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空间叙事的美学特征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97)

摘要:现旨在探讨新时期以来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的空间叙事特点与价值。通过对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进行分析,揭示其在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社会空间的多元构建及独特表现,阐述了空间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传递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重要隐喻作用,展现了此类电影在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上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呈现。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和文化交流纽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新时期以来,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以来,思想解放运动开始盛行,文化艺术领域亦随之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获得了更加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丝绸之路题材电影更是借此契机,从内容到形式上均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创作观念的影响下,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也借此契机呈现了与之前此类影片相比更为多元化的转变,“早期丝绸之路的叙事空间是较为封闭的,无论是在族群、国家间的地理区位空间,还是在电影叙事中呈现的文化空间,以及在人物的心理空间,都是单向且单一的”。然而,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国际视野的拓宽、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电影艺术的不断创新,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的空间叙事发生了质的飞跃。

新时期的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叙事,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更是承载文化、情感和主题的重要载体。研究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的空间构建、意象表达及价值呈现,有助于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历史传承与现代演变,同时揭示其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

映现与描摹:空间叙事的多元建构

新时期的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通过多元化的空间建构策略,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叙事世界。电影通过对物理空间的精心构建,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广袤的沙漠、壮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等景观,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宏大的背景。文化空间的建构更是关键,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等元素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内涵。电影在空间叙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融合,共同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色彩。不仅为观者带来了独特的丝路审美体验,同时带来了对历史使命和文化价值的思考。

对自然地理空间的影像呈现

古代丝绸之路,这条横亘欧亚大陆的宏伟商道,其沿线的自然环境极为独特且多变,以极端干燥的气候和稀缺的降水为显著特征。在地形地貌上,它穿越了连绵的平原、巍峨的山脉、广袤的内陆高原以及深邃的盆地,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壮丽的自然画卷。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作为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天然标识,不仅以其独有的地理风貌和生态多样性,成为辨认这条古老商路的重要标志,更以其独特性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视觉记忆中,成为丝绸之路特有的视觉图谱。当这些自然景观被巧妙地融入影视作品时,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成了展现故事空间性信息的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场所,为观众呈现了生动、逼真的历史风貌与地域特色。

在新时期以来的丝绸之路电影中,自然地理空间作为叙事的重要背景与载体,被赋予了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丝绸之路基于地域景观的独特性,有着壮丽的山川、广袤的沙漠、辽阔的草原等自然景观。这些近乎原始和野性的景观,以其独特的荒蛮之美与富饶宁静的内陆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自然空间中,人类的身躯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且通过极具展现力的视觉构图,在大小悬殊的对比之中,产生了一种辽阔与孤寂之美。同时,这种对比激发了一种壮阔磅礴、气势恢宏的震撼感,让人在自然的浩瀚面前,既感渺小又心生敬畏。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独特的地理风貌,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宏大的叙事舞台。电影《天地英雄》展现了雄浑壮阔的西域沙漠和巍峨耸立的雪山,漫漫黄沙之中,一支队伍艰难前行。沙漠空间既营造了一种宏大、苍凉的氛围,也凸显了人物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与勇气。《新龙门客栈》的故事发生在西北沙漠边缘,一望无际的沙漠与简陋的客栈形成鲜明对比。沙漠的荒芜与神秘,则为影片中江湖侠客的故事增添了一份豪迈与悲壮,在沙漠空间的营造下,为角色行动元的展开提供了叙事场所,自然地理空间与故事的发展紧密融合。而这些自然地理空间作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呈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巧妙地将这些自然景观融入叙事,使之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深层文化意蕴的重要媒介。

对人文社会空间的影像书写

丝绸之路绵亘千里,不仅地理空间上辽阔无垠,穿越了山川湖泊、沙漠草原,更是我国众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区。在这一空间里,多民族、多文化、多区域的特性相互交织,为多元且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生态,构建了一个内涵深刻、文化多样的语义空间。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作为中国两大基本文化形态,汇集于丝绸之路这一空间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在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彼此的文化内涵,更直接催生了多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由此逐渐形成了有着浓厚民族意蕴的区域文化和地域特色。

人文社会空间的呈现成为新时期以来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中叙事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多元文化、历史变迁,还深刻揭示了这一古老商道对于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者们,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生共存。在电影《丝路花雨》中,用舞曲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伎乐天”的场景,借助视听艺术的呈现形式展现了飞天舞曲背后的文化生成及意蕴表达。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新时期的丝绸之路题材电影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电影《天将雄师》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于一个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叙事空间之中。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以及多民族语言的表达,在体现文化差异的同时,彰显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突出了丝路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电影中展现的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流、文化融合方面的重要意义。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电影通过并置与对比不同文化元素、生动展现文化交流的过程、深刻剖析文化冲突以及积极探索文化认同等方式,促进了对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重要意义的深入理解。

隐喻与延伸:空间叙事的隐喻表达

“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具有空间代表性的物象、事象和人为塑造的空间印记在叙事上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并引起审美主体超越景象之外的审美共情。”在新时期以来的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中,空间元素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它超越了单纯的故事背景设定,跃升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与意象表达的丰富媒介。电影巧妙地运用空间叙事手法,通过构建独特的空间意象,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这些空间意象不仅是电影的视觉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它们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然地理影像的延伸表达

自然地理影像不仅是影片视觉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叙事深度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独特自然景观的捕捉与呈现,不仅展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与壮美,更通过影像的延伸表达,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历史情感和哲学思考。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沿途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沙漠作为最为典型的地理符号之一,常被用来象征旅途的艰辛与孤独,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英雄》中,无名在沙漠空间中完成了使命任务和追求大义之间的挣扎,而他的选择也体现了人性的升华,在无垠的沙漠中愈显对人物命运的咏叹。《解忧公主》中,沙漠不仅是一方地理空间的呈现,更是解忧公主重生与自我实现的舞台,她不仅为西域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沙漠空间由此也成为她人生转折和精神升华的象征。

草原是丝绸之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文化形态的体现。在影视创作中,草原空间的辽阔无垠则往往成为人物内心自由与向往的情感隐喻。《狼图腾》中,草原的广袤为狼和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激发了人物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牧马人》《季风中的马》等影片中,主人公在草原上的孤独与坚持,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家园、对亲人深深思念的体现,草原的意象在这里成了情感表达的媒介。电影通过自然地理影像的延伸表达,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壮丽自然景观,更通过象征与隐喻、人文情感的交融以及诗意化的表达手法,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历史情感和哲学思考。

人文社会空间的多维拓展

通过自然景观的呈现,能够看出丝绸之路地理空间与自然系统的真实风貌,而人文空间则聚焦于人类在特定区域内经过社会活动后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印记反映了群体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的特殊性和标志性。“人文景观的空间性诠释于任何人文景观均具象着一定的社会空间,人文景观的时代性阐发于任何人文景观均作为时代的产物承载了历史与意义。”

丝绸之路既是蕴藏着无数奇观异景的广阔地理空间,又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社会文化空间。在电影创作中,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它不仅是贸易往来的物理路径,更是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精神桥梁。通过展现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遗址、商队驿站、宗教寺庙等人文景观,电影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廊。《大唐玄奘》中,玄奘在丝绸之路沿途遇到的各国人民、僧侣、商人等,都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象征。影片通过这一空间隐喻,表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丝绸之路电影基于电影题材的特性,成功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社会空间。这些空间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满足,更通过隐喻表达的方式引发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和合与无界:空间叙事的价值呈现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璀璨桥梁,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丝绸之路题材电影更是将这一功能进行了延伸与强化,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互鉴的桥梁。影片通过空间叙事,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生动地呈现在观者面前,不仅再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更深入挖掘并展现了沿线国家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再现

如今,回望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盛世,汉武帝为了抵御匈奴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由此开辟了一条绵延千里的丝绸之路。自古代长安城始,远达罗马帝国,这条商路不仅成为丝绸等珍贵商品流通的主要通道,构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商贸网络,使得东西方市场紧密相连,商贸活动蓬勃发展;更是一座无形的文化与思想交流的宏伟桥梁,横跨亚欧大陆,让不同的文明与智慧在此交汇、碰撞、融合。

丝绸之路,这一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廊,见证了无数时代的沧桑巨变与社会发展的轨迹,它已经成了一种普遍认可的历史象征与文化记忆,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通过影视艺术的创作,重构了丝绸之路上的时间与空间,视听画面与文本叙事的巧妙融合,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作为客观地理空间的壮丽风貌,更将其转化为一种富含深意的编码系统。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丝绸之路的空间维度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丝绸之路题材电影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追溯了这条古老商道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下,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些电影不仅再现了丝绸之路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通过空间叙事的手法,深入挖掘并传承了沿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包容

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融合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的再现,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电影通过空间叙事手法,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呈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创新和发展。这种文化融合所蕴含的深刻象征,不仅极大地充盈了电影作品的文化底蕴,同时引导观者从全球化时代的广阔视角审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样的视角转换,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依存与共生,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其空间叙事跨越了国界与文化的界限,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展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魅力。从东方的儒家思想到西方的各种文化,再到中亚地区的多种民族风情,这些文化元素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尊重。电影中,无论是中国的敦煌、西安,还是中亚的撒马尔罕,抑或是地中海沿岸的罗马,这些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国际合作与文明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同时,影片中的文化交流往往伴随着冲突与和解,展现了文化碰撞中的包容与融合,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空间叙事的多元建构为丝绸之路题材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维度。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从空间呈现到空间隐喻,空间叙事的价值呈现彰显了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此类电影不仅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更在文化传承、历史反思、民族认同等方面展现了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更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丝路电影与丝路文化理论研究项目“新时期以来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空间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3SLJD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工商学院)

标签:  丝绸之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