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存报刊书库是图书馆设立用以系统性地保存有价值的报纸和期刊文献馆藏。现总结分析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完成“南西馆保存报刊整理编目移库排架项目”情况,指出项目前期面临存放空间有限、报刊体量难以统计、报刊排架不匹配等局限性,采取针对性措施,按期完成了本馆保存报刊文献集中性的整理、编目加工和上架工作,设立了保存报刊文献专有书库,通过对报刊文献的整理编目和数据梳理,迈出了厘清馆藏文献建设历史和内容的一步。
图书馆报刊文献整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报刊文献是指报纸、期刊等连续性印刷出版物,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知识、获取信息、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工具。连续出版物是指具有统一题名以及每期具有接续关系的序号(以卷期或年月为标识),并计划无限期地逐次分期接续出版的出版物,主要包括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年鉴、指南)等[1]。在图书馆各类报刊文献中,少儿类报刊文献承载着传播知识、陶冶情操、启蒙幼学等教育性功能,见证并记录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少儿出版事业的发展变迁。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历来有着装订和保存少儿类报刊文献的传统,其1940年建馆,1958年迁至南京西路现址,1960年并入上海图书馆,1987年恢复独立建制至今,历经八十余年的发展变迁,已经累积了一定数量的少儿类报刊文献馆藏资源。在南京西路馆(以下简称“南西馆”),藏有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多种少儿类报纸期刊文献,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珍贵的少儿类报刊文献,且不少收录完整,有着自创刊号起至停刊或出版至今的完整刊期。近现代报刊文献,如中华书局1914年创办的《儿童画报》、1914年创刊的《中华童子界》、1922年创刊的《小朋友》周刊、1924年创办的《儿童文学》月刊、1926年创刊的《小朋友画报》[2],商务印书馆1911年创刊的《少年》杂志,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少年》系列刊物等。1949年后创刊的当代报刊文献,如中国中福会出版社1950年创办的《儿童时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1年创刊的《中国少年报》、1963年创办的《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53年创办的《少年文艺》、1985年创办的《小青蛙报》,上海市教育局1967年创办的《好儿童画报》《少年日报》等。上述报刊文献记录和反映了一百多年来少儿报刊出版的时代发展轨迹,见证了我国少儿报刊出版的丰硕成果。现阶段,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会定期进行选择性的装订入藏少儿类报刊文献工作。
南西馆主体建筑建造于1929年,原名切尔西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自1958年迁至现址以来,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1990年在主楼右侧建起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副楼,作为低幼借阅区和计算机教育中心。现在南西馆设阅览外借区,分低幼、中学、小学三个区域,低幼在副楼,中学、小学分别在主楼二楼和三楼。另在一楼设置大礼堂,用以举行大型活动。此外,设有低幼活动室、数字阅览室、任溶溶书房、名家书房等。南西馆建筑集图书借阅室、展览室、活动室、书库、办公区等功能于一体,但受限于建筑空间、历史等因素,且考虑到建筑保护的安全需要,该馆舍书库内存放的报刊文献近年来还未进行系统性整理与保护。为更好地建设和维护本馆典藏,优化对典藏文献资源的管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采编典藏部于2023年上半年启动“南西馆保存报刊整理编目移库排架项目”。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报刊文献整理工作开展情况
报刊文献整理面临的局限性
在报刊整理编目项目开展前的调研阶段,管理人员经过实地摸排,了解发现南西馆保存本书库书刊存放情况较为复杂,要集中性地完成所有保存类报刊文献馆藏的整理排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局限性。
1.报刊文献存放空间问题
由于南西馆馆舍主体建筑原用于居住,建筑每层都被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多个空间,馆藏保存类报刊文献分散存放于不同楼层的多个书库空间内。保存期刊本最早集中存放于采编典藏书库期刊室,保存报纸本集中存放于采编典藏书库报纸室,但随着报纸期刊合订本的逐年递增,报刊保存本的胀库情况愈发严重,如今,原先期刊室和报纸室的空间早已不适宜存放全部报刊文献,这给本馆报刊文献的存储与管理带来不小的难题。因此,需要一个有充足空间、能够完整存放全部馆藏保存报刊,且能够满足未来较长时期内过刊上架空间需求的书库。
2.报刊文献体量问题
南西馆积累了从晚清到当下不同时期的少儿类报刊文献,对少儿图书馆而言,这些报刊文献都是不可替代、无法以价值估量的珍贵馆藏资源。但时代变迁,经历数十年后,这些文献分散存放在各个不同的书库中,总藏量已经难以统计,这成为本次报刊文献整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3.保存报刊书库排架问题
南西馆各书库所使用的书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型木制书架,于20世纪80—90年代在馆内使用,层板不可调节,层距较窄(少儿类书籍开本普遍较小),且由于保存期刊合订本受限于开本,只能平放于书架上。因此,这类书架不适用于放置保存期刊合订本。另一种是钢制可调节层板书架,此前因建筑空间有限,为适应大批量保存本图书文献的存放,这些可调节层板书架也都普遍设置为较窄的间距,所以这些书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期刊本不能竖放的问题,需统一集中性地调整书架,减少1—2个层板,增加间距,才能让存放的期刊本完整竖放于书架上。
报刊文献整理的针对性措施
1.书库功能转换
经过对南西馆主体建筑各个空间的实际排摸,以及对书库现场各书架的容量进行仔细测量估算后,最终找到适合集中存放保存报刊的最理想空间,该书库有钢制可调节层板书架48列,原用于存放剔旧下架的流通图书,以及剔旧下架的音像制品、盲文书、活动用具等物品,未发挥其应有的空间价值。经测量估算,书库内主体空间足以存放当前所有馆藏保存期刊文献。另外,还有两个小型空间可用于存放报纸合订本和其他文献。于是,确定将该书库作为新的保存报刊书库使用。
2.实地测算数量
在调研阶段,管理人员通过对各书库现场计数统计并结合历史数据,初步估量测算出南西馆现有的报刊合订本册数。
3.调整书架层板
结合以往期刊合订本的开本尺寸数据,在确定新的保存报刊书库后,在项目前期开展保存报刊书库书架层板调整的工作,每列书架减少1个层板,再均匀调整层板间隔,得以解决报刊文献与书架尺寸不适应的问题。
保存报刊文献整理工作流程
2023年年中,“南西馆保存报刊整理编目移库排架项目”正式启动,按照前期制订的《南西馆保存本书库清理及保存报刊移库排架项目方案》要求,布置保存报刊文献整理清点和临时存放的工作间,可以按以下工作流程稳步推进报刊整理编目移库排架项目工作。
馆藏移库。将各书库空间存放的所有馆藏保存期刊和报纸,按序分拣、下架、搬运汇总至项目工作间。新保存报刊书库原先存放的剔旧下架的中外文图书及音像制品、盲文书、活动用具等物品,按是否有保存需求分别处理,打包转移至采编典藏书库和剔旧书库。
馆藏整理。按刊名和刊期顺序将工作间报刊合订本统一归类放置,使用专门器械设备对报刊合订本实施灭菌和除尘,期刊(部分)独立单本采用塑封包装保护。
数据加工。保存报刊合订本按照MARC数据格式标准,对著录刊名、责任者、邮发代号、ISSN、出版项、索书号、价格等字段开展编目工作,各单本按照卷期信息、馆藏点等数据信息录入馆藏系统。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发现实际刊名与合订本书脊刊名不一致、刊期不一致、错订、漏订等情况,可以用索引贴标注,排除错误信息后录入馆藏系统。编目完成后,编目人员进行数据核对,再由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的二次复核。
书库清理清洁。编目期间完成项目相关书库(保存报刊书库和保存本书库)的深度清洁工作。项目后期,由于受自然因素影响,保存本书库出现塌顶等问题,临时安排工作组将保存本书库的保存本文献转移至保存报刊书库小房间并排序上架。
馆藏移库排架。将报刊合订本搬运至新保存报刊书库按序进行上架。上架后再由工作人员对照编目数据检查复核。
长风馆特藏书刊数据加工。在编目过程中,南西馆工作间出现断网问题,在网络信号调试期间,编目工作人员利用空档在长风馆特藏书库继续完成长风馆特藏期刊文献的编目工作,将长风馆特藏期刊信息录入馆藏系统。
保存报刊文献整理工作成果及不足
工作成果
2023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南西馆保存报刊整理编目移库排架项目”按计划节点顺利完成,其间进行了保存报刊书库的清理,完成了馆藏保存类报刊文献的整理、编目和集中上架,书库实现从剔旧图书书库到保存报刊书库的功能转换,从而使得各书库的空间布局更科学合理,极大缓解了书库的胀库压力,也为后续其他文献的整理创设了条件。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完成了馆藏保存类报刊文献的编目工作,通过对报刊文献的编目和数据梳理工作,综合掌握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历年保存类报刊文献的信息,包括馆藏收录起始时间、是否有创刊号、断刊缺刊情况、刊物发展历史及现况等重要信息。实现了实物与数据一一对应,理清了现藏报刊文献总量501种、8957册,其中期刊文献418种、7908册,报纸文献83种、1049册(数据截至2023年10月)。
报刊文献按创刊时间分近现代珍贵刊物和现当代出版刊物两部分,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南西馆两馆分别集中存放,且有明确的排架规则及清晰的架标,迈出了厘清馆藏文献建设历史和内容的第一步。
不足与启示
馆藏报刊文献的整理编目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期还需进一步梳理报刊数据,包括整理报刊刊名或刊期的变更、出版者的调整、停刊或复刊情况、分刊或合刊情况、出版增刊情况、发行情况的变化等。报刊文献连续出版的特点决定了报刊文献出版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在回溯建库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少儿类刊物出版情况的变化,如停刊、休刊、复刊等,不一定会在纸质刊物的内容中体现。在信息资讯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期刊相关的纸质资料和网络检索所能获得的信息并不多。因此,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更深度的二次整理,在馆藏刊物的实物查找和资料检索中继续深入了解、掌握并记录刊物的历史沿革,以及馆藏的变化情况、断刊情况。
在整理、编目排架报刊文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已有的报纸和期刊合订本存在极少量的刊名刊期不一致、错订漏订等现象。合订本的装订质量直接关系到报刊文献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也提醒图书馆日后在报刊装订工作中,应加强管理的精细化,注意装订的流程和细节,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在后续定期开展的报刊装订工作中,也应更注重对报刊装订质量的把关,做好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祥地,在百年前就已是全国的出版中心,商务出版社、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均在此创立并发展。历经数代图书馆人的保护与完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已形成具有少儿特色的独特丰富的报刊文献馆藏格局。当下,应立足于上海南京西路的地理位置优势,把握日新月异的报刊发展现状,力求丰富完善内容的多元化、精品化、国际化、前沿化,反映少儿期刊时代特点的馆藏少儿类报刊文献资源。
本次南西馆保存报刊文献整理编目工作的完成,对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后续的系统性特藏文献整理工作而言,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宝贵的经验收获,也启示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将在理清已有报刊文献馆藏的基础上,继续以“新旧映照,藏用并举”为藏书建设原则,保护并开发本馆少儿报刊文献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
第一,定期开展报刊文献装订入藏工作。传承延续少儿报刊文献资源的优良传统,持续订阅收录经典少儿报刊,保持不断刊、不缺刊,见证少儿刊物的成长历史。敏锐发掘国内新创刊的优秀少儿刊物,新刊尽量从创刊号开始收录。在世界范围内丰富拓展馆藏品种,适当收录优质国外少儿刊物入藏(以英语、日语刊物为主)。以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定期开展少儿类报刊文献的装订入藏工作。依据已梳理的报刊文献缺藏情况,针对重点保存品类进行回溯采访,搜集填补缺刊,完善特色馆藏体系建设。
第二,做好文献保存保护工作。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22年正式开放运营长风新馆,新馆特藏书库专门用于妥善存放民国特藏,配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遵循现行的民国文献库房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要求,对民国特藏资源予以严格保护,定期检查文献保存情况,对损坏书刊及时修补恢复,确保珍贵文献得到科学整理保存。此外,在后续的特藏文献整理项目中,应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南西馆保存本书库的设备与环境[3]。
第三,推进文献特藏资源数据库建设。在掌握本馆报刊文献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甄选本馆优质的少儿类馆藏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扫描、标引、目录OCR识别等),以数字化呈现、智慧化服务等为切入口,借助新载体、新媒介,让珍贵文献进一步发挥效用[4]。
第四,结合馆藏举办沉浸式阅读展。通过举办线下沉浸式阅读展和通过新媒体端进行馆藏揭示等方式,让馆藏的近现代、现当代的儿童阅读文献走出“深闺”,走入大众视野,与少儿读者进行深度接触。
(作者单位: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
[1]江乃武.试论“连续性出版物”[J].中国图书馆学报,1983(04):61-66.
[2]王泉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1900—2016)[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3]林岫.晚清至民国报刊的保护与开发——以首都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04):114-116+127.
[4]刘佳.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