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民间工艺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承载着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现立足美育视角,聚焦中国民间工艺与美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中国民间工艺的艺术形式、美学精神、文化内涵,探索中国民间工艺与高校美育课程、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助力高校“以美育人”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美育工作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先后颁布美育相关政策文件为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民间工艺以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蕴,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如刺绣、印染、剪纸、年画、泥塑、陶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高校美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国民间工艺的美育资源,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民间工艺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
民间工艺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各种材料和工艺技法的运用,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如陶瓷、刺绣、剪纸、年画、泥塑、雕刻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理解。通过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风俗风情和精神信仰。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品位,还应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尊重和理解民间工艺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民间工艺所蕴含的审美教育价值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工艺的艺术形式及价值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创作的,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各朝各代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无论在造型、装饰、材料上,还是在工艺、功能和风格特色上,都独具特色,如喜庆欢快的山西剪纸艺术、绚丽精美的苗族刺绣、乡土气息浓厚的陕西皮影艺术、高古俊逸的天津杨柳青年画、镇宅纳福的凤翔彩绘泥塑、栩栩如生的广西博白芒编等。古代匠人将对物质生活的实用性、装饰性以及对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融为一体,用“以物寄意”的意识,利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或寄托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观者通过物象与含义之间的隐喻或象征关系,领会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这种手法被运用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对审美教育来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基层民众最真实的审美表达,代表基层民众最积极健康的生存态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表征,能够揭示民族文化基因。它是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生活经验形成的智慧结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通过学习民间工艺技艺,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手工艺传统和工艺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的多样性、题材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民族特性,使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找到自己喜爱的工艺表现形式,使其在欣赏前人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中国工艺美术强调实用性与美学的结合,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美的存在,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启发。因此,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中国民间工艺的美学精神及其价值
民间工艺美术始终围绕着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发展和演变,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民间艺人最为质朴的自我关怀和尊重,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观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呈现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审美理念。民间剪纸艺术便是“天人合一”审美理念的典型体现,它以自然界的景物、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巧妙的剪纸技艺呈现人们对生活、自然、人文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双喜临门”是一种常见的剪纸图案,通常以两只喜鹊和梅花为元素,寓意“喜上眉梢”,以此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此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观也强调“中庸”与“和谐”的理念,追求平衡、稳重和内在的美感。这种审美观体现在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和纹饰上,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美学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无论是庄重典雅的陶瓷造型、巧夺天工的苗族刺绣,还是色彩斑斓的壮锦纹样,都展现了协调一致的美学效果。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正是在“中庸”与“和谐”美学精神的影响下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例如,广西壮锦通过错落有致的图案排布和丰富多彩的色彩搭配,呈现一种综合而不失和谐的整体效果。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正是以这种整体美感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平衡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与“和谐”的美学精神。
作为集体意识和大众审美情趣的表现,民间工艺美术充满明媚的阳光感,能够让人感受到向善进取的精神,领略到超越现实的美好。民间工艺美术所蕴含的和谐观念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情感等层面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传递着一种平衡、和谐、美好的审美情感。同时,为塑造大学生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感受民间工艺美术深厚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中国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承载了丰富的吉祥寓意和象征意义,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吉祥和祈福之物。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常常采用自然景物、花鸟虫鱼、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作为创作题材。例如,“鱼跃龙门”代表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之意,蕴含事业有成、梦想成真的美好寓意;“龙凤呈祥”以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福气”和“祥瑞”的两个神兽为组合,象征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此外,中国的年画、泥塑、布艺、风筝、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也常常融入对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的表达,成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载体。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在民间文化中,吉语和吉祥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围绕着福、禄、寿、财、喜,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艺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心理、习俗以及审美等方面起着一定作用。”在民间工艺美术的世界中,“吉祥”寓意已经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被理解、被认同、被推崇。古人善于采用以物寓意的方式象征吉祥寓意,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例如,中国人表达幸福长寿的美好寓意,通常采用五只蝙蝠、寿桃等诠释,寓意“五福捧寿”。这种以具体的物象表达或象征吉祥寓意的方式,承载着古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吉祥图案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活跃载体。
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了解、构思、创意、制作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展现其创意和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所蕴含的吉祥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和弘扬,从而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
中国民间工艺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路径探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高校美育的重点在于育人,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而不局限于培养艺术家。因此,融入中国民间工艺的审美教育应在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多加思考,充分整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并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为高校实现美育育人功能提供新思路。
推进中国民间工艺与高校美育课程相融合
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可根据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分别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应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与各专业艺术设计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述民间工艺美术中剪纸工艺的美学特点时,可以结合各种设计作品案例,如首饰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使学生在获得民间工艺美术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对于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应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结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资源,深入探究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内容。例如,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为主题开展艺术疗愈课程,引导学生从剪纸、布艺、年画、皮影、刺绣、陶瓷器等民间工艺美术中提取吉祥纹样,通过分享讨论、手绘临摹、创意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以缓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陶冶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更健康和平衡的心理状态。总而言之,将民间工艺美术中典型的艺术形式及审美价值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既能发挥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积极作用,又能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活态传承。
推进中国民间工艺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提取最具中华民族特色和美学精神的文化符号,如刺绣、陶瓷、剪纸、年画、木雕、绣球、皮影等,以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形式美感和美学内涵的关注。从欣赏层面到实践层面,促进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在艺术实践项目团队合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有效沟通能力。以剪纸艺术引入珠宝首饰设计教学为例,首先,借助网络媒体平台选出充分体现剪纸艺术,且在题材、造型、图案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可度和文化自信。其次,提供模板让学生进行模仿式剪裁练习,从简单的形状和图案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欣赏和交流,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剪纸艺术的沉浸式体验。最后,引导学生以剪纸艺术为灵感来源,探索剪纸艺术与珠宝首饰设计的结合,通过融合两者的美学,创造独具个性的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结合,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创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而实现。例如,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传统工艺元素进行创作,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艺术馆或传统工艺作坊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并了解其制作工艺和传承情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提升审美境界;邀请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同时组织相关的展览,展示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开设手工制作工作坊,邀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教授传统手工艺技巧,如陶艺、剪纸、刺绣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当地社区合作,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推动传统文化在地方社区的传承与发展,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中国民间工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蕴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中国民间工艺的审美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多加思考,充分整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并挖掘本土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可根据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分别进行教学设计;推进中国民间工艺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提取最具中华民族特色和美学精神的文化符号,以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简言之,中国民间工艺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民间工艺与高校美育课程、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推动高校“以美育人”目标的实现。
2023年梧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守正创新”视域下《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Wyjg2023B018)。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