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探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指出经费不足、传承人才断层以及保护模式单一等问题,强调提高经费利用、完善政策制度、加强传承队伍、推进产业开发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以期为黄河流域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探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黄河流域作为横贯东西的壮美河流,不仅滋养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更是一条流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空的长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以口头传播的形式保留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传说。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梁祝凄美的爱情传说,河西宝卷中蕴含的道德教化,以及万荣笑话带来的轻松愉悦,都深深植根于黄河流域人民的心中。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民族记忆和价值观的传承。
传统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另一种语言,展现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从河曲民歌的高亢悠扬到蒙古族呼麦的深沉神秘,再到西安鼓乐的历史厚重,每一种旋律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直接反映,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
传统舞蹈作为肢体语言的艺术,不仅展示了技巧之美,更传达了深厚的文化意涵。无论是睢县麒麟舞的吉祥寓意,还是高跷走兽的惊险奇绝,抑或是藏族螭鼓舞的神圣庄严,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纪念。
传统戏剧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和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豫剧的豪放、晋剧的婉转、秦腔的悲壮、曲子戏的诙谐以及山东梆子的粗犷,每一种戏剧形式都是一扇窗口,让人们窥见黄河流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曲艺作为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幽默。河洛大鼓的激昂、青海平弦的清新、陕北说书的生动以及翼城琴书的雅致,都是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瑰宝。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展现了人类身体极限与智慧的结合。从少林功夫的刚柔并济到太极拳的阴阳哲学,再到聊城杂技的惊险刺激,这些技艺不仅是娱乐的展示,更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追求完美的精神象征。
传统美术通过静态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斑斓、藏族唐卡的精细神秘、土族盘绣的精美绝伦,以及山西民居砖雕的古朴典雅,都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传统技艺涵盖了生活中各方面的技能和工艺,从唐三彩烧制的绚丽多彩到鲁锦织造的细腻精致,再到清徐老陈醋酿制的醇厚香浓,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保留了古代的智慧,也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医学智慧的结晶。摸骨正脊术的神奇、四大怀药的药效卓著、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的独特疗效,以及东阿阿胶的滋补价值,都证明了黄河流域在传统医学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民俗活动作为民众共同遵循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是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从民间社火的热烈喧闹到太昊伏羲祭典的庄严神圣,再到土族纳顿节的欢乐祥和,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祈愿,它们维系着民族的情感纽带,强化了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经费不足,来源单一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专项财政拨款的支持。尽管这些拨款在推动国家级名录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同样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具有显著价值的省级名录项目、广大传承人群体,以及基层文化部门和具体保护单位而言,资金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面临一定的挑战。这种资金分配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可能使某些虽未获得广泛认知,但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其存续与传承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各县(市、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主要源于政府资助,缺乏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国际合作等多元化资金注入渠道。虽然政府资助可以确保基本的资金支持,但这种单一化的经费结构,可能会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面临突发状况或需要紧急抢救时,因资金短缺而行动迟缓,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得不到及时维护和修复而遭受不可逆的损害。
传承方式落后,传承人断层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大多深藏于偏远的乡村之中,其守护者通常是年迈的长者。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传承人不仅体力与精力日显不支,且受限于传统观念与技术条件,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传播途径感到陌生与无力,难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将世代相传的手艺与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这种现状,无形之中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使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传承队伍也随之缩减,面临严峻挑战。
更为紧迫的是,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仍依靠古老而传统的口耳相传模式。这种方式虽然保持了技艺的原汁原味,但也因封闭与单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当下的年轻一代,生长在信息爆炸与科技发达的环境中,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数字化、视觉化的手段接触与学习新知识。然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吸引年轻人的创新方式,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从而导致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疏离感与兴趣缺失。这种代际之间的隔阂,正逐步扩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断层”,严重威胁这些文化宝藏的连续性与生命力。
保护模式单一,传衍效能低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动态保护层面,以数据库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过去十年间,黄河流域流经的九个省份积极响应,纷纷建立了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然而,尽管数据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保护与利用的范围和深度有待拓展。当前的保护模式过于侧重静态的资料收集与展示,多以传统的展览、节庆活动和仪式庆典为载体,缺乏创新与深度开发,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种单一的传承与弘扬方式,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渗透与影响,导致其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传播渠道和形式的单一化,以及内容的创意度不足,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扩大的因素。尽管数字化平台为非遗资源的展示提供了便利,但在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工具,以及如何与旅游、企业、学校等不同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多元化的传播路径和互动体验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种合作的缺乏,不仅限制了非遗资源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的挖掘,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民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浓厚氛围。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经费保障
首先,政府应当扮演引领者的角色,显著提升财政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明确“重点扶持”策略,优先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会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失去传承的机会。
其次,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赞助以及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利用社会捐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有效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还可以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利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优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起众筹项目,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健全政策机制,强化机构建设
首先,开展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基础性工作。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通过系统性总结,提炼一套符合黄河流域特点的普查策略,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些数据将成为制定保护政策、指导资源分配的宝贵依据。
其次,明确项目评审与认定的标准至关重要。这包括细化项目分类的逻辑与依据,建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评审体系,确保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合理评估和分类,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准确的定位。标准的制订应综合考虑项目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濒危程度等因素,确保公平性和合理性。
再次,在政策法规层面,针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经济状况,分别制订适应性强、易于操作的保护制度和政策法规。这些政策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保护需求,更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同时,完善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落地执行,形成闭环管理,提升保护效率与效果。
最后,加强机构建设是提升保护能力的关键。这不仅意味着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而且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保护队伍。这包括分层次、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内部管理,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一项保护措施都能得到高效、精准的执行。
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创新传承方式
首先,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需要细致入微,应综合考虑年龄结构、性别平衡和地区差异,构建一个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这意味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体系,不仅要有明确的入选标准,还应涵盖年龄梯度的合理布局,确保老中青三代传承人能够有效衔接。同时,设立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定期评估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文化传播活动等,给予表现优异者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励传承人更积极地投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其次,在数字化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是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的关键。通过高精度扫描、3D建模、数字录音录像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存储,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使人们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仿佛亲临其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最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体验馆和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些场所不仅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还要设计参与性强的互动体验项目,如手工艺体验、传统游戏、数字化互动装置等,使参观者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感悟,加深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情感联结。
打造非遗品牌,推进黄河流域非遗产业化发展
首先,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需立足于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与地域文化的结晶,其独特性是品牌塑造的灵魂。通过系统性的调研与分析,识别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特色,如陕西的安塞腰鼓、河南的豫剧、山东的剪纸等,都蕴含着各自的历史故事、艺术特色和地域风情。在此基础上,明确品牌定位,提炼出能够触动人心的品牌故事,设计具有辨识度的视觉标识,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模式,是推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一模式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通过跨界合作,激活文化资源的内在活力。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则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化设计,开发既有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商品,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提升经济价值。
最后,在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这意味着在开发相关基础设施和业态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与运营模式,保护好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同时,创新是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应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结合。例如,开发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新型体验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