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现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展开探讨,提出了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媒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建议,分别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媒体宣传和交流互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遭受了严重冲击,面临着传承断层、传播受阻等挑战,既不利于培育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也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制约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亟待探寻有效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于此,本文以具有天然传播属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切入点,探讨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供参考。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见证,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纽带。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既能够为群众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机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使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在当今时代,应借助庆祝传统节日的契机,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群众文化活动。
若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首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多领域的内容,它们既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内核,才能将其精准地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确定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文化表现形式,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精彩且富有意义。例如,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习俗举办舞狮、舞龙、京剧、昆曲等公开表演活动,以此强化节日的欢乐气氛,使观众在观赏精彩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此期间,可以组织赏月、猜灯谜、吃月饼等活动。赏月不仅象征着对家人团圆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猜灯谜和吃月饼则提供了具有趣味性的文化体验。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为人们繁忙的日常生活增添乐趣,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使人们深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进而丰富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其次,通过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运用声音、灯光、电子屏幕等现代化手段,为观众呈现一场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盛宴,这种打破常规的表演形式不仅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最后,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也可以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庆祝中秋节的文化活动中,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参与者“登月”赏月,将其置身于古人描绘的神秘月宫之中,亲身经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借助VR技术,参与者不仅可以亲手摘取虚拟的桂花,还能品尝虚拟的月饼,从而深刻体会古人对团圆和丰收的美好愿望。开展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让人们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乐趣,还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科技仅是表现手段,真正的核心始终是文化本身。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开展多彩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倡导“以文会友,以艺传情”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既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又能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因此,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
打造多元化群众文化活动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老的传统工艺,还是独特的民俗风情,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长河,并赋予中华民族独特的身份认同。在实践中,各地可以积极举办各种文化节、乡土艺术展等群众文化活动,以此为平台,使悠久的历史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河南、山东等地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历史剧巡演、“非遗”曲艺展演、皮影戏表演、体验烙画制作等形式,让广大群众感受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提升群众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组织传统技艺展演活动
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展演活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然而,要组织一场成功的传统技艺展演活动并非易事。首先,明确活动目标和定位至关重要。在组织以传统技艺展示为核心的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将“匠心独运——中国传统手工艺展示”或者“民俗文化重现”作为活动主题,明确受众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以便设计更为适配的教学互动环节或表演形式。其次,精心策划内容与形式。可以邀请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技艺上卓有建树的大师进行现场演示,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讲述技艺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应增强创新意识,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面貌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增强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鼓励他们自觉承担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例如,将中国古老的皮影戏与“潮”元素相融合,打造出有新意、有内涵的作品。一方面,将中国古老的皮影戏与“桃园三结义”“大禹治水”等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结合,以皮影的形式将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种将传统艺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演绎方式,不仅能够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能够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加强媒体宣传和交流互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为了使这些活动真正发挥价值,不仅需要精心策划和实施,更需要借助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跨文化交流互鉴,在推广与交流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媒体宣传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扩音器”
为了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应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制作适合的内容进行针对性传播,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首先,对于适合发布即时热点内容的微博,可以发布关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图文,通过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活动中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内涵、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美好寓意,以此吸引网友的关注。同时,结合热门话题或事件,增加转发和评论,引发用户的共鸣和讨论。其次,在微信平台上,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文章,提供丰富的资料和详尽的解读,引导用户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投票、问答等互动形式,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提升内容的互动性。再次,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展示方面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非常适合展示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品的制作过程和表演片段。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剪纸、泥塑、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丰富多样且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最后,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直播功能,将传统艺术项目的制作工艺、教学活动等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展示,吸引全球观众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传承人一方面进行技艺演示,另一方面根据公屏上的实时提问解答网友疑惑,不仅能够加强传承人与广大观众的互动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交流互鉴则是促进文化传承的“桥梁”
群众文化活动如同一座充满活力的桥梁,连接着各个年龄层次、职业背景的群众。它不仅是一场娱乐活动,更是一个多元化的互动平台,让不同人群实现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在此平台上,专家学者以及普通群众都有机会共享知识、增长见闻、提升自我。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鼓励他们通过讲座和演讲的形式,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精湛的技艺传递给参与者,增进参与者对书法、绘画、剪纸、戏曲等各类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此外,也可以举办“非遗曲艺进社区”的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演绎山东快书《卖我》、苏州评弹《杨乃武·三大宪大堂翻案》等经典“非遗”曲艺项目,使社区群众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体验戏曲等传统曲艺项目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感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整体而言,开展“非遗曲艺进社区”活动不仅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盛宴,使其在欢笑中了解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增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继而激发其接触、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促使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列,这对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文化遗址保护,推动历史文化根脉
文化遗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其本质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根脉。这样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真实面貌,让后代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在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制订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文化遗址得到妥善保护;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遗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观体验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加大文化遗址保护力度
保护文化遗址有助于守护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使后代能够通过这些遗址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实践中,首先,要加强对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对遗址进行分类管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遗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因忽视或破坏而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损失。其次,加强修复,即对于已经受损的文化遗址,应及时开展修复工作,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保护性修复,尽可能恢复其原有风貌。同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防止遗址进一步损坏。最后,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让公众认识到文化遗址的重要性,使尊重和保护文化遗址成为社会共识,鼓励更多公众参与文化遗址的保护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利用文化遗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可以在不破坏文化遗址的前提下,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各类活动,让群众在参观体验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此外,还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使文化遗址与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相互融合,呈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博物馆内设立传统工艺体验区,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技艺,并鼓励观众参与互动,使群众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非遗的价值和意义,以此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应当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媒介,积极探索更多有效、合理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新时代发展环境下,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合力,用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