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福地,锦绣之州。锦州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春可赏花、夏可赶海、秋可登高、冬可嬉雪,可谓无边光景四时新。近年来,锦州依托其山川风貌、海岛资源、辽沈丰碑以及历史文化,建设了一批形式多样的特色乡镇、特色村落,让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乡村文化和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
锦州文旅资源整体情况
山川资源丰富
锦州山川多姿,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西风绝境抚孤松,千里川原四望通”的雄浑壮阔。在地理位置上,锦州位于渤海之滨,山峰壮阔,这是其基本的景观特点。山脉铸造了锦州地区的骨架,锦州东北部分布着医巫闾山脉,西北部分布着松岭山脉。这里有中国著名北方镇山——医巫闾山,历代帝王对闾山推崇备至,康熙、雍正、乾隆都多次到这里巡游;这里有亚洲地区最大的天然油松原始森林,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空气负氧离子的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40倍,被誉为“中国好空气”;这里也拥有东亚地区特有的以天然油松林为主体的完好森林生态系统,辐射北镇市、义县和黑山县部分乡镇。利用壮阔的自然风貌,锦州开发了一系列山地森林旅游、康养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了黑鹳、丹顶鹤、梅花鹿等保护动物,以及油松、锦带花、文冠果等珍稀植物的观赏、科普、研学旅游。
滨海资源充足
锦州碧波荡漾,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的海天一色。锦州围绕124千米海岸线,打造了一系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完善了笔架山、龙海广场、海滨浴场、金沙滩、白沙湾、海上世博园、东方华地城湿地公园的休闲度假功能,在重要节点建设以世博园为主的自驾房车营地、驿站、观景平台、慢行步道系统等,打造环渤海著名的“锦州湾滨海自驾廊道”,打造“中国最北海岸线,消夏避暑锦州湾”的旅游地标形象;在冬天,锦州湾是中国唯一封冻的海岸线,海冰是锦州冬季特色资源,海水冻结成冰后随着潮汐起伏形成堆叠样式的冰,沿海岸线绵延数里,很是壮观,所以应加快打造“中国最北海岸海冰奇观”品牌;同时,锦州一年四季都有宝贵的风力资源。每年6月—9月全国沿海地区大部分处于无风或台风季节,且都是炎炎夏日,而此时的锦州近海恰好有适宜的海风,这些都让锦州湾成为帆船帆板运动举行的最佳海域。2024年6月12日,全国帆板冠军赛在锦州拉开帷幕,这是中国水翼帆板队在巴黎奥运会之前最重要的一场热身赛。这并不是国家队第一次来锦州,2019年备战东京奥运会、2023年备战奥运会资格世锦赛时,中国水翼帆板队都是在这里训练。因此,锦州依托世界级帆船帆板体育大赛承办地优势,致力于打造运动小镇,成为“中国北方帆船帆板训练基地”。
红色资源深厚
在锦州可以感受到“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的旗开得胜。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锦州时说:“锦州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话语中饱含着对锦州的殷切期望。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锦州是20世纪60年代首个被国家命名为“大庆式新兴工业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锦州的红色文旅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大批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遗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锦州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锦州“辽沈枪声·解放号角”线路上榜。此外,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建党百年百条经典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中,锦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旅、特色乡村文化走廊之旅红色线路入选。锦州具有丰富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因此,推动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成为锦州的重点项目。
文化资源独特
锦州历史恢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悠远回响。锦州自古被称为“龙兴之地”,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作为辽西文化摇篮之一,锦州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从山、河、海、林的自然景观,到寺、塔、墓、城的人文景观,锦州的古建筑、古石刻、古遗址构成了“纵贯数万年、横跨数百里”星罗棋布的文物优势,为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依据。首先,锦州发掘了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化石,以及距今超过一亿年的动植物化石。同时,把锦州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我们能看到在历史深处走来的锦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例如,凌海市沈家台旧石器时代遗址、义县花尔楼商周遗址等古代文化遗址;松山水手营子遗址、北镇市辽代墓葬群等历史墓葬;明代长城、万佛堂石窟、奉国寺、北镇庙等古代建筑,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使锦州形成了比较丰厚的文化土壤。同时,锦州古往今来有着很多引领时代的人物,奥运冠军张宁等人均来自锦州。而且锦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大,多民族杂居使锦州市汇聚了满洲文化、辽文化、契丹文化、红山文化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例如,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舞和旱船舞是契丹民族的民间舞蹈;凌川酒厂的前身同盛金酿酒作坊创造的同盛金烧锅是全国唯一的满族酿酒工艺,以此工艺酿造出的道光廿五酒,就出土于锦州,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液体文物;锦州满族刺绣,原本与满族人的性格一样热烈,因为吸收了中原、江南等地区的刺绣技艺特色,又多了一份细腻典雅,呈现了人们对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
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锦州举办了多样化的文旅活动。例如,锦州市古玩文化节年参会人数突破35万人次,位列全国古玩文化活动排名前三;成功举办了义县医巫闾山攀岩节、锦州冰雪温泉节(暨冬季旅游季活动)、锦州烧烤文化节、马拉松赛事活动(锦州半程、北镇御路)、北普陀山连续16届采桑文化节、锦州海洋文化旅游节(暨夏季旅游季活动)、义县风筝文化节、锦州农民丰收节(暨金秋文化旅游季活动)、房车巡游锦州湾自驾廊道活动、“锦绣之州”龙舟赛事活动(水上、冰上)、锦州好礼评选活动。不断丰富“山海福地,锦绣之州”城市旅游品牌内涵。近年来,从西安、杭州等“网红”之都到淄博、哈尔滨这样的“翻红”之城,再到天水这样默默无闻的小城,我们能看到,当下的文旅发展呈现明显下沉的趋势。因为每到节假日一些热门城市买不到票、订不到房,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下沉式旅游,纷纷走进乡村,体验向往的生活。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以文旅助推乡村振兴,要大有可为也要巧干善为。
锦州有充足的历史长度、文化厚度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在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正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今,放眼全国各地,以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有什么共通、适用的好做法呢?
找准发展定位,打造文旅品牌
目前来看,文旅下沉到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与游客热衷于“反向旅游”有关。越是家喻户晓的大地方,人越多、交通越拥堵、消费市场越商业化;而越是不知名的小地方,越保留了原生态的趣味,旅行越轻松,获得感越强。在这个逻辑下,乡村如果变得同质化、商业化,缺乏自己的品牌定位,便很难“出圈”。就像一碗螺蛳粉能带火柳州、一把烤串能搅动淄博、一部电视剧能让人迷上大理、一提到洛阳能让人梦回隋唐一样,要深度挖掘本地文旅资源,不要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例如,河北承德的西道村,打造了草莓元素为主题的文化IP,一夜成名,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安徽省的三瓜公社把乡村打造得更像乡村,开发了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三大主题,使三瓜公社这个特色小镇品牌站稳了脚跟。
锦州也在探索自己的特色文旅品牌。例如,义县瓦子峪镇的碾盘沟村历史上盛产石材,用以制作碾盘等工具,因此得名。这里奇石林立,每到春季,满山的杏花、桃花、映山红相继开放,特别是两千亩梨花连绵成花海,展现一幅自然唯美的画卷。而且这里有东北地区最优质的岩壁资源,从2017年开始,义县大力开发这些丰富的岩壁资源,开展了登山、攀岩、攀冰、赏梨花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目前,碾盘沟攀岩基地已经成为辽宁省攀岩队自然岩壁训练基地,被国家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碾盘沟村就是依托绝佳的岩壁资源,率先启动攀岩小镇建设,打造集休闲体育、生态观光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乡村。
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例如,贵州凯里市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本地的苗绣走出大山,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苗绣作为苗族一项特色的刺绣工艺,担负着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凯里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制订了苗绣扶贫计划,政府充分发挥作用,打造了梅香村专业苗绣合作社。在三年的沉淀下,共接到一百多万元的企业订单,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个城市,甚至在国外有着很高的销量。在订单量暴增的形势下,梅香村以一带多,与周边苗寨共同开展合作,增加集体收益。同时,凯里市积极与多方合作,打通渠道,与国内外著名品牌签订苗绣大单、在巴黎等国际都市开展中国苗绣的公益展、在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组织中国苗绣展,成功打造苗绣品牌形象。这样,苗绣一步一步走进国内外大都市,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评价苗绣的,他说:“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苗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走出了大山,站在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引入现代元素,乡村产业会重新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将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结合,带动乡村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这为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锦州依托现有的革命旧址,做大做强锦州红色文旅产业。例如,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凌海市翠岩镇牤牛屯村。牤牛屯村东临翠岩山,南临锦凌水库,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牤牛屯村组织开放了党员学习基地,开办特色党课,并打造了辽宁省最大的户外百米浮雕,呈现了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专业讲解党的百年历史。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参观指挥所旧址,欣赏红色情景剧,又可以观光旅游,品尝当地特色农产品。在感悟红色文化的同时,尽享乡村旅游的乐趣。牦牛屯发展旅游产业和品牌农业,提高了乡村经济收入,使牤牛屯在辽西地区率先步入小康村。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让红色真正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兴趣点,把“红色”镶进“绿色”,形成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红+绿”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再燃一把火。
转变传统单一的旅游形式,丰富旅游业态
例如,辽宁省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北镇市红石村。红石村毗邻著名的青岩寺和医巫闾山风景区,所以其抓住有利的契机,利用自然风貌和文化禀赋,开发旅游资源。首先,红石村作为医巫闾山山脉的一部分,建设了闾山书院引入儒道佛文化。通过举行祈福典礼、国学论坛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红色党建、企业团建及游学活动,提高知名度。其次,红石村北沟有大片土地,根据规划作为种植体验区。游客可以租用土地进行农事体验、亲子互动、云认养等,感受农耕劳动生活。而且红石村发动农民画家、农民书法爱好者、民间工匠艺人就地取材,利用葫芦树根及石头进行雕刻绘画,加工成文化旅游商品和私人定制纪念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和宣传,增加红石村集体经济效益。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和市“十四五”规划要求,红石村通过招商引资和自筹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解决全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红石村以红石村风景区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动员、指导沿路住户,利用属地优势搞活特色文化,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特色美食于一体进行旅游开发,成为集吃、住、玩、养、学等于一体的多元化观光旅游体验集散地。
综上所述,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化为乡村培根铸魂,旅游为乡村注入强大活力。因此,文旅的融合发展将逐步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要以更大的视野拓展乡村旅游合作、以更大的力度讲好乡村本地的历史文化故事,构建文旅产业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共促、共建、共享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锦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