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60)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该区域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人文交流、贸易畅通等方面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然而,目前该区域的语言服务发展仍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制订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语言服务规划,突出特色语言资源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并加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还应推动语言服务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建设互联互通的语言服务技术平台,构建适应“一带一路”背景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的语言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支持该倡议的重要地区,逐渐显现其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为该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语言服务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为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推进作出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对语言服务的需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开启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序幕。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一起全面阐述了该倡议的目标、框架、原则和路线。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促进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总的来说,该倡议旨在推动参与国家间的多样化、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3年1月,共有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签署了200多项合作文件。这表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适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需求,也回应了各国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这一举措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该倡议,各国语言服务面临着广泛、复杂的挑战和任务(王铭玉、王双燕,2020)。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使用54种官方语种。其中,使用较多的语言包括汉语、英语、俄语和阿拉伯语,而其他官方语言则属于非通用语言群体(王传英等,2017)。

语言服务的内涵及价值

语言服务的内涵

语言服务的研究在中国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而在西方哲学界,自20世纪开始,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语言问题。进而推动了语言与政治、社会、经济以及信息传播之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语言服务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李宇明(2019)提出了语言产品形态和产业业态概念,将语言产品分为七种形态,进一步研究广告、销售、技术、标准、岗位语言能力、语言需求、消费和福利等问题。

崔璨和王立非(2018)指出,语言服务学涵盖了语言产业、语言规划、语言管理、语言标准化、语言服务贸易、文化对外传播、语言智能、语言培训等领域。根据《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为了提供语际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其他专业化服务,如技术开发、工具应用、教育培训、资产管理和研究咨询等,语言服务的核心在于语言能力,其主要目标是推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刘丽静和李向农(2021)认为,语言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模式旨在解决语际交流障碍,进而为经济和社会创造价值。

语言服务的价值

邢欣和张全生(2016)提出,在有效建立合作关系中,语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粤港澳大湾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区,发展语言服务业至关重要。数据显示,该区共开设26种外语语种,广东高校全部覆盖。大湾区在政策、贸易、资金、设施和民心沟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发展良好。为支持语言服务产业,防止因语言差异导致的分歧与冲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语言服务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体系的问题分析

语言服务顶层设计缺乏

缺乏统一的语言服务规划和标准以及统一的行业准入机制和规范,对于语言服务的价值缺乏广泛共识和统计口径,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的缺乏也是一个问题(罗懿丹,2018)。语言服务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包括翻译、口译和语言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长期的培养计划和交流机制,可能导致人才储备不足,影响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能力的提升。

语言服务资源相对不足

首先,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稀缺。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多语种的翻译和口译工作(莫婉妮,2018)。其次,语言服务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可能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限制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声誉和竞争力的提升。最后,特定领域语言服务人才缺乏。特定领域如金融、科技、教育等,涉及专业的语言服务支持,但由于该区域内缺乏此类人才,限制了相关产业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的发展。

语言服务业数字化进程缓慢

人工智能的兴起提高了人们对数字服务的期望。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语言服务供应商未普及以数字化为主的创新技术(李存园、陶红,2020)。中小型供应商尤其依赖传统翻译方式,数字化转型滞后,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质量不稳定,并且,缺乏专业术语理解和行业标准,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现代语言服务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定制和现代技术辅助,如实时语音识别和多语种机器翻译API,供应商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以满足客户需求。

语言服务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

由于许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导致服务质量和水平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从而难以有效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以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为例,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如果企业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并相应调整产品定位、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很难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另外,部分企业还缺乏国际品牌形象和声誉。

语言服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策略

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应明确发展目标,制订详细标准、规划与政策,引导语言服务供应商确保一致性,完善准入机制并鼓励其参与标准制订。其次,粤港澳三地政府与行业协会需合作设立权威认证机构,对供应商和从业人员进行资质和等级认证,提高行业质量和信任度。再次,政府与协会应定期调研市场需求,制订政策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合作。最后,促进粤港澳地区互联互通,激活语言服务市场需求,挖掘相关产业发展潜力,推动语言服务业发展。

拓宽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深入研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语言服务人才,从而推动本地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其次,要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与国际组织和认证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实现语言服务相关认证的互认,有利于人员的国际流动和跨国交流,为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提升语言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应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活动,促进本行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展示大湾区语言服务的实力,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扩大大湾区语言服务企业出口能力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级湾区潜力,其经济规模、产业体系和政策优势为语言服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其次,作为“一带一路”的支撑区域,大湾区应提升对主要语种的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推动国际化发展。再次,大湾区应提升涉外服务部门的多语种服务能力,设立多语种服务窗口和呼叫中心,为各类人士提供便捷的语言支持,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政府与行业协会鼓励语言服务企业参与国际活动,促进专业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人才成长和国际市场合作提供支持。

加快实施大湾区语言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

1.加大对语言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

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在语言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加大对语言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税收优惠以及技术支持,激励企业在语言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自动翻译、语音识别和语言生成等功能,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语言服务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和策略;云计算则提供了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持语言服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推动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和影响力。

2.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优势

开发适用于大湾区语言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和软件,让科技为大湾区语言服务行业赋能。大湾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地区,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为语言服务行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开发智能化系统和软件,可以实现语言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例如,可以开发智能翻译系统,实现多语言的实时翻译;开发智能客服系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开发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提升语音输入的准确性和便捷性。这些智能化系统和软件的应用,将显著提升大湾区语言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3.加快语言服务企业管理系统的升级

目前,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企业应重视企业语言技术和语言资源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语言服务的规范、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系统的升级,可以帮助语言服务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此外,语言技术和语言资源的研发和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语言服务人才,加大对语言技术和语言资源的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语言服务产品和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行业地位。

提升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

应急语言服务是指在国家面对突发状况时,调动公民的语言资源,提供必要的语言服务协助应对紧急情况。提升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应建立大湾区一体化的应急语言服务快速协同反应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整合大湾区内各城市的语言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平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动员和调配语言服务资源,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加强多语种应急志愿者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响应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招募和培训具备多语种能力的应急志愿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同时,配备先进的语言服务设备和技术,如便携式翻译机、语音识别系统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高效、准确的语言服务。此外,还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其能在突发事件中迅速投入工作,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

第三,应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志愿团队加强联系,把大湾区建成全国应急语言服务的先进示范区。通过与国家级应急语言服务机构的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的整体水平。可以邀请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专家来大湾区进行指导和培训,组织联合演练和交流活动,提升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将大湾区打造成全国应急语言服务的标杆区域。

打造大湾区国际化语言服务营商环境

首先,大湾区发展智能语言服务产业,探索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高质量语言服务,政府支持创新创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其次,深圳和香港在算力算法和技术资源上合作,深圳提供计算平台优势,香港提供市场拓展机会,共同推动智能语言服务技术的创新应用。

再次,横琴粤澳深合区打造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场景,建立智能语言服务平台,促进商务交流与文化合作,推动智能语言服务的跨领域应用。

最后,广州依托地理优势,打造“一带一路”多语传播平台,提供多语翻译和商务服务,推动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人文交流。

努力打造世界级湾区语言服务人才高地

加快引进高水平的语言服务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在高层次人才和数字人才方面呈净流入状态,尤其是广州、深圳等地成为该区域主要的人才聚集中心。为进一步提升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应强化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育与教育,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积极倡导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多样化的语言服务专业,以培养具备“X+”智能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王铭玉,2017)。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融合了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多元化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支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目前该区域的语言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全面的语言服务规划、未充分利用语言资源、急需更多语言服务人才、需要促进国际化视野和数字化转型、语言服务产业结构不平衡以及缺乏有效的语言服务平台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及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我们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能构建一个多元化且高效的语言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作出贡献。

本文为广东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课题立项项目“语言服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4-006C)。

标签:  语言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