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08)

摘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面临能源枯竭的困境,转型成为必然。安徽省淮北市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要想顺利实现城市转型,解决城市产业结构难以彻底摆脱资源依赖、可持续发展动力不够充足的问题,应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力和优势,调动政府、社会与个人力量,合力推动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煤炭资源城市,是中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淮北域内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每年都有矿井关闭,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型城市的弊端逐步显现。如何推动城市转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淮北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赋能城市,推动城市转型,是实现城市转型的路径之一。

淮北市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难以彻底摆脱资源依赖

21世纪以来,淮北市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转向工业、服务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尽管从整体上看,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有所调整,但从内部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等问题。其次,资源型工业有所发展,但过度依赖资源,致使轻重工业比例失衡。而且,许多工业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产品。为改善这一状况,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最后,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结构相对单一,多为传统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往来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的发展相对缓慢。并且,服务业以有形服务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智力型、技术型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自2008年初,淮北市就开始关注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并参观学习了多个成功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案例。结合实际,制订了《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2009—2013年)》,为推动城市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城市发展动力仍显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淮北市的转型在过去主要由政府负责,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补贴推动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淮北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但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并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未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和利用,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不仅对文化遗产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影响了带动城市发展的效果。因此,深入挖掘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制订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淮北市的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淮北市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经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可知淮北市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资源丰富。其资源大体分为四类。

一是遗址类。包括石山孜遗址、临涣古城墙遗址、古城汉墓、宋共姬墓、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旧址、小李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相山秘霞洞石刻、汉阙遗址、水牛墓、显通寺、宋疃青龙寺、廻龙寺、南湖泰山寺、化家湖遗址、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烈山窑址、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等。

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濉溪老街古建筑群、口子酒窖池及建筑群、烈山赵氏宗祠、徐集徐氏祠堂等。

三是文物类。包括淮北汉画像石、柳孜秘色瓷等。

四是自然风景类。包括相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榴园村明清石榴园、朔西湖景区、中湖湿地公园等。

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多样,更加具有地方化特色,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淮北花鼓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北大鼓、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口子窖酒酿造技艺、淮北泥塑、殷派面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加具有地方性,如高山流水故事、张果老传说、临涣城夜转亳州等民间文学;唢呐古曲《八句娃娃》《抱妆台》《柳瑶吟》等民间音乐作品;淮北大鼓、临涣唢呐、坠子戏、夏派唢呐、淮北琴书、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民间戏曲;虎头鞋、虎头帽、面灯制作技艺、手指画、二郎庙粉皮制作工艺、百善硬面大卷制作技艺、南坪杠子馍、花轿制作、三矿板面制作技艺、商派面塑与殷派面塑、石雕、泥塑、口子酒、临涣包瓜加工等民间技艺;独具特色的剪鸭尾等。

濉溪古城非物质文化遍布街头巷尾,是目前淮北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为密集之地。截至目前,濉溪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9项、代表性传承人248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其中,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项、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40项、代表性传承人53人;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29项、代表性传承人180人。

淮北城市转型中文化遗产发展的前景

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力和优势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潜力与优势。

首先,在经济潜力方面,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和投资,并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例如,古建筑、历史遗址、红色文化资源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其次,在社会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方面,文化遗产资源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社区凝聚力,进而引导地方民众更加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氛围和文化素养。

最后,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机会。通过展览、研究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培养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促进旅游业发展

文化遗产是旅游业的重要吸引物,可以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而推动旅游业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游客在参观文化遗产时会产生消费需求,涉及餐饮、住宿、交通等领域,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各个景区大力推广文创产品,这样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依靠众多资源吸引游客,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发展。

2.创造就业机会

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作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游客服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为城市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可以提高居民就业率和经济收入水平。

3.培育文化产业

通过整合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孕育一系列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如文创产品、文化艺术表演等。例如,相山糖画创作可以助推文化遗产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经济收入提高。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城市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也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创新能力。

利用文化遗产塑造城市新形象

首先,增强城市的认同感。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居民了解并喜爱自己城市的文化遗产,能够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进而促进城市的团结和凝聚力的形成。

其次,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文化遗产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能够展现城市的独特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不仅能够提高本市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还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推动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建设。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文化遗产的城市更容易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吸引游客和外部投资。完整保护、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能够使城市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淮北文化遗产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淮北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联动合作。

政府层面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法律法规体系,为相关治理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充足的保障。当下,需制订一套符合《文物保护法》、与淮北市实际相契合、详细阐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性条例,以保障淮北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长久有效运行。例如,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标准,为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保护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从而提高遗产保护水平。

其次,完善管理体制。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历史、艺术、社会和经济等属性,需要不同的管理机构负责,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多方联动,合理分配文化遗产资源。政府应该与相关管理机构进行沟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调和公众监督的管理体系,从而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更加科学和公正。从淮北市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来看,可以让业务有交叉的部门实行联合办公,综合协调部门关系,达到文化遗产保障利益最大化。并且,可以在各遗产保护组织内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各部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改变管理混乱的局面。

再次,加大资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长期而艰巨,需要大量资金予以支持。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政府除了提供财政拨款,还可以通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或合理引入市场机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费保障。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引导企业、个人等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多方吸纳社会资金。

最后,打造区域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文化遗产是淮北市地方区域品牌,具有地方性和独特性,势必能提升城市知名度,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政府可以在使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体技术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平台,积极宣传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举办文化遗产相关活动,如相山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打造优质的文化产业链也有助于城市发展。例如,依托淮北地区深厚的酒文化,充分利用口子窖酒酿造技术,打造酒文化产业链,打响口子酒文化产品,促进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塑造,进一步加大城市宣传力度。

社会层面

全社会应该广泛参与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社会组织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使命,并与市场紧密联系,可以很好地协助政府,弥补政府监管滞后的不足。例如,在宣传淮北文化时,淮北市诸多民间协会和志愿者服务团队等,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决策,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维护文化遗产地周边生态环境,助力完善遗产地游客服务系统,扩大淮北市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

地处淮北市的各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专门学校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地方企业、科研机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社会机构通力合作,通过设立奖助学金、开展专项科研课题、评选表彰优秀人才等形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深挖文化资源价值,助力淮北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同时,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文化遗产经验和技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个人层面

就淮北市民个人来说,首先,应该抛弃认为文化遗产发展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增强参与意识、保护意识。在社区开展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座,纠正保护、利用的懈怠心理和陈旧观念,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大众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其次,市民还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学习了解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减少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行为,避免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形成文明的旅游行为,使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个人应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积极践行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并从举止言谈中理解文化遗产价值,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例如,濉溪县居民通过研学、线下体验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推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活”起来,使得民众真正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共享保护成果,由文化遗产保护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享用者和传承者。

总之,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结构难以彻底摆脱资源依赖、可持续发展动力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应该转换思路,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转型。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更应该注重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内在精神和艺术特点,整合政府、社会和个人等资源,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发扬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本文为淮北师范大学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研究——以淮北市为例”(20221037304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标签:  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