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路文化遗产谱写文明互鉴新乐章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3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又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前国际社会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被保护,更是当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为理解他国文化现象提供了崭新的工具和视角。不仅有助于挖掘本国旅游产业资源优势,在人文交流过程中打破语言、地域、文化等壁垒,建立民间文化联系渠道,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更有助于消除偏见与误解,使各国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地理上的毗邻使得中国同中亚五国的合作拥有诸多天然优势,为传播我国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供选择的路径,尤其能够深入了解彼此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国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等,为双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传播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价值和意义

在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到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文明间的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主张通过文明交流消除文明之间的隔阂,以文明互鉴取代文明冲突,并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观念。近20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世界提供了对遗产的独特理解方式。

依托丝路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文旅融合

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政治往来,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关于丝绸、瓷器、茶叶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人类文明的进步之路。进入隋唐后,丝绸之路大幅畅通,东西文明交流达到顶峰。唐代良好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两地商贸、服饰、饮食习俗、宗教、艺术等民间文化的交流。例如,阿芙拉西亚布(Afrasiab)古城遗址(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出土的粟特时期文物中,出现了有唐代风格的游猎题材壁画。值得一提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如布哈拉城中心、沙赫里萨布兹和撒马尔罕等,为探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线索,也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源泉,因此,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古城遗址,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丽多姿,开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23年,已有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名册)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将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经济优势,可以规划建设区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例如,2023年,中国—中亚五国峰会在古都西安成功举办,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宣传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遗产游,如陕北秧歌、绥米唢呐、延川剪纸、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秦腔等。旅游开发还可以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河南省以宋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清明上河园,陕西省展示盛唐风貌的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即为两个比较成功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历史文化主题或者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能够让游客在游览景色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感受中国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改善文化交流单一状况,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影响力

目前,对外文化交流大多是通过举办艺术展、互派艺术团体演出等形式,由正式文化交流途径传播的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还较小,文化交流形式较为单一。实际上,在传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以运用推广汉语的形式进行传播,如文艺演出、图书典籍以及在国外的展览、演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民间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以陕西省为例,2019年4月,陕西省曲艺代表团应邀参加乌兹别克斯坦首届国际民间说唱艺术节。同年6月,“塔吉克斯坦文化日”在西安成功举办。可以看出,在对外人文交流合作中,非遗的受众面较广,将其进行宣传时,可以抛砖引玉介绍本国风俗,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为发展外向型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史诗吟唱是吉尔吉斯游牧民族最无法割舍的文化表现形式,由吟游艺术家口头流传了几个世纪,至今仍保存完好。史诗吟唱是一门把歌唱、表演、即兴发挥和作曲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这一传统艺术今天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和南部最为活跃。其中,最著名的是有1000年历史的《马纳斯》三部曲,包括《马纳斯》《塞米提》和《塞特克》,其独特之处在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一部具有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口传百科全书,深受人们喜爱与尊重,是吉尔吉斯人民的历史记忆。流传于中国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格萨尔》,同样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英雄史诗,代表着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吟游诗人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依托“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正走向崭新的阶段,而这些史诗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在文化共享和国际交流语境中也将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活态见证与传承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山水相连,30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同时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连续性。非遗传承的重点在于发现其价值,促进非遗传承人代际赓续的活态传承,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可见、可触、可感的天然优势。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与中亚国家拥有数量众多的跨国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篇幅宏大、内容深刻的史诗《玛纳斯》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与吉尔吉斯两国人民共同的财富,需要共同传承和保护。同时,非遗从历史深处传承发展而来,包含了历史环境要素和社会生活要素,记录了各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通过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既能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和共通性,又能够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互助互惠,展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自信力和影响力,体现文化生态的多样共生、互动吸引。

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现状

人文合作是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在彼此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人文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联合考古、文物交流与展示、历史遗址保护与修复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发挥了独特作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不竭动力与文化辐射力。

丝绸之路保护管理机制合作成立

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遗,带动旅游合作成为拉动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合作新的增长点。2021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协定》。2023年4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开幕,这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领域国际组织,大会对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重点内容进行明确部署,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并为新时代文化遗产外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的成立在各个国家获得一致好评,吉尔吉斯斯坦将作为第二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主办国。

跨国联合考古持续推进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从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10多年间,我国与中亚国家在各领域深化交流合作,其中不乏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身影。根据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中国考古工作人员与相关国家专家学者合作,用专业的态度和扎实的技术,为彼此考古学术交流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亚地区前后实施的考古发掘等研究项目取得丰硕的考古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其中,联合考古揭开乌兹别克斯坦萨扎干遗址、明铁佩古城遗址、拉巴特墓地等遗址的神秘面纱,让中亚等地区的文明古国重现昔日荣光,唤醒沉睡已久的丝路记忆。跨界联合考古发掘了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和平、合作、互学、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延续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续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崭新篇章。

文物交流展览开放包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与中亚各国农牧与手工业的互通,艺术与文化的互鉴,典藏于史集,融汇于生活。中国与中亚古代文明共建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带动了亚欧大陆文明的共同繁荣,近年来,合作举办多个文物进出境展览,共同赓续历史文化传承。2017年,哈萨克斯坦举办“中国旅游年”文化活动,“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在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期间展出,这是兵马俑在中亚地区首次亮相。2019年,国家博物馆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同举办多个文物巡回展览,呈现中国与中亚古代文明在技术、艺术、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鉴,生动讲述了它们的历史渊源与文明故事。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着众多与中亚友好交流的文物见证,如绿釉胡人戏狮纹陶扁壶、三彩胡旋舞凤首壶等,无不展示着丝路贸易的盛况。除此之外,境外展览也多次举办。2014年,“陕西皮影展”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随后引进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19世纪吉尔吉斯人的物质文明展”。2018年,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首次走进中国举办文物展览,国宝级文物“金人”在欧亚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展中亮相,广受参观者喜爱。对外文物展览为文物保护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谱写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篇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非遗交流与发展策略

搭建博物馆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跨国平台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条连亘数千里的跨国文化遗产路线,强调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发展中的共通性和信息共享。在此背景下,推进我国非遗国际化进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拓宽信息流通渠道,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监测与评估,完善数据挖掘与披露。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朝戈金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心相通休戚相关,挖掘其话语资源可以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文化记忆、人文思维和多重身份认同。因此,想要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文化,需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共识,构建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博物馆交流机制,促进旅游机构、文化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信息、经验和资源,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交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建设民族风格历史街区,彰显文化内涵与区域特色

在哈萨克斯坦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冼星海大道。不远处,有一条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命名的街道,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曾用音乐书写了中哈两国人民间的伟大友谊。为纪念两位音乐家的友谊,当地还修建了冼星海广场、建立了纪念碑,广州市番禺博物馆也建立了“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之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2019年5月,中哈两国合拍电影《音乐家》,他们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作为古长安城的贸易重地,西安大唐西市丝路风情街重现了当时丝绸之路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景象。“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诗中的金市,指的是大唐都城中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西市。在唐代,西市是中外经济交流的一个中心,聚集了众多来自中亚的胡商,他们主要来自撒马尔罕,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丝路风情街向世人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贸易和丝路文化的印记。

提升非遗传承宣传力度,多渠道进行国际化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文化包容、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促进双边文化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应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真正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给世界人民,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非遗交流,除了通过文物交流、考古巡展等宣传其蕴藏的历史价值外,还可以通过为中亚地区文化艺术和民俗传统,如毡房建造方法、萨克式摔跤、地毯制作技艺、驯鹰技艺等录制纪录片,建立丝路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和旅游推介会等机构,举办地方菜系美食体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等艺术交流活动,使中国与中亚国家共享艺术文化成果。这不仅是对各国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欣赏,更有利于促进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互动与合作,助力民心相知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全面启动已有十年,新形势下,我国将中亚国家视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基于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给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带来更多的交流契机与合作空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科学合理地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文化领域实现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传播,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可以对外展示民族形象,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系2024年度西安思源学院校级科研一般项目“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视阈下的文化遗产交流研究”(项目编号:XASYYB-A23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标签:  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