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余杭纸伞”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经政府及民间手工艺人的共同努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在农村地区展现了一定的经济与文化潜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对“余杭纸伞”的研究多停留于浅层次的技艺方面,缺乏系统深入地对文化起源与脉络进行梳理,从而可能缺乏对纸伞背后学术文化价值的探索,导致纸伞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在厘清“余杭纸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现探索开拓相关市场的可能性,明确文化赋能能否成为实现余杭乡村地区乃至全国共同富裕的关键。
文化优势:立足传统,走向世界
历史底蕴溯源
源远流长的“余杭纸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传承与流变是发掘其根本优势的立足点。“余杭纸伞”作为劳动人民的优秀结晶之一,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其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撑。据各类考古资料记载,与目前“余杭纸伞”形态最为接近的是战车车篷。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纸伞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车伞。虽然这一时期车伞造型与后世纸伞的形态非常接近,但仍有细微差别。战国时期的车伞无伞斗,伞骨直接插入伞柄上端的盖斗中,同时,由于此时伞架未出现短撑,伞面无法收合,导致伞的体量较大,与后世的伞相比更笨重;这一阶段的制作材料也与后世有别,以木、青铜、绸、布、兽皮等为主。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渐渐被普及,为后世油纸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这一阶段伞面主要材料仍然是丝帛。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代替昂贵的丝帛成为制作伞面的原料,工匠在纸上涂上桐油,以实现防水效果。此时,油纸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凭借经济实用的优势广为流传。
伞具原材料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的进步,不同伞的使用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地位与身份。据汉代出土的青铜镜花纹,可以看到女像头顶悬挂曲柄伞盖以示其地位的崇高。据《隋书·礼仪志五》记载:“王,庶姓王,仪同三司以上,亲公主,雉尾伞,紫伞。”此时,伞是地位的象征。到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更为普遍,品种也更为丰富,但仍仅限特定群体使用。直到宋元时期,伞才被普通民众广为使用,北宋孔平仲的诗句“强登曹亭要望远,纸伞掣手不可操”(《元丰四年十二月大雪郡侯送酒》)中提到了“纸伞”,这是最早提到“纸伞”二字的诗。该诗也说明纸伞在宋朝时除遮雨、设摊等日常功能外,还运用于登高、骑马等特殊场景,宋元时期纸伞的广泛运用也表明,除官员外,平民百姓均可用伞,尽管这一阶段纸伞使用的场景受限,但在形式和颜色上仍有划分,如北宋哲宗时期规定,红黄伞仅为皇室所用。
明清时期,纸伞样式与制作材料较前代并无太大变化,但根据地域与名气进一步对纸伞进行了划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余杭纸伞”凭借精妙的制作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纸伞的“八大家族”之一,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余杭县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余杭有董文远九房开设纸伞店,生产余杭纸伞,名著一时。”历史上,“余杭纸伞”因其工艺复杂等一度消失。但如今,政府牵头、手艺人努力,“余杭纸伞”几经蜕变,于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使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余杭纸伞”工坊有序运营,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余杭纸伞”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要务,未来,“余杭纸伞”将作为一张中国名片,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
国际传播路径
纸伞起源于中国。16世纪初,中国伞传入欧洲地区,到16世纪中叶,传入法国。与当时国内情况相似,在法国,伞是地位的象征,仅限王室成员使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伞才作为工业产品走向普通民众。
在东亚国家,伞的传播可追溯至更早的时期。早在隋唐时期,伞便相继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并在当地形成了具有国家地域特色的伞文化。其中,吸收中国纸伞文化,转化为自身文化较成功的案例是日本和伞。日本伞最初是在飞鸟时代(即隋朝时期)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走在日本街头,时常能看到举和伞的日本人,足见纸伞发展之繁盛。
文化内涵整合
“伞”,古字写作“繖”,字形上从“纟”,意为丝织物。“伞”俗写作“伞”,中间有四个“人”,意为多子多福。此外,中间的“人”意为活动可收束的榫头,蕴含着中国古建筑的搭建原理。相传,第一把伞即由鲁班观察、借鉴亭子而制成。从古至今,伞的基本结构为四大部分,即伞面、伞骨、伞柄及其他辅件,各类结构的穿插蕴含着伞的营造法式及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余杭纸伞”取木为材,以竹做伞,也表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余杭纸伞”的伞骨用竹子制成,意味着节节高升。因此,古代赶考的书生或赴任的官员会在行李中装一把油纸伞,寓意“高中”。除寄托心愿外,“余杭纸伞”在中国地方婚俗文化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伞面为圆,伞架作“心”,即“永结同心”之意,有祝福新人生活圆满、幸福之意。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用红色油纸伞遮住新娘,寓意婚后生活红火。纸伞亦可作为结媒工具,在《白蛇传》中,纸伞便是连接许仙与白娘子二人感情的纽带。有些客家人认为“伞”的谐音是“子”,因此用纸伞作为嫁妆,寓意“早生贵子”。从古至今,伞都包含着人们的祝福与美好心愿。另外,纸伞顶端包裹方巾,与圆形伞面形成呼应,寓意“天圆地方”。简而言之,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点,伞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但不管何种用途,都体现了古往今来中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经济价值:更新技术,赋能非遗
重构制作技艺
经过上文对“余杭纸伞”背后蕴藏文化的探究,能发现其内涵丰富,是文化产品领域的“富矿”,但勘探之后如何挖掘,需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余杭纸伞”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但是“余杭纸伞”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其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这需要在纸伞本身的产业生态上进行推敲。而这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只有当人民群众都具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余杭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焕发新生。同时,需要民俗学的发展,民俗学就是人们常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将不同的民俗或不同的非遗结合,衍生出新的产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需要,让物体本身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使“余杭纸伞”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余杭纸伞”伞面纹样用蜡染、扎染等方式进行制作,将两项非遗技艺结合,吸收二者精华,剔除冗杂繁复的重复性工作,这样的形式对于非遗焕发新光彩会有突破性的帮助。对于纸伞本身,可以尝试运用除宣纸、桃花纸之外的新型纸张进行伞面制作;纸伞的伞杆则可以尝试抛弃古板的木棍,利用现代材料,如铝合金来代替,在保持伞架完整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轻伞自身的重量,融入人体力学等知识或技术,方便人们长时间的托举。
不仅是探索材料及制作工艺的创新,解构“余杭纸伞”也是一种新方式。在保留传统纸伞工艺的前提下,对每一项步骤进行拆解,剔除传统手工艺中冗杂的工序,融入新的方式,达到对纸伞分析、厘清、再造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品物流形”设计团队就以“尊重传统,但颠覆传统”的思想对“余杭纸伞”进行了成功的解构与再创。该设计团队认为,对物体进行再创,首先要尊重传统,其次了解传统,最后发扬传统。“余杭纸伞”制作形成的背后是七十二道工艺,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思路的转换和再创,进行传统手工艺工具与现代手工艺工具的比较,思考工具对于传统工艺品制作的影响,对纸伞的原生材料进行替换,或对原生材料进行不同状态的加工。例如,将竹竿改为竹片,尝试像和伞一样对伞的结构进行加固等,探索促进“余杭纸伞”的发展,以优化纸伞本身来开拓市场。
推动衍生品开发
开发纸伞衍生产品是推动纸伞与现代环境相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系列衍生品开拓纸伞的新市场,激发非遗新生机,深挖“余杭纸伞”的文化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开发简单的文创产品,推动纸伞向其他领域衍生发展。
在建筑方面,可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纸伞元素。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场便将现代与古韵结合,凭借江南油纸伞元素,借用竹制油纸伞架理念建造体育场,这与杭州的伞文化相契合,是江南文化的优秀展现。在生活方面,则可以推出“节节高”系列纸伞,让考生或是求职者能够获得一些心理慰藉,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望。在礼仪民俗方面,可以与中式婚礼深度融合,推出系列“婚伞”,在纸伞本身的外形基础上,推出与中国结相融合的伞柄配饰,蕴含“团结友爱”的文化内涵。另外,立足于当代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还可以推出“亲子伞”(一大一小),开发纸伞样式的灯罩或帽子,尝试利用纸伞原料或形状制作鞋子、椅子等日常用品,利用拼接的思路将纸伞与旗袍相结合,推出同色系服装等。以上均是在纸伞本身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的衍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联系实际,寻找纸伞再创的可能性。在一次次新产品开发中打开思路,让更多人能够在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纸伞文化,发现非遗,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入相关市场
当下伞市场趋于平稳饱和,并且大都被尼龙折伞、自动伞等现代伞占据,纸伞这类传统伞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少,急需开拓新市场。这就需要“余杭纸伞”完善自身的品牌定位,把握自身属性,立足优势,深度挖掘,以适应现代环境。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更需要有内涵、有体验、具有积极意义的物品。在历史中追溯,在历史中探寻,“余杭纸伞”便是满足人们需求的优秀载体。
“余杭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民俗工艺品,是符合人民群众审美的物件,蕴含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将纸伞挖掘转化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是完善纸伞品牌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立足纸伞的属性与优势,进行更全面的宣传。例如,通过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公共平台对“余杭纸伞”的制作过程进行直播;对纸伞的前世今生进行文字的撰写与整理,拍摄纸伞的选材、加工等流程;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时下热门的“数字文化”;与各类热门IP结合,如与“国漫”“国潮”“新中式”等热门话题结合,提高出圈率,以寻得更多潜在受众。
同时,适当调整纸伞在售卖过程中的定价,打造“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品”品牌,为手艺人以及发展“余杭纸伞”的相关人员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做好物质保障,使相关从业人员更积极地投入“余杭纸伞”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开设非遗课堂,吸引更多人学习制作“余杭纸伞”,完善纸伞的制作过程与人员教学安排,注重用户的操作和体验,强调个人制作纸伞的独特与个性,推动课程学员对于产品进行二次宣传;政府联合企业,打造纸伞度假村,开设纸伞主题民宿等,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更广阔的市场。经济价值是纸伞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物质条件日渐提高的今天,其时代价值更应被人重视。
时代底色:中国特色,同频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余杭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思考方式与精神标志,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与精神标志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源头力量,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底蕴,使其自信面对文化交流互鉴。纸伞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其倡导的忠信仁义、崇德守礼等品格,对于涵养当代社会风气、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关系也具有启示意义。在“余杭纸伞”的制作过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值得推崇,它督促我们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也要求青年们怀着赤子之心,以认真执着的态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以“余杭纸伞”这类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律,其相对独立性要求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此外,文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继承文化传统,立足经济基础,使“余杭纸伞”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带动经济发展。
2023年度浙江树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文化余杭纸伞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编号:20231184203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