷爱“古风”的潮流势头,B站科普UP主“恐龙皇帝”联合唱作人“兰nni”、调音师“L-Lysine”共同创作古风歌曲“腔矛隐声”,以歌曲的形式科普腔棘鱼类的进化路径,获得了大量观看者的点赞与评论。示例中的“跨媒介”并不体现在对媒体平台、技术手段的跨越,而是科普创作主体间的跨越。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科普工作者采用同一段趣味视频作为底本进行创作,不仅能够增强知识获取过程的娱乐性,还能够让那些对趣味视频产生兴趣的观众点开其他创作者的视频观看,提升了科普视频这一视频门类的整体影响力。

跨媒介叙事中的“跨”不仅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视频平台、创作主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终端程序之间。科普媒体应当不断探寻科普视频的呈现方式,借助新兴的虚拟现实、全息三维、裸眼三维等技术手段展现视频内容,为受众带来更为新颖的观看体验。例如,可以在天文学科普视频中引入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让观众在具身化、拟态化的情景中感受“宇宙之大”,深化他们对天文知识的理解;可以将全息三维展示柜与体感交互技术相结合以展示外科手术科普视频,让视频受众通过亲身操作的方式对三维图像展开研究,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人体构造、增加医疗卫生知识储备,并消减观众对生病就医的顾虑。

拓展故事世界,连通虚实叙事空间

跨媒介叙事理论认为,每一媒介中的新内容都会拓展故事的叙事空间。在这一表述中,“空间”不仅可以作为叙述的对象,也可以作为承载叙事内容的物理环境。在科普视频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中,创作者应当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拓展故事世界,具体步骤如下。

在创作阶段,科普媒体应当确立具有吸引力的科普主题,并将该主题所阐述的故事划分为若干片段,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索。这些故事片段所蕴含的知识必须在时间次序上具有层层递进、在空间上具有广泛适用的特征,从而避免违背观众的认知规律与空间行为逻辑。

在传播阶段,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除文中提及的各类线上视频网站外,还可以将博物馆、科技馆等线下公共空间作为科普视频的传播载体,通过体感交互、立体投影等手段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线下学习环境。例如,以“深海探秘”为主题的科普视频可以将海洋馆作为视频的“首发平台”,借助海洋馆专业的空间设置与展览设施呈现最佳的科普效果,实现虚拟与现实叙事空间的整合。在此基础上,科普媒体可以通过拍摄海洋馆游客的观影实现再媒介化叙事,加强线上与线下传播空间的连接。

为呈现更为多样的故事世界,科普媒体可以围绕科普故事的线索生产衍生作品或开展相应的线下活动,如发行配套科普书籍、举办线上讲座等,进一步拓展科普传播形式。以2022年举办的云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为例,主办方不仅开通了线上的“有奖竞猜”“科普小影院”“自治科普短视频展评”等展示窗口,还在线下开展“科普嘉年华”,通过科普大篷车的方式为参展用户提供可感可触的科普互动。

科普媒体应该积极与政府、企业展开合作,争取在此类活动中设立自己的站台,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机制。例如,向市民提供“人力发电机”“椎体下落仪器”“液氮魔术设备”等科普教具的实操机会,并通过二维码、公众号推送的形式引导民众前往视频网站观看设备运作的深层原理,推动跨媒介叙事空间向现实社会的延伸,扩大科普视频在人民群众中的辐射范围。

跨媒介叙事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文化娱乐内容创作与传播技巧的发展,还促进了媒体文化的转向与升级。作为科普的重要载体,科普视频的呈现形态不能停留在碎片化、离散化的内容上,还要推动形成知识传播新范式,塑造互动叙事新生态,以此提升传播效率,使科普知识在群众中的传播更为广泛深远。在融媒体技术与跨媒介叙事理论的双重推力下,我国的科普事业将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将愈渐丰富。

标签:  媒介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