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东野圭吾的系列小说,翻书之时突然想到“不知我国的推理类小说在外国是否有读者,还是说根本没有输出”,再看看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的图书畅销榜,《百年孤独》《史蒂夫·乔布斯传》《世界是平的》《杰克·韦尔奇自传》《窗边的小豆豆》《寂寞星球》等,从历史到人物,从经济到旅游,各类引进版图书经常占据畅销榜、推荐榜等榜单前列。由此,我不禁想了解一下中国图书的输出情况,同时引发了对我国图书“走出去”的一点探究念头。
我国图书“走出去”的现状
中国图书走出国门已有较长的历史,英国于1905年翻译出版了《论语》和《孙子兵法》,之后则有《西游记》《红楼梦》等。而中国出版业真正在国际市场活跃则是在最近这十几年。不仅“走出去”的范围由图书扩展到了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而且输出的品种“历史读物不再一枝独秀”。输出类别既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好书等获奖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人生》《三体》《蚂蚁的森林》等,也有文化类、学术类、科技类、少儿类等优秀图书,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溯源中华文明》《满世界寻找敦煌》《巨龙飞腾:高铁改变中国》《善数者成:大数据改变中国》《诗书里的成长》《珊瑚在歌唱》等,还有部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反映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兼具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作品,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激荡30年》《大江大河》《古船》等。形式方面也由单一的图书出口拓宽至版权输出、合作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以及建立海外研发、生产、销售渠道,在海外收购、投资设立出版公司、书店、印刷厂等。
据国家版权局《2010年全国版权统计》,2010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较2009年增长35.3%。其中,图书3880种、录音制品36种、录像制品8种、电子出版物187种、电视节目1561种、其他19种。图书版权输出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343种、新加坡260种、美国244种、日本207种、英国176种、法国120种、德国89种、加拿大31种、俄罗斯11种。
2021年,全国共输出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2770项,其中图书11795项、音像制品261项、电子出版物714项。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为:俄罗斯1000项,美国849项,中国台湾784项,新加坡549项,中国香港539项,韩国458项,英国417项,德国403项,日本366项,加拿大228项,法国165项,中国澳门58项,其他地区5979项。
“走出去”与“引进版”图书比较
比较“走出去”与“引进版”图书,从中借鉴“引进版”图书的出版经验。
“引进版”图书的出版发行速度快、数量大
引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各大出版社每年摩拳擦掌出击的一场“大战”。例如,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代表作和晚年新作,现在都有了中译本。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摘得2021年诺奖桂冠不到一年时间,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拔得头筹,出版了古尔纳作品第一辑5部代表作——《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甚至部分畅销书可以做到中译本与原书同时上市。在当当网以“乔布斯”为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图书数量为139本,以其名字为题、人生工作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图书有30多种,只中信出版社一家就出版了七八种,而且时间在半年左右。而“走出去”的图书出版发行相对较慢。因为中国缺少外国人熟知的出版奖项,在我国国内获得大奖、畅销的图书还需要外国出版代理进行一定时间的市场调查,然后找到合适的出版社进行出版发行,其中又要经历漫长的翻译时间、编辑时间、宣传时间等。一部中文图书在外国的出版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好几年。
“引进版”图书质量参差不齐、重复率高
一是质量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分为政治导向问题和翻译质量问题。政治立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文字表达风格不同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引进版”图书存在政治导向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有误,地图标示有误,宣传不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翻译质量问题则包括错译、漏译、翻译不到位等等,翻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图书质量的好坏。
二是“引进版”图书重复率高。出版机构大多青睐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因为无须购买版权,且有稳定的读者群。像《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等图书都已有一二十种译本。更甚者如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中译本有25种之多,仅在2000—2005年就出现了20种,平均每年出版4种新译本。而“走出去”图书因为翻译难问题,往往较长时间才出品一部“中译外”作品,更别说多种译本了。
“引进版”图书中出现很多畅销书、超级畅销书
“引进版”图书多以文学类、经管励志类、少儿科普类、外语学习类为主,如文学经典类图书《瓦尔登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管励志类图书《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少儿科普类图书《安徒生童话》《丁丁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哈利·波特》系列等;外语学习类图书“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系列”等。近年来,在各年文学类畅销书TOP500中,引进版图书的比重在30%以上,2009年有166种引进版图书,占比达32.2%。在心理自助类各年的畅销书TOP500中,引进版的比重也在30%左右,有157种引进版图书入榜。
我国图书“走出去”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我国出版物版权贸易已实现顺差,但图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是面临不少问题。
翻译力量不足,翻译质量不高
我国现有翻译人员数量少,高水平译者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大部分译者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引进版”图书的翻译中。相对来说,从译者把握出版国政治环境、语言风格来看,“外译中”比“中译外”容易,因为将外语翻译为中文,只要符合中国出版的要求,以译者擅长的母语表达更加流畅,成书时间也较快。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谈道,目前书局“走出去”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高质量译者极难寻找。“这是最大的技术问题,”顾青说,“我们的图书在进行中译英时,哪怕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顶尖的教授,做出的翻译也可能是中国味十足的,外国人看不懂。而如果起用外国人进行母语翻译,他又可能对图书内容的专业性把握不够。”这造成无法解决跨语境阅读习惯存在的差异。
那么,培养会中文、懂翻译的外籍译者则是当务之急。途径有二,一是在来华留学的外籍人士中培养对翻译感兴趣者;二是在外国加大对中文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外国人主动学习中文,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师,这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先学会外语,读懂著作,读懂作者,懂得翻译技能,才能逐步开始翻译工作。只有通过时间沉淀、实践检验的译者,才能成就更加符合原著、更加贴近引进国读者的作品。
版权代理发展缓慢,未发挥应有作用
版权代理业作为出版业发展和版权输出的重要环节,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而在我国则起步较晚,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出版过程中的作用也相对较小,故而发展缓慢。在我国,版权代理机构主要由国有版权代理机构、民营版权代理公司和外资版权代理机构等组成。业务多集中在图书版权中介和作家作品代理上。我国版权机构存在数量少、规模小、人才缺,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我国图书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出版代理、确权登记、诉讼维权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解决此问题要从制度建立、行业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发力。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版权代理制度。政府应该制订与版权代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财政优惠政策,扶持版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版权代理人行业协会。行业组织有助于规范行业行为,从行业层面保护作品版权,协调行业内外关系,促进版权代理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大力培养版权代理人才。从加强相关政策制订、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版权学科、建立版权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版权代理人才顶层设计,从加强高校教育培养、在职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版权代理人才培养。
缺少出版国际化交流人才
外文出版社社长呼宝民说道:“这需要既懂外语翻译,还要懂出版、版权;既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还要具有国际思维,熟悉外国的语言习惯。”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使得很多出版物难以“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的人不了解出版物的内容,无法向外国经销商、代理商传达出版物的特色和价值,即使暂时谈定出版发行,也没有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宣传传播出版物。造成两种现象:一是外国读者由于误解,对中国一些事物、现象不能正确理解;二是国内的出版人士对外国读者的一些需求没有良好消化。
解决此问题需要从高校专业的设置做起。建议现有出版专业培养一批具有翻译资质、懂版权、懂市场的综合人士,可与各出版社结成定点单位,课程设置可融入出版社实际“走出去”工作。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可加大“走出去”人员培训力度,设置专门国际机构,多参与国内国际书展,有能力的还可聘请外籍专业人士。
促进图书“走出去”的途径
关注国家促进出版物“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2011年11月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张福海司长在江西出版集团做了一场题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现状及未来走势”的讲座。其中,张司长介绍了很多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支持促进出版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管理办法》《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积极参与各种图书“走出去”工程
一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这是一项旨在提升中国图书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工程。2006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推进计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小组推荐图书参加国际书展,组织成员单位出访,考察国外类似计划的实施情况,向国外出版机构宣传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每年出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主要采取资助翻译费的方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目标是让外国读者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阅读中国图书,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是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该工程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工程。新闻出版总署从2010年开始实施该工程,以构建中国出版物国际立体营销网络,推动更多的优秀中文版和外文版出版物走向世界。这项工程包括“国际主流营销渠道合作计划”“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和“跨国网络书店培育计划”三个子项目。
三是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这是为鼓励和支持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出版,有效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项重点骨干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致力于通过学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向国际市场全面、深入、准确地介绍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该工程自启动以来,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收到161家出版社的555个项目申请,获得全国各地出版机构的强烈响应。
四是丝路书香工程。2014年,丝路书香工程获批立项,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据统计,丝路书香工程自2014年立项以来,已资助了2900余个翻译出版项目,受资助项目共涉及对象国使用的55个语种,版权输出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路书香工程成为中国出版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助推力量,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
参加国际书展,邀请国外书商、出版社参加国内书展,加强交流沟通
观察国际出版行业的最新动向、趋势,了解全球读者的最新阅读方向、方式。可以不定期组织双方开展互访调研活动,有条件的出版社还可选派相关人员在国外书商、出版社学习实践,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国外图书的出版发行。例如,江西出版集团举办了澳大利亚“赣版图书展销会”、美国洛杉矶“江西出版文化周”等,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打造、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版《中国文化ABC》是2007年江西出版集团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江西出版文化周”出版合作项目之一,由国内著名学者按照南加州大学中文学习的需要撰写中文,由美方了解中国文化的教授用全美式英语翻译,再由美国教育家审定。除实物输出到美国外,该书版权已输出韩国和日本,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列入赠送各国大使馆采购书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图书“走出去”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我们出版人要不断探索图书“走出去”的路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中国出版事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