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承载着海洋、南珠、疍家等多重文化底蕴。这些独树一帜的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产业的结合,与乡村文化活力的复苏相融汇,已然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交融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大有裨益,更能促进乡村经济的质变与增长,带动乡村文化的兴旺与繁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广西北海非遗的创新产业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相互作用,显得尤为迫切且富含理论价值。一方面,能加深对非遗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为保护与传承非遗开辟新路径;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实现乡村文化繁荣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宝贵借鉴。
广西北海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非遗项目概述
广西北海之地,文化遗产资源浩如烟海,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不仅种类繁多,更是遍布各地。截至2023年10月,北海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7项。这些非遗涵盖了传统音乐、美术、技艺及医药等范畴。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北海的文化瑰宝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化意蕴和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博得了众多赞誉。市级非遗项目不胜枚举,如合浦海边话民歌、北海虾饼制作技艺、北海南流江玉雕、北海立体漆画以及北海仿生木雕等,这些非遗不仅映射出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
近年来,北海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领域成绩斐然。例如,合浦大月饼、北海贝雕及合浦角雕等文化遗产,通过与当代创意设计的融合,推出了一系列独具本土风情的文化创意产品,获得了市场青睐。特别是合浦大月饼,这款具有地方标志性的美食,凭借其独到的制作技巧与风味,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生产这类月饼的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融汇,推出各式口味与包装,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也推动了当地烘焙业的兴旺发展。北海贝雕与合浦角雕这两项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也在文化创新产业中展现了非凡的活力。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交织的作品,不仅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成为收藏与送礼的上佳之选,还助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北海市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产业发展模式
北海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领域大胆尝试并实践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等新颖的发展策略,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产业”的模式有效促使非遗项目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了非遗技艺向产业化方向的转变。以合浦大月饼为例,该产业不仅促进了本地烘焙业的繁荣,还吸引了饮料、包装、制罐等相关产业的聚集,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除此之外,这一模式对增加本地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的模式则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巧妙结合,为非遗的旅游开发注入了新活力。北海市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非遗旅游线路及产品,将非遗技艺的展示与体验活动融入旅游体验,使游客在游览美景之际,也能深入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其附加值,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非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记忆与智慧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生活风貌的展现。在推进乡村文化复苏的过程中,这些非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增强了乡村文化的“软实力”,这种力量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及审美情趣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还使非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采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与投资者的目光,从而提高了乡村的声誉与知名度。同时,非遗成为当地村民文化自信的根基,它是对本地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可。通过对非遗的维护与传播,能够使村民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独到之处与宝贵价值,从而激发其文化自信心,为乡村文化的兴盛注入强劲动力。
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对乡村经济的贡献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基的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独到的设计理念与营销策略,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商品与服务。在推动乡村经济增长方面,这一产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它通过打造非遗创新产品,吸引了游客与消费者,激发了乡村旅游及手工艺术品等领域的活力,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提升了乡村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亦为村民提供了增收途径。在这一产业中,手工艺人的参与至关重要,不仅能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在参与文化产品的制作与销售过程中,使其掌握新技能与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
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动关系
乡村文化的振兴与非遗继承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成就。非遗作为乡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构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柱。保护与继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赋予乡村文化新生,激发其内在活力,并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与文化底蕴。在另一维度上,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又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创造了优渥的环境与条件。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社会工程,它要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广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社会各界将强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与财政支持。除此之外,乡村振兴还增添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使非遗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促进其传承与进步。
广西北海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传承人才短缺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稀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途径变得多样化。在此情境下,传统文化之非遗的宣扬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在信息洪流中凸显,知名度随之降低,这影响了有志于此的人才储备。非遗传承的独到性成为人才短缺的关键因素,这一传承不仅限于技艺的传授,更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责任。此类传承要求长期的投入、实践、体悟与省思,并要求传承者持有坚定的信仰、不懈的追求与忘我的付出。但在现代社会,众多青年承受着生活与工作压力,更倾向于选择见效快、回报丰厚的行业。非遗传承的漫长与不确定性,使得不少年轻人却步,不愿投身这一领域。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深入剖析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新层面的局限性时不难发现,这些缺陷呈现了多元且错综复杂的特性。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现象极为显著,这一现象源于非遗在沿袭过程中,对传统技艺的保持及纯洁性给予了过多重视,导致诸多相关产品在设计及生产上趋于保守,缺少必要的创新与突破。这种“如出一辙”的产品风格,不仅难以迎合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凸显其独到之处。同时,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上的不足相当醒目,缺乏个性化的产品易被市场忽略,或被更具创新意识的产品所替代。在市场竞争的激流中,缺乏特色与创新的产品,想要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实属不易。
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滞后
非遗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脉络,却在市场拓展与品牌塑造方面遭遇重重困境。具体来看,品牌知名度较低成为首要问题,由于种种历史因素或市场定位的模糊,这一产业内的许多品牌未能深入人心。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拥有深厚的内涵和独有的价值,但它们所依托的品牌在市场上却鲜为人知,限制了非遗的广泛传播。此外,市场推广途径的局限性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广往往依赖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但这些方式在传播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
促进广西北海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建议
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在当前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同时孕育着新的生机。对于这些无价的文化瑰宝的延续,需从多角度,尤其是政策上给予全面而深入的支持。建立专门用于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基金,不仅能为怀抱梦想、志在传承非遗的年轻人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免除其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技艺的磨炼,也向社会各界表明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培训同样不可或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应注重新颖思维和市场观念的培养。虽然非遗技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但仍需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因此,非遗传承人才需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将传统之精华与现代之风潮相融合,打造既契合现代审美又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同时,应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才,他们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技艺与经验,也为非遗传承工作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通过与本地传承者的互动交流,能够共同探索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相互借鉴,共促非遗的兴盛与发展。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在促进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成长方面,亟须构筑涵盖多方、联系紧密的合作网络,尤其是深化非遗相关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单位的合作至关重要。产业、学术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为非遗注入新活力,更能助推行业整体向前发展。非遗企业作为市场运作的核心,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丰厚的实践经验,但在市场环境迅速变迁的当下,单靠传统手工艺和商业模式已显不足。此时,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科技研发、设计思维、市场分析等方面的专长便成为支撑非遗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产学研”合作,非遗企业得以采纳如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打造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设计理念亦能赋予非遗产品新颖元素,满足现代审美与市场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具备充沛的研发资源,包括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以及专业人才。非遗企业可借助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深植文化底蕴,还能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喜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除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还应鼓励非遗传承者积极投身创新实践。非遗传承者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人物,掌握着精湛技艺和丰富知识。受历史和外界因素的制约,非遗传承人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为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非遗传承者的创新认知与市场敏感度,如组织培训、交流,使其把握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并邀请设计师、艺术家等共创,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契合之处。
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为显著提高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必须策划一套既全面又精确的市场推广及品牌发展战略。例如,精心组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化节庆活动,包括非遗展览和相关的文化节。这些活动不但能生动展现非遗的独到之处和精湛工艺,还能借由互动体验和艺术演绎等多元化方式广泛吸引游客与消费者的兴趣。以非遗展览为例,展示内容包括传统手工艺术品、表演艺术和民俗风情,让参与者亲身体验文化遗产之韵。除此之外,融合地方美食和旅游特色,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之旅,令游客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欣赏当地风光与享受地方佳肴。线上线下并举,利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等多元渠道,加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宣传力度。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发布精挑细选的图片、视频和文章,展现产品的独到特色和制作流程,以赢得网友的注意和分享。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红人和博主协作开展产品推广和直播销售是提升知名度的高效途径。在电商平台,可开创店铺,销售手工制品、服饰、家居装饰等非遗创意产品。通过优化商品详情、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和举办促销活动,提高商品的可见度和销售量。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为使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文化振兴得到充分的促进与保障,必须着手制订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以此构建坚实的支撑体系。税收减免作为一项关键的激励措施,可以为非遗相关企业和传承人量身定制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其所得税率,豁免部分税收项目。此举将有效减轻他们的财务压力,使其能更多投入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此外,这类优惠政策也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关注并投身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发展注入新动力。设立专项基金以资助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在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举措,将直接助力相关企业和传承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非遗领域,打造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也将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制订政策仅是第一步,确保其实施效果更为关键。因此,需强化政策的宣传与执行力,通过多种途径普及政策优惠,令非遗从业者充分理解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政策效应得以实质性发挥,防止政策流于形式。
在深入剖析广西北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乡村文化振兴领域的贡献后,不难发现,其在推动乡村文化复苏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及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这些非遗元素作为乡村文化的核心构成,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潜藏了巨大的经济动能和成长空间。深度挖掘与有效运用这些非遗资源,能够创造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产品,从而助力乡村经济的革新进步与文化活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