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认知、意识、思维、能力启蒙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肢体活动、身体成长,还对幼儿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美的表达能力以及意识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幼儿舞蹈作为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前教育阶段扮演着不可忽视的关键角色,其具有较强的舞蹈性、艺术性、审美性,还契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不仅深受幼儿喜爱,还能为幼儿解放天性、美的表现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空间。鉴于此,现从概念概述、措施探究、意义分析三大方面入手,对创意性舞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幼儿的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幼儿在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其言行举止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兴趣的影响。在幼儿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在其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则会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创意性舞蹈活动恰能满足幼儿肢体活动、表演的需求,丰富的舞蹈动作往往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其主动学习、练习并表现舞蹈,让幼儿在感受舞蹈、音乐美的同时,抒发内心的喜悦、快乐等,并将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渗透至创意性舞蹈活动全过程。创意性舞蹈活动能以有趣的方式,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创意性舞蹈概述
创意性舞蹈以动作教育为主要过程,区别于各类形式化的舞蹈技巧训练。其通常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的肢体运动情况、体能、兴趣等,以激发学习者的自我潜能为前提,将动作融入舞蹈艺术表现,促进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将自己的想法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进行表现。创意性舞蹈一般以动作模仿为基础,在学习者通过模仿掌握一定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并指导学习者创编舞蹈动作,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想法等。创意性舞蹈强调允许、引导学习者自发地进行现象、创作,探索肢体动作的可能性,在提高其肢体运动能力的同时,让其进行沟通、表达以及自我实现。
没有特定的组合、套招、范式是创意性舞蹈的主要特征,能在极大程度上保护并解放学习者的天性,鼓励其通过肢体动作去认识、尝试、探索、表达。创意性舞蹈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阶段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创意性舞蹈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措施
创意性舞蹈活动对3—6岁正处于启蒙、发展关键时期的幼儿实施,能以音乐引导幼儿探索、尝试肢体动作,引导幼儿体会、表达情感、创编舞蹈动作,促进幼儿智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以及幼儿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社会参与均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创意性舞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音乐的选择和舞蹈活动的创编,从而以音乐、舞蹈丰富幼儿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世界,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参与、体会奇妙的世界。
选择多种类型音乐,促进幼儿情感体会
音乐是引导幼儿进行动作探索、舞蹈创编的关键素材,能给予幼儿直接的听觉冲击,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音乐能以直接的听觉输入,为幼儿情感体会与表达奠定基石。音乐的选择对创意性舞蹈活动的进行尤其重要。
一方面,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结论,儿童生来活泼好动,喜欢参加游戏、活动,尽情舒展自己的四肢、身体;3—6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喜欢群居生活,即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并对节奏明快的音乐具有天然的兴趣。在节奏欢快的音乐引导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挥动肢体,将音乐转化为自己理解后的身体动作。鉴于此,音乐的选择要以节奏明快的音乐为主,且要符合童意,歌词顺口、易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例如,《拔萝卜》《勇气大爆发》《小小花园里》《数鸭子》等音乐是幼儿创意性舞蹈活动的首选素材。其中,《小小花园里》《勇气大爆发》等曲调欢快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对即兴舞蹈的兴趣,以独舞的形式表达其对歌曲内容与节奏的感受;《拔萝卜》以“拔萝卜”的动作为主,歌词中明确了幼儿要一起合作拔萝卜,这一音乐能引导幼儿相互配合探索肢体动作,将“合作”“集体”等表现出来。《拔萝卜》音乐的播放,能让幼儿想象眼前的土地里种着一颗超级大的萝卜,一个、两个小朋友无法将萝卜拔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大萝卜拔出来。幼儿依次抱着前一位幼儿的腰,按照节奏共同发力,向后“拔萝卜”,将其通过看电视、观察他人形成的理解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另一方面,音乐是情绪输入的一大素材。幼儿于活动中尝试、探索创编舞蹈的过程中,通过播放多种类型音乐,能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情绪,促进幼儿对情绪的理解、体会与表达,能让其在舞蹈创编活动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除了节奏明快的音乐,与童话故事相关的音乐也是创意性舞蹈活动选择的主要内容,如与童话故事《小红帽》同名的音乐。大部分幼儿都以绘本阅读的方式对童话故事《小红帽》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了解,并能将童话故事分为“郊外欢快地行走—与大灰狼对话—走到外婆家的欢喜—见到大灰狼假扮的外婆的疑惑—大灰狼露出爪牙的恐惧—猎人解救的欣喜—机智整治大灰狼”几个故事情节。幼儿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能够回忆童话故事内容,体会不同的情感,并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肢体动作上。
激发幼儿想象力,鼓励幼儿动作探索
幼儿在参与创意性舞蹈活动的过程中,对动作的探索、尝试并不会受到限制,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与想象,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幼儿的参与对创意性舞蹈的创编尤其重要。在幼儿所能接受的活动主题的引导下,其能自主搜索脑海中与主题相契合的经历、内容,并以肢体动作将脑海中的内容呈现出来。
例如,当幼儿面对“鱼在海中畅游”的主题,能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鱼的外形、游动的身姿等,对其进行模仿;有的幼儿还能将动画片中以鱼为原型的动画角色作为依据,模仿动画角色游动的身姿;部分幼儿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所看到的鱼类游动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在节奏欢快音乐的感染下,幼儿融合脑海中的回忆、动画现象,想象自己作为一条鱼在海洋中畅游的动作、感受,并引导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在创意性舞蹈创编、表演中,汇聚幼儿的想象和智慧,让主题舞蹈创编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有的幼儿在交流中分享其喜欢的动画角色小鲤鱼泡泡,有的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节奏、游动身姿等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幼儿在交流过程中,以肢体动作呈现脑海中“鱼在海洋中畅游”的画面,讨论用自身的哪些部位模仿鱼鳍,展示鱼优美的身姿。
创意性舞蹈活动的开展,应始终以幼儿为中心,将舞蹈创编的主题提供给幼儿,引导其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支配自己的上肢、下肢和身体,让幼儿在动作模仿、创造的过程中,体会舞蹈的乐趣,让幼儿在活动中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受快乐的氛围,并训练提高其机体能力、身体灵活性以及协调性。
融入民俗文化,丰富创意性舞蹈内涵
创意性舞蹈活动能让幼儿在获得良好舞蹈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身心、性格的良好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的舞蹈活动还能让幼儿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潜在的形式接受文化教育。民俗文化蕴含丰富、深刻的本土文化,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内容与形式丰富,将其应用于幼儿创意性舞蹈创编,能让舞蹈形式更加丰富、活动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衣食住行、自然地理、节日庆典、游戏体育、口头语言、民间艺术是舞蹈创编可利用性较强的六大民俗文化门类。民俗文化的融合运用,要与时间、空间、力效、关系、身体五个动作要素关联,充分考虑民俗文化融入创意性舞蹈活动在促进幼儿认知、动作技能、情感表达发展三个方面的要求。
例如,将民间游戏体育的“放风筝”这一活动融入创意性舞蹈,播放放风筝的视频,或直接现场放风筝,让幼儿观察、体会放风筝的过程,将风筝在空间内的飞行状态作为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幼儿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能切实体会风筝在低空或高空慢慢飞行、快速飞行、按轨迹飞行的实际状态。幼儿观察、体会风筝的飞行状态,并相互交流自己手中牵线的感受,将自己的身体当做风筝,模仿在低空、高空以不同速度飞行的状态。幼儿牵拉手中的风筝线,能调整风筝的高度并抖动、回收风筝。一名幼儿扮演放风筝的人,另一名幼儿扮演其手中的风筝,根据其对风筝线的操作,模仿风筝的飞行状态和轨迹,二者都能加深对风筝飞行的印象,并获得良好的舞蹈体验。打陀螺、滚铁环、跳房子等游戏都是民间体育游戏,幼儿也大多玩过这些游戏。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创意性舞蹈活动,不仅能丰富活动内涵,还能引导幼儿从游戏工具的角度加深对游戏的体会与理解。例如,幼儿模仿滚铁环、打陀螺游戏中的铁环、陀螺,从新的角度参与游戏,在蜷缩身体滚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有趣的游戏体验。
创意性舞蹈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分析
创意性舞蹈活动是以促进幼儿肢体活动、身体运动为主的艺术教育形式,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得到身体上的训练,还能在自主探索、尝试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幼儿的身体、心理以及情绪等均得到良好的发展。换言之,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阶段,实施创意性舞蹈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审美表达均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创e1bf674b899dcbfc20431227c01ecfdc意性舞蹈活动应在幼儿启蒙、教育环节广泛应用。
锻炼、强化幼儿身体机能
3—6岁的幼儿正处于启蒙的关键时期,其对外界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一好奇心推动其自发地认识、探索环境。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喜欢跑跑跳跳,具有无限活力。在这一年龄阶段,其身体机能的发展尤其明显,骨骼、肌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生理机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意性舞蹈是一种区别于芭蕾、拉丁等具有固定动作技巧的舞蹈形式,其以促进幼儿肢体活动为主要目标。幼儿在参加创意性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满足其身体活动的需求,还能让其在自由探索肢体动作的过程中,训练提高其肢体活动能力、运动能力以及体能力,让幼儿的肢体动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同时,舞蹈基本原理是628d0b47e80346ec834211a56936af26创意性舞蹈的基础,幼师在参加创意性舞蹈活动的过程中,能以潜在的形式矫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和体形体态,改善其身体姿态。幼儿在活动探索的过程中,其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和控制能力逐步提高,身体机能也得到切实发展。
培养审美、想象、创造能力
一方面,幼儿创意性舞蹈活动以音乐为载体,幼儿跟随播放的音乐自由挥动上肢、扭动身体、配合脚步,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出来。同时,音乐所具有的故事性,能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让幼儿产生美的感知与体会,激发并发展幼儿的审美意识、素养与能力。例如,幼儿跟随“小红帽”的音乐,根据自己对童话故事的了解,与小红帽一起悠闲地在林中慢行、紧张地从大灰狼的肚子里死里逃生、机智地将石块填进大灰狼的肚子里。在这一过程中,音乐能给予幼儿以良好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创意性舞蹈活动将舞蹈的创编权交给了幼儿,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故事的了解,随意舞动肢体,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创编出一段舞蹈。音乐给幼儿带来的感受,能转化为其脑海中的想象。例如,幼儿能脑补符合音乐的故事情节,并将其转化为随意的肢体动作,进行舞蹈创编。换言之,幼儿聆听、体会音乐,其想象力、创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促进情感表达、性格发展
幼儿音乐往往具有节奏欢快、通俗易懂的特点,如音乐《小小花园里》节奏简单且欢快,歌词容易理解。幼儿聆听音乐《小小花园里》,能在轻快的音乐节奏中感受到欢快的情绪,尝试用手模仿“挖呀挖呀挖”的动作,通过简单且灵活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快乐情绪,为幼儿提供情感体会与表达的活动空间。
人的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生活实践、参与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幼儿在参与创意性舞蹈活动的过程中,能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与其他小伙伴一起讨论、表现舞蹈动作,促进幼儿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等性格的形成。创意性舞蹈活动为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幼儿之间的联系加强,其性格得到较好的发展。
音乐、民俗文化等素材融入创意性舞蹈活动,不仅能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还能深化幼儿体验,让幼儿在聆听、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将自己想象的画面、感受的情感等均以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解放其天性,发展其肢体运动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创意性舞蹈活动基本不设定条件,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肢体动作将感知的情感等要素表现出来,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身体机能的强化、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均具有实际意义。创意舞蹈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游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