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振兴 “尝新”乡村露营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54)

乡村露营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将乡村的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产。然而,乡村露营地的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待提升、环境保护力度不足,还有文化保护传承、市场宣传、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等方面的挑战。现综合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露营地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途径,提出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综合性发展的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发展新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发展旅游成为关键突破口。而“乡村露营”立足“乡村”场域,将乡村“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变为“资产”,打造新消费场景,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全新模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再到如今的乡村露营活动,旅游者对亲近自然山水、回归原乡与传统的消费欲望从未减弱。伴随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一同出现的,是消费需求的全新转变,体验经济下,旅游者开始重视民宿和露营地旅游体验。相较传统的休闲旅游和度假活动,露营旅游远离喧嚣城市、亲近原始自然,不仅可以体验独特生态野趣,还能品味自然夜晚风光。在此背景下,有关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为露营地的发展规划与探索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县,并提出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为探索发展乡村露营新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主要由国内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大部分学者关注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内涵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姜长云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陈龙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路径可以概括为一推二改三振”;王留鑫等人从城乡融合的视角认为“实现乡村振兴要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提高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综上所述,学者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中,涉及领域广泛,从理论到实践,从产业发展到社会治理,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探索了多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露营旅游相关研究

露营旅游这一概念第一次进入国内是在1997年,《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中,吴承照表示“专业化户外休憩基地(露营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建设成为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国内有关露营旅游的研究文献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多以露营地、露营管理等露营旅游的客体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露营旅游发展中露营地的开发建设、选址规划、经营模式和营销管理等内容,探索如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多样化的游客偏好。其中,关于露营的定义虽然存在争议,但普遍强调了三个关键点,即可移动性、户外环境和休闲性质。在国内,露营被普遍认为是户外休闲的重要形式,被定义为“暂时离开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利用帐篷、睡袋、汽车旅馆或小木屋等设施在郊外过夜,享受自然的美景和野趣,并参与其他健康、休闲和娱乐项目的一种旅游休闲活动”。而乡村营地通常设立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环境清新、空气洁净,为露营者提供了享受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的理想场所。

乡村振兴与乡村露营经济发展的关系

露营地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旅游形态,在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上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缺乏科学指导。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乡村露营地的发展路径,有利于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露营地旅游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乡村振兴规划抓住“露营+乡村”发展新机遇,将“露营经济”纳入乡村文旅产业,解锁“露营+休闲”“露营+娱乐”“露营+餐饮”“露营+旅拍”等新模式,让乡村文旅焕发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露营经济发展,全面促进产业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改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和特色资源挖掘、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以及人才培训和引进等措施,全面促进了乡村露营地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农民和地方社区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并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乡村露营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乡村露营经济的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包括解决土地闲置问题、优化产业结果、促进生态改善等。

首先,发展乡村露营经济有利于调动乡村闲置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大多出现人口外流、土地闲置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导致生态退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露营地+”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该模式通常包括将闲置的农田、荒地或森林地带转变为露营地,这些露营地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和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创造就业机会,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外,露营地还可以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的窗口,如农业活动、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等,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

其次,发展乡村露营经济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这种模式通过促进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不仅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还增强了乡村的综合竞争力。乡村露营地的建设和运营直接促进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并衍生一系列相关服务和产业,如餐饮服务、娱乐活动、导游服务、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依赖传统的农业逐渐转向发展多元化的服务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能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最后,发展乡村露营经济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露营地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生态旅游的推广、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乡村振兴下乡村露营发展模式

乡村露营发展模式

1.“露营+研学”模式

“露营+研学”模式作为新兴的教育和旅游结合形式,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刘悦指出,露营地不仅有传统课堂不能提供的实践体验,还包括环境教育、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学习等方面。通过在露营地的亲身实践,青少年能够直观地接触和了解自然环境,学习如何保护生态,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2.“露营+音乐”模式

“露营+音乐”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是一种创新发展方式,在这种模式下,露营地不仅是大自然的探索场所,也成为文化和艺术交流的平台。此外,这种模式还可以激发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文化的价值,也能增进游客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露营+音乐”这种结合旅游和文化的新方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为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3.“露营地+农户”模式

“露营地+农户”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创新举措,它通过将露营活动与农户农村生活紧密结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乡村体验,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开辟了新途径。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地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场所,也变成了一个新的旅游和文化体验中心,农户生活也成为沉浸式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

乡村露营发展存在的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多数乡村露营地是由乡村居民自建房改造的,规模小、基础设施简陋,娱乐和休闲设施则明显匮乏,这使得露营体验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游客的长时间停留和重复消费。

现代化服务落后。许多露营地在独立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功能、售后服务以及丰富游玩内容等方面仍需大幅改进。这不仅影响了游客在预订、购买和售后过程中的体验,也限制了露营地的宣传推广和市场拓展能力。

环境保护挑战。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乡村露营地面临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挑战。

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传承的关系。过度的商业化可能导致乡村文化特色的丧失。

市场和宣传不足。在国内外市场上提高乡村露营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是一个挑战。

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乡村露营地的政策,导致其发展有待明确,而部分自发成立的露营地协会和类似组织的作用也受到限制。

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乡村露营地需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包括生态保护、社区参与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等。

乡村振兴下乡村露营发展途径

面对乡村振兴下乡村露营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宏观、微观综合施策,包括从政策指导到提升基础设施、从资金投入到改进服务质量、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到社区参与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努力。

宏观途径

政策制订与规划。制订具体、实施性强的乡村露营地发展政策,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的重视和支持。基层政府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确保乡村旅游发展与当地环境、文化的协调一致。设立以乡村露营发展为核心的项目计划,制订并完善支持乡村露营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资金投入与激励机制。通过政府和私人投资的结合,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刺激乡村露营地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设立专项基金或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露营地建设。同时,基层政府应积极创建示范性露营地,进一步打造“乡村+露营地”品牌。通过示范效应,推动更多区域效仿和参与,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生态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的旅游模式。保护和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和体验。推广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乡村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培育乡村旅游人才。加强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服务和管理能力。培育乡村旅游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为此,需要系统地加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以提升他们在服务、管理、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能力。

微观途径

一是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创新建设主题鲜明的乡村露营地、打造特色研学旅游课程等措施在,立足当地的乡土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发具有当地环境背景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二是质量控制与服务提升。包括严格控制服务质量,确保游客体验一致性和安全性;提供专业化的客户服务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和技能。从根本上加强服务质量的管理,确保游客在各个乡村露营地都能获得高标准、一致性强的服务体验。

三是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是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露营地的经营和管理,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还能确保他们直接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这种参与可以多种形式,包括当地居民在露营地提供服务、参与活动策划,或者在旅游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支持和培育当地居民开展与旅游相关的业务,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直销等。

四是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需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并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使之生动化。这种故事可以基于当地的历史传说、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或是社区的日常生活,不仅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还使乡村露营地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和吸引人。同时,利用数字营销工具,如社交媒体、在线广告、旅游博客和视频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露营地的在线曝光率和吸引力。

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背景下,各部门立足当地环境与资源现状,整合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促进乡村整体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露营应运而生。尽管乡村露营地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基础设施的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环境保护的挑战、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市场和宣传的不足、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不足,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宏观、微观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制订优化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培育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开发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加强社区的参与和利益共享,以及建设品牌和营销策略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乡村露营地的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