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非遗秀:观与省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7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遗在文旅演艺节目中的表达成为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著名的文旅演艺节目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功将广西壮族的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表演艺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现旨在探讨《印象·刘三姐》中非遗元素的表达方式及其在现代文旅演艺中的创新性转化。首先,概述了非遗在文旅演艺节目中的重要性和《印象·刘三姐》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分析《印象·刘三姐》中的非遗元素,包括音乐、舞蹈、服饰、民俗等,探讨了这些元素如何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创新和艺术再现。再次,反思了《印象·刘三姐》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对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印象·刘三姐》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非遗的机会,也为其他文旅演艺节目提供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然而,如何在保持非遗真实性的同时,实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非遗在文旅演艺节目中表达的策略建议,以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之中,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独树一帜的标识,承载着民族的悠悠历史记忆与深厚文化基因。随着文化旅游的蓬勃兴起,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文旅演艺节目作为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为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构筑了新的平台,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文旅演艺节目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凭借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该节目以广西壮族非遗为核心,运用现代演艺手法,将传统的山歌、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交融。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表明,中国已然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文化强国这一重要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选择与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作为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智慧结晶,中国旅游演艺事业持续发展创新。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132.88亿元,比上年增加44.62亿元,逐渐在文旅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当代中国美学把研究对象从“美的本质”转向“审美活动”,研究重点从“美”转为“审美”(刘翼飞,2023)。我国旅游演艺文化兴起较早且具有多元化等特点,山水实景演出、室内剧场演绎、乡村演艺秀等形式作为演艺文化的重要载体,催生了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武汉的《夜上黄鹤楼》等经典佳作。2019年,国内旅游演艺节目已高达300余部,观众、票房更呈上升趋势,分别可达9583.2万人次和68亿元,较好诠释了旅游演艺节目的文化、经济效益。历经20年的发展,《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产品已相对成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印象·刘三姐》开创性地将实景与演艺相结合,成为打造阳朔形象的一大IP,其发展经验对国内其他新兴文化体验旅游业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深思(范思晨等,2022)。然而,在非遗与现代演艺融合的进程中,也遭遇了诸多挑战和问题。怎样在维持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与艺术再现,如何在商业化运作和文化传承之间寻得平衡,对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印象·刘三姐》节目概述

《印象·刘三姐》是一部依托中国广西壮族文化打造的大型户外实景演出,自2004年首次公演,已成为中国文化旅游演艺的标志性作品。它从壮族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获取灵感,刘三姐这位在壮族文化里的传奇人物,因其出众的歌唱才华和对爱情的坚贞而闻名。节目以刘三姐的故事为脉络,运用现代演艺手法,把传统山歌、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全方位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精神风貌。演出选址为广西阳朔这一以山水美景闻名的旅游胜地,借助当地的自然景观作为舞台背景,融合灯光、音响等现代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的观演感受。观众在欣赏演出时,既能领略阳朔的自然风光,又能体悟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节目的演出阵容庞大,有当地壮族群众和专业演员,他们携手演绎了刘三姐的故事以及壮族的歌舞、婚俗、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演出中的音乐、舞蹈、服饰等元素均经过精心构思,旨在凸显壮族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在音乐方面,采用壮族传统山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形式,塑造了独特风格。山歌作为壮族文化的关键构成,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壮族人民抒发情感、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在《印象·刘三姐》里,山歌重获新生,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展现了更为绚烂的艺术成效。舞蹈也是一大亮点,壮族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明快,艺术价值颇高。《印象·刘三姐》中的舞蹈表演既展示了传统特点,又融入现代创新元素,更显生动,富有表现力。服饰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壮族传统服饰,不仅美观,还富含文化深意,通过服饰展示,让观众更直观地领略壮族文化的美学特色和内涵。

《印象·刘三姐》的艺术风格独特且极具魅力。它将刘三姐的传奇色彩与大自然的神奇相挂钩。刘三姐的神秘寄于山水之间,而大自然的神秘也赋予了故事主人公别样的魅力。

在空间及灯光布局上,大量使用高反差的灯光效果,利用夜间黑暗的背景,营造纵深布局。强光灯点亮奇伟山峰,使大自然仿佛具有了角色的动力,“活”了起来。例如,红红的火光、表演者身着的LED灯舞衣以及长长的红色横幅等元素,随着鼓声和人声的回响,排列出错落有致的布阵,展示了山河的能量。同时,作品大量启用当地居民参与演出,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则化身演员,划着自家小艇穿梭于河道间,进行自然而真实的表演,为财主与平民之争的剧情增添了浓厚的写实元素,也让刘三姐的形象在传奇色彩上更增添了一份自然。

在表现形式上,它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或讲述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大写意地将民族符号的魅力展现。例如,男女现场原声对歌、演员手动挥舞重达100多千克的沾水红绸、划竹筏、放牛、照顾鱼鹰等细节,既源于当地真实生活,又极具艺术质感。同时,从整体构图、演员走位、空间分解、色彩搭配、灯光氛围到场面安排等,都如电影镜头般专业精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不止体现在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其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节目在坚守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艺术再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新活力。此外,为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提升了阳朔乃至广西的旅游形象。

然而,《印象·刘三姐》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也面临挑战。怎样在商业化运作和文化传承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维持非遗真实性的前提下实现其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节目需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印象·刘三姐》是一部兼具艺术性、观赏性与教育性的文旅演艺节目。它不仅给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非遗的契机,也为其他文旅演艺节目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树立了成功典范。透过《印象·刘三姐》,我们目睹了传统与现代交汇、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鲜活实践,对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为了成功地进行艺术创作,应巧妙地结合具象与抽象元素,以此呈现地方的独特韵味。《印象·刘三姐》创新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理念与表现技法,使舞台设计与实际山水景观相得益彰。通过巧妙地将角色刘三姐与众人熟悉的山歌相结合,借助写意的艺术手法,集中展现了广西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漓江区域的多元文化景观。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散点透视”原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艺术家在观察和描绘世界时,逐渐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透视方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较为宏观和整体,注重展现事物的全貌和内在联系,“散点透视”应运而生。而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在公共表演区的布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公共表演区域的四周,精心布置一连串的景观站点。随着剧情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演员会根据情节的发展和节奏的变化,在各个站点之间自然而流畅地移动。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舞台上能够同时呈现多个景观,并且这些景观并列放置,相互映衬,营造一种丰富而多元的视觉效果。通过这样的艺术表达,使得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沉浸其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滋养。这种创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也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与反思

《印象·刘三姐》无疑是中国旅游实景演出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的问题。在成功经验方面,它以刘三姐的传说和广西壮族文化为核心,巧妙地通过现代演艺手法进行创新呈现,让那些逐渐被遗忘或鲜为人知的文化元素重新焕发生机,使观众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独特的场景和氛围,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同时,注重群众参与。大量启用当地居民作为演员,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更增强了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主动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的热情。通过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灯光、音响、舞台技术等相结合,呈现极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演出效果,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绽放新的光彩,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此外,《印象·刘三姐》在商业化运作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也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

然而,在审视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在表演者层面,由于演员的不固定以及缺乏系统化的表演学习,部分新演员存在动作生疏、走位失误等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降低了审美对象的吸引力和表现力。音效方面,山歌作为贯穿始终的关键元素,但其在音量的协调、与画面的同步性以及环境对回音的处理上存在不稳定的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干扰了观众的审美感知,削弱了演出的整体艺术性和感染力。此外,多民族文化理解的差异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于表演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过于浓郁,对于不熟悉相关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理解和欣赏表演的内涵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他们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这从侧面反映出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阻碍,部分创作者为追求流量,对民族文化进行了不当地简化、同质化甚至解构,使得文化特质被稀释甚至替代,传统特色民族文化传承逐渐沦为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科技在演出中的应用。科技进步固然为现代实景演出产业带来了助力,但如果不能恰当运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科技美学并不仅仅与美学概念画等号,若过度倚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可能会削弱艺术美感的丰富展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所带来的一时视觉震撼,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但也可能促使审美能力的退化,导致观众仅限于浅尝辄止地欣赏舞台画面,而非深入理解其原始的审美意蕴。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中国旅游实景演艺的可持续发展,创作者和策划者应当从《印象·刘三姐》的经验和问题中汲取教训。一方面要继续发扬成功之处,另一方面要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例如,加强演员的培训与管理,确保表演的高质量和稳定性;优化音效等技术设备,提升演出的整体效果;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增进观众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合理运用科技,注重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科技理性与审美感性的平衡,促进中国艺术的长远繁荣。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