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简要分析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在推进文化传承、助力文化交流、带动地域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并尝试围绕对外传播意识与理念、传播主体效能、创新拓展民俗文化、强化文化竞争、跨越语言和文化隔阂等维度,探讨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应策略,以期为高效传播路径的构建提供参考。
新时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越来越重要,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文化影响,进而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有力支持。陕西省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璀璨多样的民间传统使陕西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包括皮影戏、西安鼓乐、宜君农民画、旬邑剪纸、东寨十八罗汉、威风战鼓等在内的各种民俗文化,时至今日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进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致力于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分析
推进文化传承
陕西民俗文化作为陕西省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既体现了陕西人民的精神风貌,又凝聚着陕西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传承,既是陕西发展的必然使命,也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措施。新时期背景下,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进程逐步推进,文化的跨域传播为文化交流带来更多可能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机会。推动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能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魅力,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弘扬。
助力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现代背景下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而言意义重大。对文化强国的建设而言,文化交流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以文化交流为载体才能让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了解我国文化,逐步强化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与号召力。推动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让外国友人了解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陕西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交流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带动地域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一方面,经济是文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只有以经济建设为基石,文化发展才能达到一定高度,缺失了经济支持的文化难以实现可持续的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发展能带动经济建设,实际上,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新时期文化产业的拓展以及文旅事业的发展,更使文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全面推动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能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引入更多资源和元素,从而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能吸引大量外国友人,进而为陕西当地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进程中的困境
对外传播意识薄弱和理念滞后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强烈的传播意识以及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和支撑。就目前来看,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在国内虽然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但其对外传播依旧处于较为初始的发展状态。当前,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实践经验较为有限,不论是国外的社交平台,还是视频平台,又或者是面向海外的陕西民俗文化宣传作品,数量均极为有限,自然难以产生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并不能为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部分传播主体尤其是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艺人等,对外传播理念较为滞后,既没有充分意识到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缺乏通过新途径、新手段、新载体推动地方民俗文化传播的科学认知。滞后的传播理念限制了地方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难以推动传播效果的切实改善。
传播主体效能不足
传播主体效能不足是导致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难达预期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传播主体较为单一,形式较为官方,往往是由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对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传播方式不够亲民。传播主体效能不足,自然会直接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尤其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渠道与形式明显拓展,相应的文化竞争也更为激烈,传播主体效能偏低会严重影响地方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
民俗文化传播内容趋同
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加,这意味着信息传播面临更为激烈的挑战。这一背景下,只有足够新颖且具有深度的内容才能持续吸引受众。然而,目前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缺乏足够创新以及主导性,往往是以吸引消费者为导向,过分依赖对市场数据的分析,文化传播形式也较为趋同,这使得民俗文化传播内容往往高度相似,无法充分体现地域特色,难以有效吸引海外群众的注意和兴趣。
文化竞争难度提升
文化对外传播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促进国际竞争与合作。正因如此,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开展落实,文化竞争难度自然有所提升。信息化时代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使得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竞争更为激烈,受众每天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不同文化相关内容,这意味着陕西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必然要直面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竞争。在文化竞争的影响下,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无疑面临着一定障碍,需要提升传播竞争力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语言与文化隔阂影响传播效果
文化对外传播面临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阻碍,语言以及文化背景差异、价值观差异、社会制度差异等,均会导致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区域性民俗文化本身就有着极为强烈的民族特点、区域特性,在对外传播方面所面临的语言和文化隔阂更为明显。而中文本身有着丰富内涵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借助语言将陕西民俗文化翻译成英语、日语等不同的语言,更是需要克服文化传播在翻译维度的“折扣”,相应的传播效果更是难以保障。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
强化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力理念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深厚的意识与坚定的理念作为根基。新时期背景下,陕西民俗文化传播主体需要树立科学理念,意识到民俗文化不仅要在国内大范围传播,更要突破国界、跨越海洋实现国际化传播,从而增强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并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以民俗文化的传播作为发展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兼顾地方民俗文化的国内传播以及对外传播;以和合共生理念为基础,强调陕西民俗文化的包容性与和谐性,在传播地方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包容、交流与合作;以开放包容理念为关键,强调陕西民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深化地方文化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交流合作,在对外传播与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其他优秀文化元素的吸收;以交流互鉴理念为核心,强调陕西民俗文化的交流性与互鉴性,不断推动地方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借鉴、启发,构建文化共同发展的体系;以弘扬中华理念为重点,强调陕西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向全世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让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全方位提升传播主体效能
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高水平的传播主体效能作为依托和支撑,才能保障相应的传播效果。新形势下,陕西政府及文旅部门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地方民俗文化国际化传播理念,充分意识到目前文化对外传播主体效能偏低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从多维度持续强化文化的高效传播。以拓宽传播主体为基础,积极拓展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传播主体,通过企业、社会组织、相关从业人员乃至个人等多元化主体为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赋能,从根本上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目的、客体、媒介、受众、情境等,合理预设传播效果,从宏观层面加强对优势资源的整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以推动文化传播。
创新优化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内容与形式
新形势下,文化传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信息挑战。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这使陕西民俗文化即便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全方位传播,也很难保障良好的传播效果。从实践出发,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内容与形式进行合理创新与优化,既要保留陕西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也要从适应受众的角度对文化传播内容及形式科技进行创新,增强文化对外国友人的吸引力。同时,以数字技术赋能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从内容与形式两大维度进行合理创新,让民俗文化能以适合海外受众的方式加以呈现,切实强化文化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
深化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对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受众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准确把握,既要关注海外受众的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等,又要关注海外受众的个体爱好与需求,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化传播。将秦腔、皮影戏、陕北说书、剪纸艺术、凤翔彩绘泥塑、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等陕西民俗文化以新的形式加以呈现,构建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传播模式,以新颖的视角让海外受众对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加以了解与研究。此外,应借助数字技术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形式加以创新,借助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借助直播、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核心强化国际文化竞争力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播处于“百花齐放”状态的情况下,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可谓是影响陕西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优势,全面强化国际文化竞争力,让陕西民俗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审美得以突破文化包围实现广泛传播,让中华文化能传遍世界各个角落。陕西省作为我国对外文化宣传与发展的重要省份,应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构建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文化传播体系,让陕西民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突破文化的包围与限制,实现全面传播。推动陕西民俗文化“走出去”,扩大文化影响力。全面践行立己达人、和而不同、兼善天下、先义后利精神等,以公平、包容、互促、和谐的精神作为指导,让陕西民俗文化得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实现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的有效传播,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增强带来助力。在推广传播陕西民俗文化的同时,重视国际文化新秩序的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逐渐强化陕西民俗文化、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新兴经济群体的崛起推动东方主导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建设,共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
持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与渠道
近年来,陕西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引,持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与渠道,为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陕西省以扩大对外交流、聚力开放发展、增进民心相通为核心,全面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外交,加大示范基地与合作平台建设力度,积极“结对”国际友城,重视海外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多维度助力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全面推进外交事业发展为基础,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主动做好对外宣介工作,积极配合外国在陕设领事馆工作,以政治外交和领事馆作为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陕西省成功举行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接待了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越南共产党代表团、俄罗斯乌拉尔大区代表团等重要外宾团,还新增了包括柬埔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在内的外国在陕设领事馆。以加大示范基地与合作平台建设力度为重点,打造陕西和外国交流合作的基地、平台与项目。
近年来,陕西省通过欧亚经济论坛政、商、企、产、学、研各界广泛对话,加强政策沟通,积极组织和开展跨文化交流媒体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农村发展与研讨会等活动,为群众、企业、机构走出国门提供服务与保障。以积极“结对”国际友城为关键,基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实现陕西与其他外国城市的结好,持续增加陕西的国际友城数量。陕西省西安市于2021年11月17日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百对国际友好城市结好庆祝大会,2022年8月14日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并举行国际友城产业对接会暨名优特色商品展。通过举办多样化主题活动的方式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建陕西与国外城市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进而为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以重视海外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为要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价值,积极拓展海外宣传营销渠道,依托社交媒体本身优势,以更为亲民、普适的方式加强对外宣传。陕西省文旅宣传部门有必要加快海外社交媒体布局,建立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安排专人负责账号运营管理,针对海外用户制作具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内容、图文内容等,面向海外受众加强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
重视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必须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以及差异,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针对目前民俗文化传播在翻译维度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与规范,务必要以统一、规范的翻译向海外友人传递文化内涵。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重视专业翻译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既懂地方民俗文化又具备专业翻译能力的优秀队伍,稳步推进翻译工作,逐渐清除不规范的翻译,统一景区、文化作品等翻译。例如,曲江寒窑遗址项目的英译便需充分参考项目工作人员的意见,由具备专业英语知识、丰富翻译经验的人员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生态翻译理论,确保翻译既能体现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特点,又要信、达、雅地完成翻译并贴合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习惯。互联网背景下,陕西需要全面加强对外译介传播,通过详细而精准的翻译向外国受众传递陕西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等。准确把握陕西民俗文化本身的地域性、独特性、文化背景性等特点,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学习民俗文化翻译策略与技巧、具体地域下民俗文化翻译、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等内容,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优势与价值,合理应用翻译归化与异化策略,利用新媒体进行多元化传播,借助新型科学技术、跨界文化产品,更好地支持民俗文化译介。
综上可知,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不小的挑战,需要基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改善。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时空局限,这使陕西民俗文化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以凸显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为基础,准确把握对外传播的要求,根据传播对象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及优化传播路径,切实保障传播效果。
本论文系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4QN388)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