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艺术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以美为媒,改善乡村面貌,服务美丽乡村,以艺术设计实践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艺术实践赋能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引入现代艺术形式、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活动,增强社区参与、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从五方面探讨艺术实践赋能沈阳满族乡村文化发展路径,挖掘文化资源与再创作,焕活满族乡村文化艺术性发展;协同开展艺术创作活动,丰富满族乡村文化全面性发展;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媒介形式,赋能满族乡村文化当代性发展;开展文化教育与艺术培训,实现沈阳满族乡村文化持续性发展;融合艺术与社会协同创新,加快满族乡村文化多样性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同年4月,《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正式颁布,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重大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独特文化体系,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风俗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沈阳保留了大量满族文化遗存,在当地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满汉融合文化综合体。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观念的增强,沈阳加大了对满族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多样性的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式,推动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从艺术实践赋能策略切入,能够有效促进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乡村的文化传承动力与居民的文化素养,实现满族乡村文化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意义
将文化传承与满族乡村发展结合,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美丽满族乡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社会意义方面,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在学术意义方面,填补艺术赋能与乡村文化振兴交叉领域的研究空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探讨如何将艺术赋能理论应用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实践意义方面,为沈阳满族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与策略,为其他地区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提出通过艺术实践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沈阳满族乡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讨和系统分析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旨在通过挖掘和活化满族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该研究有助于增强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最终为沈阳满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助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多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贡献力量。
研究现状与问题
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传承现状
第一,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发展规划,制订了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保护项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并为传承人提供补助和奖励。第二,文化资源保护。沈阳满族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间习俗。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下,部分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重要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手工艺遗产。第三,文化教育与培训。在中小学和社区教育机构开设满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文化体验,增强学生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举办传统工艺与技艺培训班,邀请传承人和专家教授进行文化传承的讲座课程,培养新一代青年传承人。第四,文化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满族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记录和保存,建立数字档案和数据库,方便后续研究和传播。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建立满族文化传播平台,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和虚拟展览等方式,扩大满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文化传承断层。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青一代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降低,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后继乏人。第二,经济压力与文化流失。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未能得到充分保护。一些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因经济利益驱使而被商品化,导致其原本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被削弱。第三,资源投入不足。尽管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影响了文化项目的持续发展。第四,现代化冲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一些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和取代。
综上所述,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较为保守,部分传承手法还有待完善,缺少与当代相适应的时代性艺术语言。因此,以下主要从艺术实践赋能沈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的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使沈阳满族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更具多样性与前瞻性,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理论综述及方法
基于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基础,以文化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艺术赋能理论进行实践路径的探索与研究。文化资本理论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包括知识、技能、教育和其他文化资产。通过艺术赋能,乡村可以转化文化资本为经济和社会资本,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资本不仅促进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流动,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中,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平衡,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艺术赋能可以在尊重文化与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运用艺术赋能理论概念、艺术赋能的定义与机制,详细探讨艺术赋能如何通过创新和创意激发文化活力,提升社区参与度与文化认同感。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实验研究法、数字化研究法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法进行定性研究,探讨艺术赋能在文化振兴中的多维作用。
艺术实践赋能沈阳满族乡村文化发展路径
第一,挖掘文化资源与再创作,焕活满族乡村文化艺术性发展。艺术实践介入满族乡村建设的原则在于融入乡村特色且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深入挖掘沈阳满族的丰富文化资源,包括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传统工艺(如刺绣、剪纸、木雕)、音乐舞蹈(如长鼓舞)以及民间传说等,并运用现代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再创作,不仅能全面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具体而言,通过现代艺术实践对满族传统故事、手工技艺和表演形式等进行再创作,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当代性,提升满族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通过举办满族文化节、社区艺术工作坊和公共艺术项目等,鼓励艺术工作者参与文化传承与再创作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的转化,增强对满族文化的归属感。
此外,从艺术设计的角度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转化手段,将文化资源通过再创作的方式转化为经济收益,吸引游客与投资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例如,设计以满族乡村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开发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品、服装、饰品等,增加文化附加值。综上所述,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再创作不仅在文化层面实现了传承与创新,还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促进了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弘扬满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第二,协同开展艺术创作活动,丰富满族乡村文化全面性发展。艺术实践赋能满族乡村文化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文献综述和田野调查,提出将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的方式作为较为适合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手段。
首先,举办社区艺术工作坊,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驻村,开展长期或短期的艺术驻留项目。艺术家、设计师通过与村民进行交流,了解满族乡村的文化内涵,以此创作结合满族元素的现代艺术实践作品。
其次,定期举办满族乡村艺术创作主题班,设定较为丰富的满族乡村文化主题进行艺术再创作,组织当地居民和游客以及艺术爱好者参与其中,进行艺术创作与转化,真正实现在艺术实践创作过程中保护与传承满族乡村文化。艺术实践的表现形式可以包括装置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
最后,定期举办满族文化艺术节与艺术展览,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歌舞表演、民俗展示、传统工艺展览等。通过文化艺术节,展示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和媒体关注。同时,艺术展览通过展示艺术工作坊与艺术创作主题班创作的艺术作品成果,增加文化交流与传承,实现满族乡村文化全面发展。
第三,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媒介形式,赋能满族乡村文化当代性发展。艺术实践赋能满族乡村文化发展需要与数字时代建立良好联结,以实现数字化传承的多媒介传播。
首先,数字艺术实践创作与数字媒体展示平台构建,可以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创作满族文化的数字互动展示项目实践作品。观者可以通过AR眼镜或VR设备以及线上形式,沉浸式体验满族文化的历史和民俗活动。
其次,建立数字虚拟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满族文化的数字化创作实践内容。大众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地域通过互联网平台参观满族文化的数字化展览,打破了时空界限,使满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最后,互动装置艺术实践创作,通过艺术实践创作公共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应用在田野乡间的公共空间内。装置作品的创作可以利用传感器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创造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声音等交互方式,实现与艺术作品互动,感受满族文化的现代魅力。通过引入多样的数字媒体艺术媒介形式,赋能满族乡村文化当代性发展。
第四,开展文化教育与艺术培训,实现沈阳满族乡村文化持续性发展。
首先,文化教育方面。在教育机构开设满族文化传承与普及的课程,通过教材、课外活动、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系统教授满族历史、语言、习俗等知识。组织学生参观满族乡村文化遗址,体验传统节庆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
其次,举办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文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解,普及文化知识。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俗展示等,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参与热情。
最后,艺术培训。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培训,教授满族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雕刻技艺等。邀请满族文化的相关传承人担任讲师,传授相关手工技艺,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承人。同时,构建在线艺术教育平台及实践平台,提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和相关艺术培训课程,方便文化爱好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在线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真正实现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融合艺术与社会协同创新,通过艺术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促进满族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发展。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创作、展示和传承等形式,使满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互交融,焕发新的活力。
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个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满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文化产业和开展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社区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传播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艺术与社会的协同创新融合,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还可以推动满族乡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重繁荣,加快满族乡村文化多样性发展。
艺术实践赋能为满族乡村振兴带来机遇与活力。深入探讨艺术实践赋能沈阳满族乡村文化发展的多条路径,旨在推动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全面、当代和持续性发展。通过挖掘文化资源与再创作,激活满族乡村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开展艺术创作活动,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的全面性;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媒介形式,为满族乡村文化发展注入当代元素,赋予其当代化的发展动力;开展文化教育与艺术培训,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艺术与社会的协同创新加速推进满族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为沈阳满族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系2023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艺术赋能沈阳满族乡村文化振兴策略探析”(课题编号:SYSK2023-01-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