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赋能 学术出版焕新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53)

学术图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学术图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数字化、技术化发展趋势下,学术图书出版面临新的挑战。学术图书自身的特性,使得学术图书出版面临两个矛盾,即学术图书内容上的专业性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媒介技术发展导致的阅读形式和习惯的改变与读者系统汲取知识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出版形势下,出版业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要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以读者需求为重点,促进学术图书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在“十四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明了出版业发展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强调了出版业于此期间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并加快推动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

本文拟在当今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发展规划与学术出版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新矛盾、新态势的学习与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与阐发学术出版矛盾的特殊性,探索学术出版的高品质发展,以及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可实现性路径。

学术图书出版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以及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数字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中,出版业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出版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用户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从本质上讲就是供需不匹配。出版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新优势,立足读者内部的差异化需求,将生产方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型生产。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类型媒介技术的革新与推广,出版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而是同时关涉了各种电子媒介,对出版的认知也向着产品的知识属性与文化效力的方向进一步延伸。在大众媒体融合发展的作用与趋势下,原本相对静态的出版活动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也随之改变;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而这一改变又推动学术媒介在这一现实处境中的自身转型与发展。其中,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再转向视频阅读的趋势尤为突出,成为新常态;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从深阅读过渡到浅阅读,且对纸质媒介进行深阅读的读者相对较少,多为学术研究的从业者。

在此新态势下,学术出版作为出版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需要应对出版业所面临的一般挑战;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因学术出版自身的特殊性而带来的挑战。学术出版主要分为学术期刊与学术图书两种出版形式。在出版融合大背景下,对前者已经有很多讨论,侧重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如何结合出版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如何拓展更好的传播路径等。但是,对学术图书出版的讨论仍然较少。

传统学术图书出版是出版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中,推动学术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对学术图书出版所面对的新形势和自身特殊性的矛盾关系,也是今天需要思考与分析的重要问题。

学术图书出版面临的两个矛盾

学术图书是指内容涉及某个或多个学科、某个或多个领域,且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作品。由于学术图书的内容关乎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是对其所讨论领域问题的深入探索,因此,学术图书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稀缺性与重要性;基于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其内容具有逻辑性、系统性与专题性。在篇幅上,基于清楚地澄清、分析与阐述某一问题的需要,学术图书较之一般出版物而言篇幅更长。这些特性是学术图书学术性的体现,是学术出版的价值属性表征。学术图书出版的价值除了其内容本身,对读者而言是否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也是对学术出版物价值判定的重要因素。

学术图书内容上的专业性与读者需求间的矛盾

学术图书的读者首先是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学术图书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一点同时会影响到非研究者的读者,非研究者的读者可能会因为学术出版物的话题领域、阅读难度而不将学术图书视为其阅读的第一选择。这就导致了学术图书在读者层面上容易被局限于特定读者,而错失了潜在读者。这一情况实际上是学术图书内容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

数字化技术的推进及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术图书的推广方面打破了原本学术图书相对局限于学者内部的这一情况,使得非学术界的受众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有更多渠道与机会了解学术图书的出版信息。但是,与之相伴的是碎片化阅读与移动阅读的阅读方式逐渐普遍化,纸质阅读与深度阅读的阅读习惯受到挤压,这一情况必然对学术图书的阅读受众产生影响。对于非学术图书而言,这一影响可能是正向的,碎片化阅读与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众多阅读渠道,可以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但在阅读体验和理解程度上相对有限。学术图书往往需要对它所表述问题的学术史进行系统阐述,并对这个问题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可能情况予以讨论和分析。这就导致了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与学术图书之间不能适配,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海德格尔的巨作《存在与时间》为例,作者每节所论述的篇幅大概在四到六页,并不算长。但是,这样的作品仍难以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阅读。因为,这样的哲学作品,基于哲学论述所要求的行文上逻辑严密,加之哲学术语本身的理解难度,以及作者论述复杂课题时的艰深思路,对读者而言,要把握作者的文章理路及前后文的内在联系是具有挑战性的。

在史学研究中,情况也颇为类似。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祖武先生的《清代学术源流》为例,作者将清代的学术演进分为清初学术、乾嘉学派、晚清学术三个阶段,援引大量一手文献,对清代学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整体式论述和研究。一方面,这个话题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并不熟悉,存有阅读上的门槛;另一方面,大量史料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一种阅读上的挑战。但是,上述所论并不意味着作者需削足适履般为适应一般读者的阅读能力而对自己的论述进行简单化处理,仍要保证行文论理遵循其学科内部规范性、严谨性的要求。

阅读形式改变与系统汲取知识间的矛盾

这种用长篇幅对某一个特定论点进行论证的专著,与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矛盾。学术著作的论述方式本身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之前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求读者能够以专门的时间投入阅读,从而把握学术观点和论证理路。如果将碎片化阅读作为主要的阅读形式,那么学术类图书面对的困境不仅仅是因阅读方式变革而带来的在推广层面吸引潜在读者的挑战,还关涉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和学术图书论证理路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问题似乎不能仅仅依赖现代科学技术而简单解决,反而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与学术图书的内部规范之间呈现一种矛盾。在阅读方式与习惯改变的大背景下,如果学术图书本身的性质使得学术图书不能适配所流行的阅读形式,那么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图书作品在自己的阅读需求中所占据的分量会更小,读者便更趋于不选择此类著作。因此,受技术变革的影响,读者对于学术图书的阅读需求反而存在着减小的可能性。由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媒介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学术出版会以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而繁荣这一结论,而要具体分析学术出版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和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立足学术出版自身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能进路。

学术图书出版的新发展路径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旨点

在上述所分析的两个矛盾中,读者需求作为一个核心要素构成了上述阐论的中心。在日新月异变革的社会中,读者本身也存在提升自己能力与素质的需求。

读者的需求与学术出版之间存在着张力,因为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广泛的一般读者与学术出版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加大,即使读者因为多种渠道了解并接触了某一学术出版物,但其需求并未很好地与之相适配。有能力解决这一情况的是出版中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即学术出版中的编辑。编辑的能动性,首先在于编辑作为编辑加工环节中的主体,可以对稿件加工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回应与判断,使得书稿内容可以获得质量上的保障与提升。其次在于编辑的职能并不局限于对稿件的编辑处理环节,而是可以同时与作者和读者有联系。一方面,编辑需要对作者的文意进行理解与把握,并在稿件的编辑处理中使之更好地传递给潜在的读者;另一方面,编辑也可以将市场中存在或潜在的读者需求反馈给作者,使作者的观点可以对之有所回应。在这个意义上,编辑在学术出版与读者需求之间起到了枢纽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三元结构。正是基于编辑这种上通下达的特殊作用,使得学术出版与读者需求这一矛盾有解决的可能性。

以技术为手段,高效发挥编辑能动性

就目前情势而言,传统学术出版无法被数字出版完全替代,而数字出版是必然趋势。数字媒体技术是可以在未来帮助编辑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的强有力手段。

例如,在学术图书从出版到营销的全流程中,数字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可以给编辑提供准确、客观、有效的市场分析。在对学术图书进行推广之前,学术图书编辑应设身处地站在不同读者群的立场,考虑学术图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未来知识服务平台的广泛建立,将给作者、编辑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性服务,共同打造精品出版物。在推广环节,编辑可区分同一主题但不同层次的相关作品,构成一个图书的相关网络,对有不同类型需求的读者予以不同类型学术图书的推介,并结合时代话题与社会热点,覆盖不同的读者群。在推广发行之后,编辑亦可依据媒介渠道所提供的读者反馈,有针对性地提供后续服务。

提升内容价值,完善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发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势必要与传统出版结合,并且传统出版要以扎实、高质量的内容为数字出版注入灵魂,特别是学术图书出版。目前,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内容优势还未成为数字出版最有优势的要素。传统学术出版的内容价值成为二者能否实现高品质融合的基础性环节。因此,传统学术出版仍需深耕并不断发掘优秀内容和作者,尤其要立足本土原创的高质量学术著述,不断提升出版物的内容价值,为未来数字出版的学术性打好基础,进而不断推动传统学术出版的繁荣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学术图书出版而言,学术图书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文化事业的载体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在文化价值上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应当结合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同时要应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编辑要针对学术图书自身的特殊情况与矛盾,立足读者需求主动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业,对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向学术图书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上不断迈进,将特定专业、受众少的学术内容与大众精神文明需求建立联系,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标签:  学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