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旨在研究新时期我国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从现实条件差异和因地制宜视角,提出了“依托”路径、“依靠”路径、“跟踪”路径和“围绕”路径四种创新发展路径,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典型实例验证分析。研究表明,以上四种路径能够为旅游驱动传统产业赢得相应的活跃发展、适应性革新发展和价值发展,并产生促进行业增收、社会灵活就业、繁荣城乡文化和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多重功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重要体现的旅游业,受到广泛关注。只有创新挖掘和创造性利用民间资源,才能推动旅游业兴旺发展,以及源源不断带给人们旅游新产品,使人们从旅游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文化娱乐感受和身心愉悦体验。
传统书画、曲艺、手工创意制作和工艺制造,以及各地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等传统产业均含有价值不菲的“文化”和“技艺”旅游元素,可谓“准旅游产品”。因此,以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不仅可以使传统产业焕发活力[1],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旅游业也会随之发展壮大。
然而,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尚缺乏相应的路径研究。因此,为弥补现有研究的缺乏,本文提出并通过机理分析和典型实例论证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研究,对于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和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四种创新路径
根据现实和客观类型条件,提出了“依托”“依靠”“跟踪”和“围绕”四种可供选择的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依托”路径
传统农业、传统文化业或手工艺行业等传统产业,要想获得创新发展,均可以借助旅游业进行驱动。为此,需要选择有丰富和突出旅游元素的村镇或城市作为依托,即依托特色旅游村镇或旅游城市,发挥其特色旅游的外溢和带动效应[2],促使传统产业激发活力和革新生产、经营、制作及技艺附加方式,使传统产业取得更高价值、更新形式和更受市场欢迎的发展前景。
对于传统农业,一方面,采取耦合方式,在旅游者可触及感知的空间范围内,耦合回应旅游需求,按照特色化、绿色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模式,以旅游者的视觉感知为传媒,进行农业示范样田打造。通过旅游者的传播,形成旅游依托农业品牌,从而使农业产品获得更高收益;另一方面,采用融合模式,以适应和满足旅游消费新需求,把体验感较强的传统果蔬业改造为旅游休闲体验项目。例如,苹果、梨、桃、枣、草莓和葡萄等果园,以及土豆、甜瓜等传统蔬菜园,通过革新经营,融合成为全新的旅游体验产品,其价值效益会倍增于传统农业所得[3]。此外,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文艺行业,在旅游村镇和旅游城市依托下,它们得以被旅游者“嗅”到。借助旅游的牵引作用,旅游者能够体验和观赏传统手工艺、文艺,面对面观察、交流和亲身感受,发现传统手工艺之美和传统文艺之妙,并甘愿溢价购买令之喜爱的传统艺术品。同时,这些传统技艺会因旅游者的欣赏和喜爱得到激励和创新启迪。不仅如此,“依托”路径驱动了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也在无形中丰富和扩展了旅游业新业态。
现以旅游城市简阳市为例,进一步分析“依托”路径对传统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功能效应。简阳市属四川省辖县级市,位于成都东南部,距成都市中心约48千米。简阳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丰富,人文底蕴丰厚,是一个渐入热谈的旅游城市。据2023成都各区(市)县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统计,简阳所辖区域常住人口为113.07万人,城镇化率达51.75%。简阳拥有多处知名旅游景点和景区,如森林公园、三岔湖、石桥古镇和丹景山佛兴庙等,尤其是三鱼萌狮文化村,别具特色,影响非凡。重要的是,简阳文化创意体验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萌狮雕刻和手工艺制品体验,还摆放了一幅又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别样情趣的农民画,映入游客眼帘。这些独特的农画不经意间牵引旅游者走入附近村镇,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农民画展示墙,让其感受历史传承的浓烈文化氛围。此外,这些村镇中设有专门的村民艺术课堂、艺术讲座、农画工作室和体验坊。农民们在传承和学习中创作簸箕、盘子、丝巾和扇面等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并进行售卖,把文创设计应用于当地特色产品蜂蜜、果酱等商品的商标,助力本地品牌发展,获得了不菲的报酬。通过牵引驱动,一方面,不但扩大了当地传统农民画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激发了公众对传统农民画的继承和创新热情。同时,有利于提高当地城乡文化创建水平,以及村民通过文创增收和提升本地特色商品的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简阳旅游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底色,拓展了简阳旅游产业链。
“依靠”路径
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还可以凭借“依靠”路径。所谓“依靠”路径,是以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城市为支撑,使传统产业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依靠它们的庇护和接纳,传统戏曲、评书、相声与杂技行业,以及传统手工技艺行业等传统产业在旅游驱动下能够创新发展。
传统产业要想搭上“依靠”路径,一是主动融合[4]。利用经济契约方式,把自身委托于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城市,成为其中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环节,形成互助互惠和共生相依关系。通过这种依靠,传统曲艺和杂技行业等传统产业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新机遇。同时,在旅游消费者的反馈中汲取灵感,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借助嵌入方式。把传统产业如传统的书画、工艺和手工技艺等,布局到旅游城市,成为城市中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如此,凭借“依靠”路径,传统产业有了旅游消费者的光顾和呵护,便会展现其生机和市场活力。因此,通过“依靠”路径,传统产业赢得发展空间,旅游业自身也得到提升。
现以旅游城市青岛为例,深化对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之“依靠”路径的认识。
青岛作为全国旅游城市,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1.3亿人次,预计2024年1—10月,其旅游接待人数会超过去年同期的1.17亿人次。人们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到青岛旅游,不单单是品尝青岛的海鲜美食,更是期待欣赏这个海岛城市独特的美景和风光。在青岛旅游,可以登崂山观赏其奇特山形云雾,可以乘快艇体验青岛独有清澈、洁白浪花的海洋冲浪,还能够感受青岛海边拥有独特气息的沙滩、海风和日出、日落景象,尤其是青岛的贝壳会给每位旅游者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对于旅游城市青岛而言,贝壳是其最大的传统产业。贝壳产业主要依靠青岛作为景区和旅游城市而生存和发展。青岛旅游景区中,贝壳产业融合其中并依靠其发展,通过地摊、夜市、小摊位和小门市等形式,以相对原始的素材,经过初级加工,以简约文化风貌呈现到旅游者面前。同时,多数贝壳产业并未分布在旅游景点和旅游景区,而是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以嵌入的方式矗立其中,同样需要依靠这个旅游城市。这些嵌入的贝壳产业,或是出现在传统雕琢品门店和现代镂刻品门市,或是在贝壳饰品公司和贝壳工艺品工厂,抑或出现在贝壳书屋、贝壳茶社或贝壳酒店,成为其文化的独特构成。
青岛旅游城市的“依靠”驱动路径,促使其以传统资源为主的贝壳产业经久不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依靠”路径成就了青岛贝壳产业的持续和创新发展,也成就了青岛的贝壳文化和文创,还增加了青岛城市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反过来,依靠青岛旅游城市得以生存和锐意发展的贝壳产业,也在不断为青岛旅游增添文化色彩和注入鲜活旅游元素。
“跟踪”路径
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要根据传统产业的活动路径相宜驱动。这里的“跟踪”不是传统产业跟踪旅游,而是旅游跟踪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紧跟当地节庆集会。一年中,各个季节,甚至每个月份和每个月旬都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城乡节会、城镇庆典和商贸会。不少传统产业如传统风味小吃、传统文化表演和传统杂技行业,追随节庆集会开展经营活动。与之同时,旅游者若“跟踪”其后,传统产业便能够吸收到新动能而得以创新发展。
“跟踪”路径下,由于传统文化表演、杂技与传统风味小吃等传统产业会聚集到城乡节会或城镇庆典现场。在参与集会的同时,人们还可以享受风味美食、感受传统文化活动的精彩表演并领略其魅力,这样的节庆集会,充溢了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的旅游元素与氛围。正因如此,不为购物和洽谈业务,特意前来观赏和消遣的旅游者络绎不绝。其中,有独自旅游者、相约相伴旅游者,也有远道而来的旅游者,更有当地旅行社和旅游公司专程组织旅游者前来“跟踪”。对于参与节庆集会的传统产业而言,这些乐此不疲的旅游“跟踪”者,以及他(她)们对传统产业产品的消费、品鉴和体验,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促使其向活、向新发展。
现以新郑市十里铺村传统舞狮行业为例,对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跟踪”路径进行揭示。十里铺村隶属观音寺镇,而观音寺镇处于新郑市南部,距新郑市约8.8千米,十里铺村处于新郑市区和观音寺镇的中间位置,距离观音寺镇政府约5千米,距离新郑市区约3千米。舞狮是十里铺村由来已久的民俗活动,并且是新郑市的非遗项目。十里铺村不仅建立了舞狮团队,还成立有舞狮合作社。近年来,十里铺舞狮团随当地的节庆集会、庙会和各种大型庆典会、商贸会开展商演活动,吸引当地群众和外地旅游者前来“跟踪”。县(市、区)旅行社也积极追踪渗透,促进舞狮行业更加活跃和舞狮表演不断创新,并声名远扬。十里铺舞狮团不仅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家庭收入,也提升了十里铺村和观音寺镇的文化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由此可知,十里铺村传统舞狮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旅游“跟踪”驱动。像这种传统产业追随当地传统节会、城镇大型庆典集会和商贸会的模式,会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渗透“跟踪”这些传统文化表演行业。传统产业因此得到发扬与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就业,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
“围绕”路径
旅游能够持续有效地驱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围绕”路径是其重要驱动路径之一。对于大城市和大都市而言,其旅游元素和旅游产品众多,吸引力较强,这对周围卫星城是难得的利好外溢,这些卫星城可以借此机会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大都市的都市圈内的城市,通过大都市旅游驱动,采取“围绕”路径,能够促使传统的技艺、文化制造和工艺行业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展。
传统产业受大都市旅游影响,通常会顾及旅游者的感触和感受,可以围绕大都市沿都市圈展开耦合布局。因为大都市旅游者活动会延伸至卫星城,即所谓的都市圈,而传统产业在都市圈内传承至今,具有悠长的历史根脉。耦合布局的传统产业经营相对独立,无需为了迎合大都市旅游而改变其产品和经营特性。只需通过大都市旅游者的感触和口碑,扩大传统产业影响力和传播力,并以新的视角审视自身生产经营环境,加强其产品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此外,“围绕”路径之下,传统产业也会与大都市的旅游业和旅游者进行友好互动。通过互动,传统产业会对其产品样式和工艺,以及经营方式作出优化,从而不断改进和创新发展。
为加深对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围绕”路径的理解,现以南京都市圈的镇江眼镜业为例予以阐释。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除南京外,包括镇江、扬州、淮安、滁州、芜湖和马鞍山等13个城市。2021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摘得首冠。镇江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成员,位于江苏南部,东邻南京市,距离南京约80千米,也是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其历史文化厚重,不少景点颇负盛名,如梦溪园、西津渡和甘露寺等。作为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围绕南京城市旅游,与镇江旅游遥相呼应,使镇江传统产业在与都市圈旅游的耦合和互动中获得更大影响力,而得到更新、更高发展。尤其是镇江丹阳眼镜产业,互动并耦合南京都市圈旅游业,实现跃升发展,不仅带动了眼镜业产品的多元化制造和个性化定制,还在电商赋能下,实现了客户多样化和产品跨境出海。
由此,依凭都市圈旅游“围绕”路径,镇江丹阳眼镜产业赢得创新和升级发展。2023年以来,该区域眼镜产业企业数目达16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镜片产量占全国总量75%,占全球总量50%。2023年,其眼镜产业制造销售额超120亿元,出口额超50亿元。可以说,通过“围绕”路径,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双高”效益。
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实施促进对策
为推动上述创新路径的实施,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和旅游发展实践及传统产业状况,提出如下几方面的促进对策。
加强引导和激励,依托旅游村镇带动传统产业活跃发展
对于旅游村镇和旅游城市,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并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通过引导和激励,使旅游村镇和旅游城市能够带动本地传统手工业和传统农业发展。同时,在从被动影响到主动适应旅游发展需求中,不断实现传统产业价值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发展。
创造环境条件,依靠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促进传统产业
共荣发展
各地的旅游景点、旅游景区,要积极主动创造有利的融合环境和便利的融入条件。招揽和吸纳周边的传统文化创意行业、曲艺行业、杂技行业和传统资源工艺行业等传统产业,加盟到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或旅游城市。通过旅游融合的共同文化创建和荣辱与共的分享承担,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和繁荣发展。
鼓励旅游和传统产业跟踪节会和围绕都市圈,推动传统产业兴盛发展
加大对民俗节会、城镇庆典会和商贸展销会的追踪参与,对传统产业和旅游“跟踪”渗透信息进行媒体宣传,鼓励各类型旅游者、传统文化表演行业和传统风味小吃行业紧跟当地乡村民俗节会和大型城镇庆典集会。另外,利用政策支持传统技艺、文化服务行业及传统工艺等传统产业围绕都市圈耦合布局发展,通过旅游渗透和互动,促使传统产业达成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承载多重功效的兴盛发展。
针对新时期我国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研究并提出了四种可资借鉴选择的创新路径,依次为“依托”路径、“依靠”路径、“跟踪”路径和“围绕”路径,分别对这四种路径进行了特性条件分析和机理揭示。同时,运用典型实例印证对应路径在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上的突出功能效应。此外,还提出了这些路径在实践中具体实施的促进对策。
本文系2024年度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宏观决策课题“旅游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HGJCK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