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世代相传的智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遗正面临消失的风险。而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综合的艺术形式,凭借着有深度、真实和生动的优势,成为永久保存和真实展示非遗的重要工具。现围绕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进行探讨。首先,对纪录片与非物质遗产进行了简要论述。其次,明确了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即真实记录非遗,永久保存非遗;活化传播非遗,推动非遗传承;深化文化交流,促进非遗发展。最后,对纪录片制作团队如何制作、宣传和推广非遗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充分发挥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更多非遗以纪录片为载体实现世代传承和广泛传播。
在2021年,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鼓励新闻媒体“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意见》的发布既肯定了纪录片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对新时代以纪录片为媒介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新的要求。
纪录片与非遗概述
非遗通常指的是那些无形的、非物质的,且通过口述、实践、传统习俗或仪式代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民俗习惯等。它们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其无形性和易逝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客观、全面的记录,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文化现象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真实性强、艺术性高、信息量大、传播力高等优势,是记录、展示和保存非遗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非遗的有效方法。究其原因,在拍摄非遗过程中,纪录片创作者会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内涵,尽可能还原非遗的真实面貌,使之呈现出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同时,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专家、学者全程参与,确保内容真实、权威。由此可见,纪录片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力量。
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真实记录非遗,永久保存非遗
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创造并积淀了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很多非遗面临消亡的风险。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媒介,采用跟拍、访谈、实景再现等手法,精准捕捉非遗的发展状态、非遗传承人的生活面貌,实现了对非遗的真实记录,为后人了解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时,实现了非遗的永久保存,为后人查阅和研究非遗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便利。
第一,纪录片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活态呈现非遗。纪录片制作团队在深入田野调查、实地拍摄之后,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全面立体地展现传统建筑、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形式、内容、历史背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从而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特别是近年来高清影像技术以及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技术的应用,无论是精细入微的雕刻工艺,还是鲜活灵动的民间艺术表演,都能够以超乎想象的清晰度定格在屏幕上,使细微的纹理、微妙的表情变化都完美再现,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体验古老文化或传统技艺的魅力与生命力,深化其对非遗的认知与理解。与此同时,纪录片强调以叙事形式真实再现非遗,通过场景再现、人物访谈等手法,对非遗项目主题或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使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蕴含的文化内涵、背后的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得以真实生动地再现,增进人们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纪录片《传承》为例,它犹如一部动态的非遗编年史,从第一季至第三季,以中国非遗传承人视角,通过故事化呈现、真实画面捕捉以及富有活力的解说词,真实记录并深度挖掘非遗,点燃了年轻观众体验、观赏和探究非遗的热情,成功拉近了年轻一代与非遗之间的距离。
第二,纪录片以数字化形式永久保存非遗。首先,纪录片以影像为载体,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非遗的内涵和魅力。相较于静态的纸质文献资料,纪录片能够通过图像、声音和动作,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示非遗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技艺细节以及传承人的真实情感。这种形象生动的真实再现,使非遗项目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其次,许多非遗项目是口耳相传、代代延续的技艺,通过纪录片可以见证这些技艺的现场演示、聆听传承者的亲身讲述,这是一份无法复制的历史见证,对于非遗的活态保护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最后,不可否认,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纸质文献在保护和记录非遗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却面临虫蛀、霉变和损毁等严峻的考验,可能会因环境湿度、温度等因素的不适宜受到破坏。而纪录片则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纪录片的原始素材进行备份和保存,即使纪录片的原始素材受到损坏也可以轻松修复或者使用备份。由此可见,纪录片能够以数字化形式永久保存非遗,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纪录片在真实记录和永久保存非遗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促进纪录片的记录和保存作用得到持续发挥,纪录片制作团队应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研究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力求全面、准确地展现非遗“真貌”;应勇于创新,学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视听语言丰富画面,使纪录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保护非遗。另外,纪录片制作团队应通过镜头展现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现状,记录他们在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使观众认识到非遗传承是一件艰巨且持续的任务,激励更多人身体力行地帮助非遗传承人,积极肩负起保护和弘扬非遗的使命,让更多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积极传承非遗,弘扬民族精神
在信息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媒介,以其强大的传播力,正悄然成为连接非遗与全国乃至全球观众的重要纽带。纪录片突破了地理和文化的限制,为非遗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也为各地观众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时通过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继而唤醒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
第一,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觉叙事手法,将非遗的历史脉络、技艺精髓和生活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利用高清影像和细致入微的镜头语言,引领观众深入了解传统音乐、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各类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体验。以《匠心》纪录片为例,该纪录片共50集,每集20分钟,通过实拍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揭示了各地非遗技艺和手工艺的丰富多样性,展现了在背后默默耕耘的匠人们对艺术与传统的坚守与热爱。《匠心》的制作团队以高超的拍摄手法,生动诠释了匠人们独具匠心的精神。无论是源远流长的刺绣、铜鼓、皮影戏,还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门槛压花、竹编、剪纸等,它们的每一道工序,匠人的每一个专注神情,都在细腻而精准的镜头语言下被捕捉,让人深深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激发人们对非遗的探索和热爱之情,继而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决心。
第二,纪录片借助现代科技平台进行跨时空传播。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发展,为非遗纪录片突破地域限制触达全球观众提供了极大便利。首先,优酷、爱奇艺等网络视频平台是播放非遗纪录片的重要舞台,它们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平台功能也比较完善,各地观众都能够在登录平台后轻松便捷地观看非遗纪录片,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瑰宝,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将非遗纪录片的影响力推向了新的高度。制作者可以通过Tiktok、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向全球观众实时分享纪录片的内容,引发观众讨论,甚至引导话题。这种互动式的传播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使非遗更深入人心。最后,移动应用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非遗纪录片的播放,有利于人们随时随地观看完整清晰的纪录片。推出面向非遗纪录片或者非遗影视剧的专项移动应用,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完整的纪录片内容,还能够通过提供讲座视频、线上线下互动展览资源、课程资源等方式,增进人们对非遗的深度理解,使其真正领略到非遗的独特之处,激发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情。
在以非遗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及制作完成之后,团队应增强宣传意识,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媒体、线下活动等多种途径,将纪录片推向更广泛的受众,以有效扩展纪录片的市场空间,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此外,纪录片制作团队可以通过合作推广、寻求企业赞助等方式,争取更多资源宣传非遗纪录片,让更多人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非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令人动容的民族精神,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积极的三观,形成全民共同守护和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深化文化交流,促进非遗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今天,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是国际发展主流趋势。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传播媒介,具有极强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非遗传承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纪录片是传播文化、传承非遗的重要桥梁。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记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传统艺术、历史事件等,通过镜头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这一重要窗口,一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视野,增强对全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包容性,也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学习。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严格来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之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将中华大地的美食文化与地域特色完美结合,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味蕾与心灵的盛宴。《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线索,跨越大江南北,深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集都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从四川的麻辣火锅,到广东的早茶文化,再到东北的烧烤摊,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方的精神象征。《舌尖上的中国》并未局限于对食物的描绘,而是从选材、烹饪方法到餐桌礼仪,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以此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对食物的尊重。各国观众在欣赏中华美食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内涵,这对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纪录片是深化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纪录片以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深入浅出的故事叙述方式,打破了地域和语言的壁垒,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观众跨越语言鸿沟,直接感受其他文化的生活场景和价值理念,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媒介。与此同时,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其超乎寻常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够深入探讨各种不同的主题,无论是从科学探索到人文关怀,还是从历史揭秘到现代生活,纪录片都能够真实全面地展现世界的不同面貌。丰富的主题、细腻的内容使观众不仅能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无形之中扩大了观众的文化视野,完成了跨文化交流。这种无国界的交流,极大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各国民众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非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创造了良好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纪录片在深化文化交流、推动非遗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我国相关部门应增强非遗传承意识,积极引导并支持非遗主题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与宣发。在实践中,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导演和摄影师参与制作非遗纪录片,借助他们的创作视角和技巧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例如,我国可以与法国、意大利等拥有丰富纪录片制作经验的国家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非遗纪录片,凭借细腻的手法、精美的画面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以此推动我国非遗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我国纪录片制作团队要积极参与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善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和弘扬非遗,向更多国际观众展现我国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非遗在国际交流中实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非遗的守护者,又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制作以挖掘、展示和传播非遗为根本目的的纪录片,借助纪录片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听见、理解并尊重非遗,使观众在欣赏中受到教育,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只有全民共同致力于保护与传承非遗,才能够让历经千年风雨的非遗历久弥新,照亮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之路,促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传播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