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朔门古港兴衰的历史回望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346)

朔门古港是温州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是温州“千年港城”的明证,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是温州走向辉煌与繁荣的根基。朔门古港能够出现并运行千年之久,有着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原因。朔门古港从产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折射了温州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和研究的意义重大,它是解密温州历史的钥匙,是解读温州文化的介质,是传播温州形象的名片。

温州朔门古港考古发掘不仅是温州的大事,也是中国考古学界的大事,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迹群规模庞大,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再现了朔门古港的宏大场景。人们在惊叹考古发掘成果的同时,不免心生疑问,朔门古港有什么样的辉煌过去?曾经存续千年的古代港口何以消失在历史长河?朔门古港发掘的意义何在?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解开这些谜团。

朔门古港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温州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朔门古港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存在,是成就温州辉煌与繁荣的重要根基,值得高度关注。朔门古港能够在很早以前建成并运行千年之久,绝非偶然,而是基于诸多自然和社会历史原因。

第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朔门古港存在的天然条件。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西部以中低山地为主,中部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滩涂和沿海岛屿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境内有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东流入海,发达的水系为温州人提供了通江达海之便利。温州处在东亚季风带,靠近日本暖流所形成的黄金水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朔门位于瓯江入海口附近,是天然的深水港湾,是水上航运港口选址的极佳位置。

第二,工商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朔门古港存在的必然要求。“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限制了温州农业的发展,面对不利的生存环境,勤劳智慧的温州人努力思变,通过发展渔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等,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温州自古便是渔猎捕捞之重地,河塘渔业、近海养殖、远海捕捞等产业源远流长,鱼虾蟹蛤品类繁多,各种水产种类丰富;温州素有“百工之乡”之美称,瓷器生产、漆器技术、蠲纸工艺等巧夺天工,产品质量名扬中外;温州久负“千年商港”之盛名,商贾云集,货物丰赡,贸易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在温州临江沿海地区,不论是进行传统的渔猎捕捞作业,还是发展手工业生产,抑或是开展商贸活动,都离不开航运和港口的支持,朔门古港应运而生。

第三,造船工业的长期发展是朔门古港存在的重要支撑。温州和周边地区为水乡生活环境,以及当地需进行大规模的水上交通运输,因此需要大量船只保障,温州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早在汉代,温州已经能制造扁舟、轻舟和楼船等。三国时期,孙权为了发展水师,在温州设置“横屿船屯”,规模宏大,是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西晋时期,温州所造舟船可“越腾百川,济江泛海”。隋唐时期,温州造船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区沿郭公山下沿瓯江一带有许多造船工厂”,所造海船“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造船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大,成为重要的造船基地。到宋元时期,温州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南宋时期,已经实现了由按模型造船向按图纸造船的转变。当时,温州既能造用于内河的渡船、小渔船,又能造用于远洋的三桅船、四桅船,甚至可以造大型军用船只,所造船只远销各地,“诸郡之官舟实造于此”。造船业与港口历来就是孪生关系,朔门古港的存在是温州造船业发展的前提,温州造船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朔门古港的扩张和发展。

第四,航运枢纽的城市属性是朔门古港存在的深层根源。温州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段,北面为宁波、杭州和上海,南面为福州、厦门和广州,是海上南北运输通道上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通向世界各地的主要始发地和中转港。从中国古代交通史来看,温州很早就被纳入国家海上航运的整体布局,到唐宋时期已成为与广州、泉州、扬州、福州、明州、杭州、苏州等并列的重要港城,朔门古港正是基于这样的地理条件得以存在并走向繁盛。

朔门古港的兴衰历程

朔门古港的产生(先秦至东晋)

在古代,瓯越先民就与江海结下不解之缘,过着“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生活,开启了早期航运历史。据考证,生活在距今约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好川先民就使用舟楫出行,“多水的环境,先民可捕捞鱼虾。靠近江河,使舟楫出行更便捷通畅”。到夏商时期,居住在温州的瓯越人以渔猎为生,“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舟楫是他们维系生活以及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工具。温州早期航运的兴起带动了港口的产生,据《温州港史》记载,温州港在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是当时见诸史籍的沿海九个港口之一。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地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设永嘉郡,治所瓯江南岸(今温州市鹿城区),温州通往外界的水上交通港口地址迁移到城北江岸边,这便是朔门古港的起源。此后的一千余年,朔门古港的位置基本未变。朔门古港为商贸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到南朝齐梁时期,永嘉郡已发展成商贸重镇,诚如时任永嘉太守的丘迟所言,“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

朔门古港的发展(隋唐至五代)

隋唐时期,温州“百工之城”的地位逐渐形成,商贸活动进一步发展。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温州由此正式得名,其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当时,温州承担着对外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许多海外僧人、使者和商人纷纷进入温州;包括瓯窑制品在内的大量中国产品经朔门古港出口日本、东南亚、巴勒斯坦等国家。

五代时期,吴越国在温州等地设置博易务,通过官办机构开展海外贸易,以绢帛、锦绮、瓷器、漆器等本地产品换取包括日本的砂金、硫黄、黄金、白银、水银以及阿拉伯地区的乳香、玛瑙、琉璃簪等异域物品。2022年,在朔门古港的发掘中发现了一组断成数截的琉璃簪,带有明显的中亚风格,这是当年海外贸易活动的有力证明。为适应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朔门古港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通的海外航线更多更远,成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商贸交往的重要港口。

朔门古港的鼎盛(北宋至元朝)

北宋时期,温州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商业名城,“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城市一片繁华景象。时任温州知州的杨蟠盛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南宋初年,为促进对外贸易,宋朝廷在温州等地设立市舶务,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为避金人南侵之患,宋高宗在建炎四年(1130)乘御舟抵达温州,在暂泊温州的两个月里,他目睹了设立市舶务带来的贸易繁荣和经济收入,很是感叹:“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务的设立,标志着温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官方认可。元朝时在温州设立了市舶司,海外贸易更加活跃,“百货所萃,廛氓贾竖,咸附趋之”,温州成为“番人荟萃”之地。

随着温州商贸城市的发展,朔门古港在宋元时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港口规模扩大。朔门古港“和温州古城、古航道共同构成完整体系”。江岸码头群是港口的核心功能区,2022—2023年,在朔门古港的考古发掘中,共发现9座码头,年代以宋元时期为主。元朝黄溍的《永嘉县重修海堤记》中记载,朔门古港“大石堤延袤数千尺”,有“以俟官舸”的官用码头和“以达商舟”的商用码头,官船与商船各归其位,客船与货船停泊有序。在码头附近还有官用栈道、水井、浴室等,足见朔门古港构成的复杂和配套设施的齐全。

二是航运地位重要。从国内航运来说,朔门古港不仅是温州走向外地的出发港,也是中原地区与东南沿海诸省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百粤三吴一苇通”。从跨国航运来说,朔门古港可通往日本、朝鲜、东南亚、西亚诸国,承载着对外商贸的重要职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尤其因承担中华名瓷——龙泉瓷的海外运销而使朔门古港声名大增。朔门古港不只承担本地商品的海外运销,还承担其他地区商品出口转运任务。2022年,朔门古港考古发现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除产于本地龙泉窑、瓯窑的产品外,还有来自福建建窑和河北磁州窑的产品,可见朔门古港外销货源涉及地域之广远。

三是营运业务繁忙。朔门古港航运发达,温州及周边地区所产的木材、茶叶、瓷器、蠲纸、漆器、鱼产品等货物,源源不断地由此运往全国各地,东南沿海地区每年朝贡的贡品也多由此转运京城。朔门古港对外开放程度很高,往来各国的船只穿梭不断,进出港口的外国使者、商人络绎不绝,“长吏迎劳无虚日”。北宋赵抃对朔门古港的繁盛有这样的描写:“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元代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生动地描绘了朔门古港舟楫云集、桅樯林立的壮观场景,展现了温州港城一体的忙碌、喧闹与繁华。

朔门古港的衰落(明朝至清朝)

明清时期,因政策影响,温州海外贸易中断,朔门古港开始走向萧条。隆庆开关后,温州对外贸易有所恢复,朔门古港得以整修扩建。朔门古港考古发现,明清时期码头比宋元时期码头更接近江心位置,这是朔门古港扩展的明证。

康熙二十四年(1685),政策有所放开,温州外贸再现短暂的繁盛。诸定远在《温州府志序》中记载:“联闽跨粤,航海而至者,风帆云集焉。”从康熙中后期到近代之前,温州对外贸易再度受阻,朔门古港走向衰落。1876年后,增辟温州为通商口岸,建立了海关,建设启用了新的港口,朔门古港渐渐被泥沙埋没。

朔门古港遗址的价值分析

朔门古港历经千年的延续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宿命。虽然朔门古港现已不再具备商船停泊和货物转运的实际功能,但作为一座历史遗迹,朔门古港的价值仍不容忽视。

第一,朔门古港是解密温州历史的一把钥匙。温州发源于瓯越故地,经历了东晋永嘉建郡、唐朝设州等过程,到宋元时期已成为东南沿海的商业名城。温州倚港而生,倚港而兴,朔门古港塑造了温州的港城形象和特质。朔门古港推动了温州工商并重产业结构的形成,能工巧匠荟萃,富商巨贾云集,创造了丰厚的社会财富,成就了温州江南富庶之地的美名。朔门古港打开了温州通向世界的大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不断涌入,促进了温州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变革,加快了温州的历史发展进程。只有结合朔门古港的兴衰过程,才能了解温州不平凡的过去、理解温州生机盎然的现在、展望温州充满希望的未来。

第二,朔门古港是解读温州文化的重要介质。温州是江南历史名城,其厚重的文化、悠远的文脉,皆离不开朔门古港的孕育和涵养。首先,朔门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传播的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想、新观念在这里交汇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温州文化的内涵,培育了温州人开阔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其次,朔门古港促成了温州工商并重的历史传统,营造了温州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孕育了温州人经世务实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追求。以此观之,永嘉学派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植根于温州社会文化土壤,呼应了南宋主流价值追求。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提出的“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思想以及重商主义价值观,与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正如黄宗羲评价的那样:“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数百年后,清时陈虬等人倡导的“齐商力、捷商径、固商人、明商法”,也是基于这样的传统和文化。重商是世代温州人的价值选择,也是温州文化的核心内容。最后,朔门古港塑造了温州人的精神风貌和温州的城市气质,温州人开放包容、灵活变通的思想观念,务实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勤勉敬事、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都是受到朔门古港熏陶的结果;温州这一城市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大气自信、充满活力的文化精神,与朔门古港的影响关系甚大。

第三,朔门古港是传播温州形象的亮丽名片。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不论是底蕴深厚的大城市还是新兴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传播,通过“一体两翼”的传播框架,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和认同感,进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温州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朔门古港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元素、是闪闪发光的名片。朔门古港是温州的地理标志,彰显着温州面朝大海、放眼世界、接纳万方的宏大气势;朔门古港是温州的历史载体,凝聚着温州“百工之城”“商业名城”“千年港城”的荣耀辉煌;朔门古港是温州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温州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工商并重的精神气质。总之,朔门古港是温州的宝贵财富,充分挖掘朔门古港的文化内涵,发挥朔门古港的传播价值,对于推进温州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意义重大。

温州是浙南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商贸活动的重要埠地。朔门古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承担了人员往来和货物转运的重任,促进了温州的富庶与繁华,助力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强盛与辉煌。然而,曾几何时,繁忙热闹的朔门古港,湮灭在自然的沉积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朔门古港遗址新发现,是2022年度中国考古学界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对于温州来说,更是意义重大。通过考古发掘整理,渐渐揭开了朔门古港的神秘面纱,使其以另一种方式重现在世人的面前。千年巨变,文脉赓续。以朔门古港为依托孕育的商业文化基因,铸就了温州“千年商港”的城市定位;以朔门古港为符号形成的城市文化标识,彰显了温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这些元素将化为精神力量,赓续温州人的创富激情,激发温州的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

标签:  温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