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推动下,“文旅融合”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传承、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实践载体。合肥诗路文化建设应坚持文旅赋能,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外延与区域人文特色,紧扣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发展规划,探索历史文化传承与全域旅游新格局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助力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作为文学地理学研究话题之一,诗路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兼具物质和主观双重属性的景观资源或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山川风物、古驿道、传统村落等有形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而且涉及传统文化观念、知识与文学实践等无形资源的生产与延续。近年来,随着各地文化强省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纵深开展,诗路空间风貌与沿途区域文化的关系不仅成为诗路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成为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窗口。2019年,浙江省率先出台《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并于2021年提出了“四条诗路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安徽省提出“安徽诗路文化走廊”建设理念,将诗路文化旅游带纳入打造文旅IP、建设文化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合肥诗路景观的文史底蕴与地域特色
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位于长江以北与淮河以南之间的中心地带,不仅坐拥淝水迤逦,蜀山秀美,还被誉为“三国故里、包拯家乡、淮军摇篮”。“安徽诗路文化走廊”的初步规划以全省主要水系和陆路驿道为线,围绕水路交通图、诗人行迹图、皖学学脉图、名城古镇图、遗产风物图“五幅地图”,“以诗(诗词曲赋)为媒”“以路(水陆古道)连廊”,重点规划开发“皖南山水诗路”“皖江诗路”“皖中诗路”“淮河诗路”四条文化走廊。合肥诗路位于皖中诗路的中心地带与皖江诗路的行经地,涵盖了古庐州跨越县域分布的环巢湖水系和大别山山脉范围,涉及了特定历史地理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辐射广度,具备了打造区域特色诗路的地理文化形态和历史传承因素。
合肥诗路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怀古类,如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三国遗址、包公故里等;也有滨湖风貌类,如巢湖、浮槎山、四顶山等。此外,老城区风景名胜如大蜀山、逍遥津、包公祠、赤阑桥等处,也都曾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行迹与诗文。依据“空间—时间—感知”文化景观研究框架,合肥诗路文旅资源可划分为山水、古迹、行迹三类。其中,“山水诗路”主要以巢湖水系和周边山脉的景观为线,指以山水意象为主的自然风物,包括巢湖、淝水、大蜀山、浮槎山、四顶山等自然山川风貌;“古迹文化”主要以历史遗存和文化街区等场景为线,主要指在文人雅士游览与题咏活动中提到的建筑、景点等场所标识,包括逍遥津、包公祠、赤阑桥、明教寺、吴王庙等历史宗教文化场所。“文人行迹”主要以古代文人在合肥行迹与题咏中的情感为线,与特定人物、事件及特别重要的历史时期相关联,以名人事迹、历史事件、诗词歌赋等人文活动为主。
诗路文化作为一个建构、开放、流动的记忆场所,涵盖了真实的自然地理与表征的文本空间之间的转化关系,它不仅可以唤醒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关键“记忆点”,而且可以探索人与城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与文化意味。诗路文化带建设要在整体规划和布局中把握诗路沿线城市的文旅融合建设内涵,善于营造山水诗路与时代文化共融共生的情感脉络,让更多百姓在城市历史文化沃土中寻找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一步一景一故事”的诗意之旅中感受穿越千年的“中国式浪漫”。这需要我们拓展更大的全局思维、更新的互动视角,探寻城市文脉的纵深与外延,寻觅诗路景观的前世与今生,将城市诗文地理版图有效融入文旅产业链。诗路文创IP的场景化应用、数字化开发与产品化推广,不仅可以盘活诗路文学资源的点与面,而且可以深入探索传统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打造独具特色的诗路文化旅游带与旅游产业。
合肥诗路文旅资源开发现状及其问题
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的“诗路”,不仅是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之路,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资源之路。历史上,文人墨客的行迹与诗文,不仅大幅开拓了文学与地理的互文空间,而且丰富了地域环境和空间意识的历史记忆。目前,以“巢湖—淝水”为依托的山水、古迹、行迹风景道,囊括了合肥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景空间和景观元素,但尚未形成记录和存储水系、山脉和古迹等诗路记忆的成熟旅游路线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
整体上看,“合肥诗路”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巢湖—淝水”山水空间与溶洞、奇花、古寺、名亭、异树景点共同构成的景观记忆链条。其中,淝水东入巢湖,串联起湖中姥山、孤山、鞋山和湖岸的四顶山、紫蓬山、银屏山等;又经由南向东的城内支流连缀起筝笛浦、藏舟浦、逍遥津、飞骑桥、九狮桥以及城西的大蜀山等诗路景观。其中,包公文化与三国文化景观建设已初显成效,包公祠、逍遥津等系列文化古迹的修复与保护性开发稳步推进,新建成“包公故事蜡像馆”“包公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举办包公文化旅游节、包公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包公折子戏演出和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沉浸交互式展,动画片《包公的故事》获评广电总局2023年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此外,“白石知音”特色景点为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了姜夔的诗词《暗香》《疏影》《送范讷往合肥》,庐剧《赤阑桥遗梦》也是景观文化与历史故事结合的成功案例。近年来,合肥市深入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立足城市文化空间“大博物馆+”模式,打造了合肥城市记忆馆,盘活了文艺、非遗资源,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各县区则以打造全域旅游促进了乡村振兴新样板为指引,积极利用“旅游+”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将特色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等精品旅游,文旅产品供给力和文旅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诗路文化”从文学样态向文旅样态的转化,诗路文学线索的探索与诗路文旅资源的再造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诗路文化不仅需要激活沉睡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忆,而且需要凭借数字时代的具身性传播、体验式消费推动地域文旅空间地再生产实践,实现自然、遗存、情感多重空间的资源重塑。在这一过程中,景点联动、多元体验、全渠道营销成为制约合肥诗路文旅资源深度开发的主要问题。
景点景区联动不足
文旅项目之间信息共享机制未建立,诗路旅游资源开发主要表现为单个、单线景观或相近片区的零散开发,缺少对诗路文化整体线索的布局构建。由于各景区建设时间跨度较大且分属不同机构管理,导致诗路沿线旅游业态创新融合不够、景区景点缺乏互动。景区景点多为自然观光类,缺乏差异化,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制约了游客的造访。例如,环巢湖山水景观旅游路线的开发多以温泉建设、红色文化为主,景区和风景线建设缺少文化主题串联,没有形成以诗路文化为主题的旅游IP,也未设立旅游专线、景点优惠套票或文旅一卡通。
旅游体验较为单一
旅游业态不够丰富,文旅产品特色不鲜明,缺少文化感知、情感表达、新鲜体验类文旅新业态产品。大部分景点运营方式局限于“建区收票”的实地旅游经营,游客游览方式大多都为自主参观,缺少人景互动运营设计,未能满足高品质文化旅游的现实需求。例如,包公园建设依赖园林及文物留存,景点建设缺少文化深度,无法对现代游客产生吸引力与震撼力。在大数据技术、虚拟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诗路文化的旅游模式不仅可以通过VR技术再现历史景观,而且可以用虚拟技术再现诗路变迁历程。通过App、小程序将诗路景点、变迁历程、名人轶事、问答互动等串联起来,加深游客对诗路文化的感知和认识,增强游客与景点互动。
全渠道意识不强
新媒体应用能力和文旅市场细分数据掌握能力不足,本土优势资源的挖掘、溯源、活化能力不强。目前,合肥诗路旅游的主要对象以省内游客为主,旅游外向度低,长三角游客占比较少,对省外游客缺少吸引力。三国文化、包公文化相关景点营销尚未建立全渠道数字营销模式,也未能与商旅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城市历史景观文化建设不仅应主动运用短视频和直播等内容呈现方式,还需要针对游客年龄、性别、收入、空闲时间、客源地类别等因素进行分析,制订不同旅游方案与景点规划,进行差异化营销和广告投放。
合肥诗路文旅融合建设路径
诗路资源的文旅融合建设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范围涉及合肥市、芜湖市、六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和安庆市桐城市。如何在点状文旅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挖掘诗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潜在价值,这既是一项具备探索性的地域文化研究,又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人文诗路”:打造体验型城市文旅印象
“人文诗路”的构建应该将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在诗路景点配置相关文人诗词与轶事,让游客深入体验其中的文化诗意。利用现代技术复原“合肥诗路”变迁状况,深挖历史文化渊源,追溯古代在此发生的历史故事或文人轶事,加强游客对景点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了解。同时,探索交互性旅游体验,推动景区、特色街区、文化园区和城市综合体文旅公共服务的融合建设,实现诗路文化的跨界创新和线上线下消费的有机融合。例如,逍遥津公园景区可以对逍遥津之战进行改编表演,激发游客兴趣;开设诗路特展和虚拟电影展示,深度体验历史情境;策划精品专项旅游路线以供游客选择,增强游客的满意度与舒适感,推动旅游由单一的实地游览转向复合型的体验旅游。
“数字诗路”:开发景区智慧旅游功能
智慧旅游主要是基于游客的体验感和正面反馈打造的旅游模式,能为游客提供高效的交互式体验。数字展览馆通过VR全景、虚拟三维模型、光影特效,可以复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展现诗路景点与文人轶事,提供与诗路文化有关的虚拟互动、沉浸游览、场景漫游、主题游玩场景。将难以通过舞台、文字表现的诗路场景与画面呈现出来,提升体验感与参与度,推动历史文化传承绽放现代生活光彩。实施“线上庐州城”“走读老城”等商旅融合创意项目,打造“合肥城市记忆馆”城市艺文创新中心,培育“合肥诗路”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
“非遗诗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非遗诗路”建设需要依托巢湖民歌、庐剧、粉蜡笺、大邵洋蛇灯、包公故事等本地非遗资源,打造新型诗路景点表现模式。滕王阁的歌舞表演《寻梦滕王阁》、海昏侯墓的“海昏侯六艺”、秋水广场的沉浸式音乐喷泉表演等形式,为合肥非遗诗路建设提供了成熟的借鉴方案。可根据景点特色,以巢湖民歌等形式表现诗路文人轶事、历史故事,或以现代歌舞剧或传统剧种庐剧的形式表现包公故事、三国轶事。此外,非遗诗路文化真正要“走出去”,离不开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诗路景点蜡笺、赤阑桥微缩仿真模型、白石知音故事简笔画等创意产品,不仅能起到宣传合肥非遗的作用,也能带动相关经济发展。
“江淮诗路”:推进都市圈旅游带建设
合肥诗路文化不仅需要基于特定景观与场景空间勾勒城市文化特质和发展趋势,同样需要探索文化子系统的历史与更大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联系与交流形式。合肥地处安徽省的中心地带,与皖中诗路上的滁州、六安市刚好连成一条直线,又与淮河诗路的淮北、蚌埠市交界。故此,“合肥诗路”的外延可以辐射皖北与皖南之间的“江淮诗路”。例如,欧阳修曾在滁州、颍州、亳州为官,在琅琊山、丰乐亭、颍州西湖、聚星堂、浮槎泉等景点留下了不少诗文遗迹,由此可以从欧阳修诗文着手,打造“滁州—合肥—亳州—阜阳”江淮诗路旅游线。同时,“江淮诗路”可以与前文所述的“非遗诗路”“数字诗路”相结合,打造复合型现代诗路。
综上,诗路文化不仅记载着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文轨迹,更见证了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意识与地域文化观念的传承之路。当前,“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文旅融合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诗路文化建设应全面把握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需求,通过文化旅游、线上旅游、数字旅游一体化建设,挖掘具有潜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旅游风景道与城市历史景观串“珠”成“链”,拓展全域旅游体验新模式。“合肥诗路”应紧扣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建设规划理念,将诗路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深入探索“人文诗路”“数字诗路”“非遗诗路”和“江淮诗路”在赓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认同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与价值升级。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普及类)“城市记忆研究:合肥历史文化记忆场”,基金(项目)号:2020CX216。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