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自然景观与文化韵味的和谐交响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02)

现通过探究自然观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文旅环境中的表现运用,结合纳西族民族文化特色,以便今后能传承此地优秀的文旅文化、居住文化,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好地发扬创新,促进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延续当地的民族文化命脉。

自然观在玉龙纳西族民居中的空间体现

在本文展开叙述前,需要先对自然观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自然观像人生观、世界观一样,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点与看法,随着自然界的不断更替发展,自然观也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本文所介绍的云南纳西族,从满足最基本温饱需求的狩猎饮水,到纳西族人民开发自然空间为自己建立家园,从一开始的地下穴居,到地面上的木骨泥墙房屋,再到现在的木构井干式、穿斗式房屋,都是纳西族人民通过智慧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他们对此心存感激。纳西族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画成壁画,在一代又一代族人的更替和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态智慧与灿烂的纳西东巴文化。

外部空间

纳西族民居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结构丰富,根据不同的构架形式以及功能分区,建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平房、明楼、雨步厦、蛮楼等,而纳西族民居的布局形式又可以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纳西族民居的外部空间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穿斗式的建筑形态,又带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出檐悬挑深邃,外墙够不到顶,整个墙体自上而下微微弯曲,建筑外部形态飘逸,粗犷自然。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边缘衔接地带,玉龙雪山贯穿境内,特殊的高原地貌直接影响了县境内民居的布局形式。县境内的纳西族民居因地制宜,依山而建,随河而曲,建筑群的布局虽杂乱却和谐,严密而通透。丰富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当地民居非同寻常的自然特色,纳西族民居建筑大多以木构架支撑,混以木石砖等材料,既做到了冬暖夏凉,又起到防风遮阳的效果。

所谓“三坊一照壁”,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中常见的民居建筑为例,一般为二层木构穿斗式楼房,一户纳西族人家常常由三个二层三间式木构楼房环抱一照壁围合而成,由此构成纳西族民居中最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布局,中置正房,面壁朝南,两侧是东西厢房,整个院落中间是一处较大的天井,这种院落布局形式既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也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良好融合。

三坊一照壁格局中的正房坐北朝南,楼层高耸,位置居中,供家中最尊贵的老人居住,环境相对来说最为优越,光照较好,出入方便;晚辈们则住在东西两侧的厢房中,厢房的高度逊于正房,厢房正门的两边作为饲养牲畜的畜厩,三间房屋很好地协调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牲畜之间的关系。

天井是三坊一照壁格局中与自然环境接触最多的部分,作为独立的院子,其功能较为丰富,可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或种有观赏装饰用的花木,还可以作为族人生产加工各种作物的场地,天井在纳西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精神上也是对纳西族自然观的继承与发扬。

内部空间

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样值得考究,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纳西族民居的内部空间布局也与汉族民居相似,每幢建筑大致分为三间,中间为明间,两侧间为次间,整个房屋内部空间规整严谨,很有中原民居建筑的特色。同时,纳西族人赋予了民居建筑独特的民族特色,将纳西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融入室内,室内空间不仅通风、光照条件良好,也为绿植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条件,做到了人与植物共生,互相补偿。

在楼层内部空间的划分上,二层多为功能性空间,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整个纳西族民居的综合性空间,房间的首层供人居住,三间独立房屋的布局保证了良好的私密性,可以让家庭中的每个人保有隐私。

在纳西族民居的构架上,纳西族人民就地取材,用周围自然环境中采集来的木材、竹材搭建房屋,这样既可以确保建材的不断供应,也便于房屋的修缮搬迁。此外,木构抬梁穿斗式房屋稳定性好,抗震能力强,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这样的高原地貌环境中,往往会有来自自然界的种种挑战,纳西族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克服困难,运用自然事物解决各种自然问题。基于崎岖的山地地形,纳西族人民依山而居,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居建筑拔地而起,放眼望去,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纳西族人民对于自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建造的一居一室诠释了什么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用自然。

细节装饰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云南省,在历史变迁中受到诸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如藏族、白族、汉族等,但不变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尊重。因此,纳西族民居中的很多细节不仅极具艺术审美,而且环境友好,满足了功能性需求。

例如,纳西族民居的大门有着等级和地位上的区别,大致可分为宅门与内门,宅门便是进出宅院的大门,常用木材打造,东西朝向,取“紫气东来”之意,作为分割家庭与外界的媒介,木制的宅门精致而不失生机,既区分了内外,仿佛又统一了人与自然。内门更为精致典雅,门上雕刻花鸟人物或醒世治家的格言,展现了中国古建筑小木作的严谨华丽。同时,雕刻的镂空又增加了室内的采光,将自然界的新鲜空气与阳光一并撒入户中。

窗户作为中国古建筑中小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设计师们重点研究的对象,纳西族人民自然也是如此。纳西族民居的窗户兼顾实用与装饰功能,木制的窗户上雕刻着繁复的祥瑞花纹,中空通透,窗户的内侧用玻璃隔开,形成封闭但不闭塞的格局,巧妙地将通透的风和空气引入室内。

玉龙县自然旅游区现状及展望

综述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脉,衔接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具有峡谷与高原的双重地形特征,地形奇特,是云南省丽江市辖县,紧邻闻名中外的丽江古城,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人口大部分为纳西族。该地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县名出自该地久负盛名的玉龙雪山,它不仅是纳西族人民眼中的“神山”,也是国内外众多旅游爱好者争相打卡的著名旅游景点。除了玉龙雪山,还有虎跳峡、拉市海等自然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与旅游资源给予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使其成为集自然旅游、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著名旅游城市,下面笔者将从民居建筑群方面分析该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人地关系是否和谐一直以来都是评价一个地区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传统的村落民居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下也发生了变化,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受到影响,不再像曾经一样单纯的靠山吃山,自给自足。如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经济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旅游业,怎样在不破坏环境、保持生态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游客,是当地面临的主要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人地关系,当地的民居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因素。

以下通过当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方面的自然条件分析该地文旅的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自然资源丰富,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处,在世界上享誉盛名的玉龙雪山矗立在北纬27°的县境内,玉龙雪山在纳西语中被称作“天山”,整个雪山群犹如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如今,玉龙雪山再次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纳西族人民创造财富。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众多风景名胜与当地独有的动植物,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蓬勃的发展前景。如今,互联网与自媒体的成熟使玉龙风光被不断宣传推广,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至此,一睹玉龙雪山的巍峨,感受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淳朴民风。

2.气候水文条件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处于温凉更迭交替中,气候宜人,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宜人的气候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龙县地处金沙江与澜沧江水系交汇处,水能资源丰富,水库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较大。

市场定位与旅游功能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景区大部分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让游客在赏景的同时,可以居住在具有纳西族特色的民宿中,采用文化旅游的方式让游客能在民宿中体会自然,在自然中感受文化。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其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入选的中国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其景色以秀美奇险而驰名,不仅入选了国家森林公园,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区,以雪山元素为主题的各式旅游周边业务层出不穷,其中,雪山民居成了游客能最为直观感受玉龙当地自然文化的渠道。

玉龙雪山脚下的旅游民宿大部分都是纳西族民居风格,在旅游民居上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丽江一众的雪山民宿,功能齐全,服务高质。例如,雪山浴池民宿可以让游客躺在浴池中欣赏清晨的雪山美景,观赏深夜的雪山星空,房内天花板上的三角形雪山造型与远处的玉龙雪山交相辉映,这种融合让游客很难感受到室内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此种雪山民居的设计颇有一番心思。

单独的二层民居建筑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旅游建筑群,建筑群中也有许多功能性设计,建筑与建筑之间设有人工湖、汀步等景观设施,游客不仅可以在茶余饭后到院落中散步交谈,还可以到民宿体验馆体验各种纳西族特色的手工艺制作与民俗活动,整片旅游建筑群集住宿、购物、民俗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共同构成玉龙雪山景区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发展前景展望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内旅游业成了该县如今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分不开,同时离不开该地纳西族文化与人民的不断与时俱进。2021年,玉龙雪山景区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在国家政策的响应与支持下,玉龙县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随着时代与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旅游业应紧跟其发展的脚步,更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将纳西族自然文化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当今,中国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从建筑设计与环境行业来看,环保、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发展的主题。所以笔者认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之后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为发展的最重要基点,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更新技术,用互联网带动旅游业发展,用新兴的零售方式推销景点,民居建筑也应该完善设计,注重功能与环保,为可持续发展做足准备。

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事业,在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空闲时间走出家门,体验各地的美景与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出行的质量,小到吃住,大到身心体验,不断地提高文旅环境的质量是我国文旅事业发展的重点。另外,更多的客流量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民族认同感与优秀民族文化,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守护一方净土、守护文化是我国文旅业发展的另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与自然,合则两利,斗则人败”。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自然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文旅的发展首要应尊重自然,把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的发展史也是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史,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环境是未来中国文旅行业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各民族团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让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可以守护好玉龙雪山,守护好源远流长的东巴文化,守护心中的自然。

文旅环境的不足与反思

文旅环境及民居过于商业化,缺乏特色

现今,玉龙雪山景区作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过分的商业化、单一化成为此类景区最大的问题,虽然各景区主打的风景文化卖点不同,但是由于资本的注入与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旅游区的形式项目单一,大都有着类似的旅游模式。

自然观作为一种在每个民族与地区都不尽相同的哲学观点,所表现出的形式也应该是不同的,但随着民族旅游的过度商品化、庸俗化,这种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在单一旅游模式的运作下越来越小,让游客感到审美疲劳、体验疲劳,无论到什么地方,不同的风景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这种商业化的民族旅游模式所催生的旅游景区缺乏自身的发展独特性。

千村一面,难守独特地方性

近年来,中国民族文旅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乘着这趟快车不仅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加剧了地方特色与真实性的快速流失。在带来良好收益的同时,部分民族传统符号逐渐消失,族人心中的自然观念也随着物质的丰盈而显得落寂,当然,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裕,民族意识与保护意识也会更加牢固地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必然趋势。纳西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历史悠久,拥有璀璨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文化基础与影响力的民族,历年来都不乏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研究,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也是如此。由于纳西民族处在沟壑纵横的高原环境中,因此纳西族的独特环境文化与民居也受此影响,分外瑰丽,绵延至今,为中华灿烂民族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签:  纳西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