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以徽县文化馆为例,探讨文化馆的创新发展。徽县,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域,其文化馆在地区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徽县文化馆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使命,也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徽县文化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因此,徽县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模式、文化活动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通过创新与发展策略,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推动文化馆的整体发展。
文化馆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指挥机构和活动场所,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推动社会和平与安宁、健全公众服务的重大责任。通过发挥其为群众免费提供各类文艺资源的主要功能,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
与时俱进求发展
徽县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入选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二级文化馆公示名单,馆舍面积2676平方米,位于城中心区域,交通方便,人口密集,服务对象为全县22万城乡群众。内设七个职能组室,包括办公室、财务室、书画组、音舞组、摄影组、文学组、非遗办。近年来,徽县文化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创新进取,全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徽县文化馆主要负责组织、策划、演出和培训县内的公众文化活动,同时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等工作。文化馆常设免费项目及开放馆内场所,免费开放服务有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文学、摄影、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等公益讲座,美术、书法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及各类艺术培训辅导。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提供,包括展示厅、多功能室、文庙大殿、排练室、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教室和非遗传习室等,这些都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徽县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的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该馆始终致力于通过优先关注乡村层级的文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这种方法有助于使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有效的匹配关系,从而使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可以流入偏远地区。如今,在全县范围内已经设立了135个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分布于15个城镇的213个村落中,这意味着公益性文化服务覆盖面广。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基层民众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实实在在凸显了文化馆的优势,更好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自我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
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徽县文化馆得到了来自省市及县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成功搭建了徽县文化馆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文化馆积极并高效地组织实施了多项公众文化活动,发布了相关信息,录入了各类才艺教学内容,并且拍摄了一些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照片等。这些工作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料的数字化共享,并在为民众提供服务与推广艺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3年,徽县文化馆依据《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十四五”建设指南》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类型资源的品质和总量。重点投入全民艺术教育相关的直播录制、地区性和本地社区文化活动的推广、才艺技能学习课程、完善和升级艺术教育的数字资料库等方面,以实现公众艺术教育能力的持续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丰富群众的文化信息数据库,从而加强基础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宣传力度。到2024年,徽县文化馆将会实现其公共文化云平台数据内容的公开分享,并针对7个项目进行版本升级以改善板块的设计。届时,将发布在线展出和网络直播等活动,进一步推动服务宣传与普及工作。同时,为确保数据资源的内容质量,全面改进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系统,从而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向大众提供更加便利且高质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族精神,薪火相传。徽县文化馆以传承、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单位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编发文化相关政策、标语等,引导广大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文化馆办公楼内走廊、过道、墙体等空间,打造实体宣传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设置文化长廊、标语、展板等,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化宣传氛围。开展文化活动,以活动促宣传,精心编排舞蹈、小品、快板等节目,让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开展歌舞、书画、手工艺、非遗进校园活动,使文化意识进一步融入群众生活。广泛宣传,扩大了徽县文化馆的影响力,使广大群众了解文化馆、爱上文化馆、走进文化馆。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和关键载体,只有频繁举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真正实现社会文化的社会化和群众文化的群众化。
丰富的春节文化系列活动
徽县文化馆自1980年开始举办春节灯谜晚会,主题灯谜晚会已举办42届(2020—2022年未举办),成为文化馆的品牌,多年来连续举办皮影戏展演、元宵节文艺汇演、“春联赠万家”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不断创新变化、雅俗共赏,吸引了大批群众参与。
助力乡村旅游节活动
徽县文化馆助力乡村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持续组织文艺表演活动。例如,位于徽县水阳镇、嘉陵镇、大河店镇、泥阳镇、城关镇的乡村文化旅游节的启动,以及“山水石佛”的烧烤啤酒音乐节、“樱花时节 珍稀春酿”樱花主题文化节开幕等主题庆祝活动,《考察》《颂歌一曲献给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乡村旅游增色添彩。
浓厚的节庆氛围
近年来,徽县文化馆围绕节庆组织文艺演出,节庆氛围十足。多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军民共建双拥活动”“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庆七一”建党节、“国庆节”“农民丰收节”等主题的节庆日,都举办过大型文艺表演活动,满足了公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文化馆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多样化的文艺节目,包括戏曲、歌曲、舞蹈、小品、相声、快板、诗朗诵等。其中《新农村变化大》《二十四字放光芒》《孝敬老人是美德》等节目深受村民喜爱。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在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样的书画展览活动
近年来,徽县文化馆每年都会在新年、春节等特定时间段内举行书法和绘画展览活动,也会参与联合举办以促进民族和谐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览。除此之外,还举办庆祝教师节主题的书画展览。这些书画展览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基于公众普遍喜欢的形式而发展的文化活动,展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并得到公众的热烈响应。这不仅提升了文化馆的知名度,还为其与社会的互动及协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实了人们的文化体验,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也推动徽县文化事业迈向新高度。
文化艺术培训辅导重在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动文化进步,必须重视并加强文化馆的人员配置与团队发展。要想构建成功且有影响力的团队,需持续培养大量的艺术人才、编排优秀的作品,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艺术团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精彩的演出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因此,文化馆要把人才团队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徽县文化馆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辅导,全面提高业余人才的专业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群众文化辅导的整体效果。
开展艺术指导
文化馆对琴声演唱队、知音乐队、杏坛乐队、陇原红艺术团、阳光艺术团、明美女子乐队、河池小曲演唱队、金徽阳光舞蹈健身队等十多个艺术团队进行长期的业务指导,保证了其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艺术水平的稳步提高。
开展公益知识讲座
在徽县文化馆五楼多功能室,经常举办各类艺术知识讲座,邀请徽县及周边市县的学者、艺术造诣深厚者进行书法、美术、诗词、摄影等知识讲座。
开展艺术培训
利用文化馆场所资源,每周二、五对2019年7月成立的自办文艺团队“徽县文化馆梦想合唱团”开展教学培训活动。该合唱团现已发展成一支“多能”合唱团,即在合唱节目的基础上,根据团员个人特点,成立才艺小分队,排练舞蹈、旗袍秀、快板、戏曲、器乐演奏等形式的文艺节目,旨在能独立完成一台小型文艺演出。这为文化馆完成各种文艺演出工作任务打下了基础,合唱团已多次参加县内文艺演出活动。开展寒暑假少儿剪纸、绘画、书法、声乐、写作培训班,使少年儿童受益匪浅,多次在嘉陵学区明德小学、栗川镇郇庄小学、银杏小学、东关小学、徽县二中(江洛镇)等学校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音乐、舞蹈、非遗等基础知识培训,让乡村孩子享受艺术教育。
挖掘和保护地域特色文化
徽县作为通陕入川要道,为陇右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的交汇地带,多种文化元素相互依存,使传统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地域特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抓住机遇,焕发了新的生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文化的传承。为了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认知水平,文化馆不断加强推广与维护工作,同时积极寻找并培育具有丰富经验的手艺大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参加各种调查活动访问这些人物,收集他们的故事。徽县文化馆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非遗进乡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非遗的认识,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异军突起,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地方非遗项目产业化、文旅融合的新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目前,已经申请217个非遗项目,其中5个被列为省级保护名目的项目,如河池小曲、马勺脸谱、泥阳泥塑、山核桃工艺品加工技艺和栗亭砚制作技艺。另外,还有29个入选市级传承目录,17个入选市级项目,县级项目有183个。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及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并在新时代不断创新改革,助力文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带动经济发展。
文化馆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馆的构建也在不断演变,面对新的问题与环境,创新发展成为关键议题。徽县文化馆致力于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创造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名片,以提高公众对文化的认知及热情,从而为其长期稳定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文化馆积极探索与其他行业融合的路径,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多元化、复合化的文化服务体系。例如,与当地企业、社区、学校等合作,共同推进文化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文化馆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徽县文化馆开拓创新,发挥优势,服务社会。近年来,根据县情和徽县历史文化内涵、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在全县15个乡镇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利用自身优势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引进新模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发掘和推介当地文化,吸引外界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显然,文化馆的建立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公众和参与者得到了教育和锻炼,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也有所提升,人格品质也有所改善,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徽县文化馆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资源整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可以更好地推动徽县文化馆的发展,为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馆应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例如,可以更深层次地融合网络和实体资源,构建多样的文化平台,以实现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需要深度发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创造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产品,以此增强文化馆的魅力,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互动和协作,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技工具,助力文化馆的整体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