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全面发展需要传承优良家风,这对提升青年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优良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理应学习和了解优良家风家训的内涵。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社会风气的传播。当代青年在传承优良家风的过程中面临来自网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发挥自身作用,从而使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家风家训的内涵
家风亦称门风,“指的是一个家庭在代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其核心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而家训则可以理解为家规,它是家庭对后代子孙处世立身、持家执业的一种规范或教导。家风和家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简而言之,家风以家庭为细胞基点,以家训、家规为标尺,使家庭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习惯、逻辑思维、言谈举止变得相近。家风家训对家庭各个成员的身心都有着非常全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素养等都会被打上家风的印记。但是,优良家风家训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和努力,并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践行和潜移默化,通过子子代代的继承、凝练、升华不断地传递。因此,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精神食粮,是历经时间打磨形成的戒尺,是一种敦促家庭成员精神、道德以及行为的传统风尚标的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家风家训主要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为主要内容,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实践准则。而这些优秀准则至今仍是当代青年应当学习和掌握的。同时,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具有历史局限性,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家风家训都带有不同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例如,古代强调的三纲五常、宗法制,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社会,突出强调父权、夫权、君权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至上性。这无不体现了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的历史局限性。
家风家训是时代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有权利和义务赋予家风家训新的时代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当代优良家风家训的内核。对于传统家风家训要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优良家风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家庭成员积极向善,相反,不良家风会造成家庭成员性格缺陷甚至是道德败坏。
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家训的价值意蕴
传承家族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良家风是家族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智慧。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和领悟家族文化的精髓。这不仅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还能够使家族成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和一致。此外,通过传承家族文化,青年一代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家族的价值观。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实际上也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聚合了家庭和家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观念,不同家庭和家族都有自己鲜明的家风特色,而优良的家风本质上又与传统美德殊途同归。例如,著名的包拯家训,包拯交代子孙后代:做人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正直,否则就会被家族抛弃。由此可知,古时候家风家训对后代子孙的要求是比较严苛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家训,中华传统美德才能流传至今。古时候子孙后代是家风家训的承载者,而如今青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纽带。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优良家风是横贯历史长河的一条关键主线,青年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就是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年对优良家风的传承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青年从良好的家风家训中汲取营养,优良的家风也是社会优良风尚形成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社会文明甚至是国家的稳定和谐都与家风息息相关。青年一代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在家庭中,他们通过践行家风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家庭成员树立榜样。在社会上,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传递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此外,优良家风的传承还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家风不仅局限于家庭,还与社会共通,使青年有更加广阔的传承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每一个家庭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甚至有不少家庭将青年视为家庭的中心。如果每个青年都能做到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宽容待人,这本身就是对良好家风传承的体现。进而推之,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信友善,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会更加和谐美好。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影响家庭风气,家庭风气影响社会风气,进而影响国家风气,所以,青年传承优良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和塑造个人品质,还能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工作,并付诸实践努力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的现实困境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如一张无形的大网,蔓延至社会的每个角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网络的复杂性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优良家风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是影响家风传承的重要因素。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价值观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容易使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陷入认知误区。例如,一些网红为博眼球,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传统家风中倡导的勤劳节俭、谦逊朴实背道而驰。家庭中的长辈们苦口婆心传授的诚实善良、脚踏实地的价值观,可能在青少年浏览一次不良网络视频后就被轻易颠覆。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也对家风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身份,交流变得快捷却也缺乏深度和真诚。家庭成员可能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社交的满足,而忽略了现实家庭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与家风传承。例如,一家人共处一室,却各自沉浸在手机屏幕后的虚拟社交中,温馨的家庭互动减少,长辈无法及时将家风要义传递给晚辈,家庭凝聚力被逐渐削弱。沉迷网络游戏更是许多家庭面临的严峻问题。不少青少年因过度沉溺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精神萎靡,这与家风中重视教育、积极向上的理念格格不入。他们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迷失自我,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传统家风的认同感逐渐淡薄。
在网络与家庭生活深度交融的时代,我们需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和传承优良家风,让家庭在网络浪潮中依然成为温暖港湾与精神支柱,使优良家风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家庭成员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家风的传承出现偏移
家庭结构对家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话题。当代的家庭结构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瓦解,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核心家庭为主流。在大家庭里,长辈众多,他们秉持着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言传身教,子孙们耳濡目染,能很好地将家风延续下去。但如今,核心家庭往往只有父母和子女,祖辈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一些经过岁月沉淀的优良家风,因缺少了大家庭环境下老一辈的反复强调和示范,很难完整地传递给年轻一代。同时,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在这些特殊的家庭结构里,家庭成员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适应新的家庭关系、处理情感问题等,容易无暇顾及家风的传承。而且不同家庭背景融合时,原有的家风理念或许存在差异甚至冲突,难以协调统一形成明确且连贯的家风传承脉络。另外,快节奏的生活让许多家庭的相处时间被压缩,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交流的机会,家风所蕴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无法像过去那样在日常相处中自然地传承,从而导致家风传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影响了优秀家庭文化的延续。
学校对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家训的教育不够
青年绝大部分是学生,学校是他们获取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从课程设置来看,学校的教学重心多放在传统学科知识上,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应试能力。对于家风家训这类关乎品德修养和文化传承的内容,往往只是在品德课中偶尔提及,缺乏系统、深入且专门的课程安排。学生们难以全面、细致地领悟优良家风家训的深刻内涵,以及其在塑造个人品格、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方面的重大价值。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不足。校园内各类活动丰富多彩,但聚焦优良家风家训传承的主题活动数量有限。例如,很少组织学生深入挖掘自家的家风故事,开展分享交流,或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家训融入日常行为。校园宣传橱窗、广播等媒介,也较少有针对性地传播家风家训相关内容,难以营造浓厚的传承氛围,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再者,家校合作中,学校在引导家长向孩子传递家风家训方面用力不足,未充分形成合力,致使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来自学校对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方面应有的有力推动,影响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与弘扬。
当代青年传承优良家风的实践路径
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青年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这是无可争议的。青年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必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推动。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和乐的家庭氛围,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人格尊严,不能因为年纪、家庭地位的不同而差别对待,尤其是要给予青年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积极完善青年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以伦理道德为主,如“仁爱”“诚信”“礼仪”等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而当代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青年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年只有全方面进步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全方面进步主要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同时,兴趣对于青年来说是非常好的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年的过程中要注重青年兴趣的培养,激发青年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青年学会自己思考和与人交往。这样不仅能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将青年培养为合格、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对青年传承家风家训影响最直接的场所。在学校传承优良家风,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青年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现在的家庭中心,也是未来的家长,从幼儿园到整个学业结束都处在不断道德化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学校作为青年的聚集地、人生的指明灯,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家风建设的方法和经验,形成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充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家训的育人功能,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校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之中加大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占比。例如,学校组织开设“弟子规”“三字经”等文化课程,让青年学生在接受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中华传统家风家训的魅力,激发青年对古代家风家训的兴趣,增强青年对家风家训文化的认同感。
重视和发挥社会的渲染作用
民风和家风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风是家风的放大,家风是民风的浓缩。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风貌,而民风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受政治、经济、文化的直接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深刻变革,“饭圈文化”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青年传承优良家风,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鼓励社会各主体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要注重社会舆论的疏导与宣传。一方面,要注重社会环境的营造与引导。社会环境对优良家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学校、媒体等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宣传优秀家庭的事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观。另一方面,在传承优良家风的过程中,应注重跨代传承。老一辈要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年轻一代,年轻一代则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同时,要关注家庭文化的创新发展,使优良家风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