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文化数字新传承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95)

文化遗产数字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数字化存储与记录,文化遗产经过数字化以后,其数字资源不再受到原先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主流手段,在了解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与广西壮族绣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绣球文化进行一系列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以推进广西壮族绣球文化多元化传播,赋予数字化助力广西壮族绣球文化发展更多活力。

当下,伴随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交融所引发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在新时代展现新的光彩与活力,已成为学界与业界面临的一项关键课题。推动文化遗产与新技术相融合,达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系统深入阐释。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顺应时代潮流运用新科技新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才能更好地延续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让其焕发新的活力。在对文化遗产数字化视域下广西壮族绣球文化展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广西绣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厘清广西绣球文化的发展机制,进而为文化遗产数字化这一全新视域下广西绣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参考。

文化遗产数字化视域的特征分析

起源与发展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开启时间较晚,不过发展势头强劲,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中国记忆项目于2011年3月开始构思和筹备,2012年国家图书馆将其列为重点项目,该项目借助新媒体等技术实现了丝绸、漆艺、中国年画等的留存和展示。202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遗产数字化由此踏上快速发展通道。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发展。1976年,美国国会在国会图书馆设立美国民俗生活中心,专门负责民俗资料的数字化保护工作。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项目,对其收藏的历史文件档案、影像视频、音频、图片等珍贵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引起巨大反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项目,旨在守护文献遗产、避免集体遗忘,呼吁强化对世界各地记忆机构保存的珍贵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并于2003年制定《保存数字遗产宪章》,提出“数字化”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创造、交流和共享创造更多契机。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数字化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技术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有利于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动发展,从现场参观到数字化传播,运用现阶段可实施的数字技术手段,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诠释、展示和传播提供技术保障。当今很多研究者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提出“VR虚拟现实沉浸式文化体验”“文旅融合”“文化遗产AI共创”“动漫化表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这些成果具有奠基意义,构建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现实应用研究的基本框架。

特征梳理

文化遗产数字化区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传承。其一,文化的标准化,依托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的原本风貌进行标准化储存,不会因人、物、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能够反映文化遗产的本来状态。其二,数字化存储与记录,打破文化在传播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更加快捷和广泛地传播与弘扬文化。其三,数字化的记录和存储技术,不仅对现有文物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以将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根据遗留的文字描述进行数字化再现和恢复,为文化遗产的再生和利用提供支持。

文化遗产数字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数字化存储与记录,文化遗产经过数字化后,其数字资源不再受到原先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数字资源可以借助电子介质和互联网无损耗地存储、展示,复制和传输,无论存放时间多长,其内容也不会损失,可以保证持续地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研究和利用。数字化遗产的这一特征,为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广西绣球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广西绣球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形形色色,但是在地质灾害、风雨侵蚀、时间洗礼以及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面临空前挑战。针对此现状,相关部门经过审慎思考,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试点传承工作。数字化技术能够推动广西绣球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更合理、高效地保护与传承广西绣球文化,提升广西绣球文化的再创造能力。

广西绣球,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名片之一。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壮族人民的精神符号,广西绣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壮族历史记忆的载体之一,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如今,对绣球文化的传承仅有资料记录、展览馆实物展览等,往年的绣球节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演化为“绣娘技能大赛”。现实中和网络上的展览内容已不足以满足大众对绣球文化的需求,绣球文化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广西绣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

文化遗产发扬与传承的受众多为年轻群体,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发展,为广西绣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广西绣球文化中的运用设计

1.打造超级文化IP

传统手艺传承者是民间传统文化瑰宝的接力人,民族文化遗产的忠诚卫士。在当地文化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的靖西绣球民间艺人,是广西绣球文化的传承者、产品制作的统筹者和市场营销的沟通者。

被誉为“绣球王”的朱祖线在2010年春节前夕因病去世,朱祖线的离去给绣球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去世使许多珍贵的绣球制作技艺失传,“绣球刺绣协会”也随之解散,还失去了大量客户。朱祖线在绣球文化链条中的地位独一无二,他的逝去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量。“绣球王”朱祖线,便是超级文化IP(IP,即知识产权)。当下,需要运用数字化设计,为广西绣球打造新的超级文化IP,延伸“绣球王”品牌。在没有系统的文化IP前,手艺传承人便承担这一角色。建立IP有利于将民间非遗文化产品与绣球正统文化合二为一,非遗文化产品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广西绣球的重新点化。

超级文化IP战略最核心的能量来源于留存在人们心中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这是人们天然信任的产物。把品牌扎根在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上,就能在赢得天然信任中获得中国文化的滋养与文化能量。打造广西绣球IP,立好新时代传承人的人设,能够提高品牌认知度,激发品牌的文化共鸣。可以借鉴目前较为成功的IP案例,如京东的Joy,京东希望通过小狗的形象传递对客户的忠诚,表达京东为客户提供可信赖的商品和服务之意。天猫的黑猫“猫天天”和河马鲜生的蓝色河马卡通形象“盒马先生”都是品牌形象的超级IP。这些超级IP的价值在品牌中意义非凡,据查证,“宝可梦”IP自创立至今营收超过880亿美元,“米老鼠和他的朋友们”IP自创立以来营收超过522亿美元。相关部门可以借鉴优秀案例,挖掘广西绣球文化内涵,物化其内涵,打造广西壮族绣球IP,使绣球文化通过趣味性表达更易于传播。在内容消费时代,用户的时间、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只有打造新颖的IP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破圈”,真正留住用户的心。在广西壮族绣球文化IP的设计中,课题团队以壮族绣球为原型展开设计,针对绣球特色进行元素提取,形象主体为绣球,颜色采用了经典绣球的红、黄、绿、粉配色,色彩搭配鲜艳明亮,手肘与腿融入了绣球独特的流苏元素,凸显绣球特征,名曰“球绣绣”(如下图)。它的表情活泼可爱,传递出乐观、友善的性格特征,并通过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品牌赋能。拥有卡通外观的IP形象,具备极高的可塑性,可以在网络传播中发挥优势,突破传统的呈现方式,为受众者带来多样化的视觉效果。

图 球绣绣(作者自绘)

2.数字化保存与传播

广西绣球文化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一环,再现了劳动人民狩猎、战争的场景,生动地传达了少数民族青年对幸福的追求。绣球的精湛刺绣工艺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匠人精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快节奏文化的出现,绣球逐渐演变成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广西绣球文化是壮族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财产,它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和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现代快节奏文化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绣球文化的传播,但现代文化的侵蚀也正在消磨绣球文化最传统和根本的文化意义。在工艺上,刺绣机器的引入对绣球民间匠人以及手工绣球产生较大的影响,机器的生产效率对手工艺民间匠人的绣球制作产生不小的冲击,如何留存民间传统制作技艺成为机器时代下的当务之急。

宣传片、纪录片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宣传了文化的核心点以及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就依托客观性、真实性、艺术性的特征,成为全球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产品。广西绣球文化宣传片、纪录片的制作,能够为留存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与留存广西壮族绣球的传统和风貌这两大挑战实现破局。一是将传统民间手工艺人的技艺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使民间传统技艺得以留存,不会因为设备更新而流失。二是通过镜头记录和宣传广西绣球的由来、演变及发展,让接触绣球文化的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社会互动逐渐转变为文字、图片与视频等多媒体的融合表达,5G的到来和手机终端的发展使短视频的发展如火如荼,依托短视频这种高效的传播形式传播广西绣球文化,是其保护、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抓手。

3.文创破圈

2021年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磅部署数字经济,提出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调要深入利用AI、物联网、5G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是为了孵化并壮大数字创新、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设计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也为传统文创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广西壮族绣球虽产业链完善,但是在设计上仍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广西壮族绣球品牌形象不明确,品牌形象建设模糊,缺少统一辨识度;另一方面,广西壮族绣球缺失文创设计,当地产品虽有口皆碑,但没有形成设计体系,没有属于自己的标志、名称和包装等,消费者难以识别。

在广西壮族绣球文创设计中,设计创意与产品研发是关键。通过挖掘广西壮族绣球文化的特性和创新潜力,结合现代工艺理念,打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作品,助力绣球文化传播。同时在设计中,注意产品的原创度与差异化,提升产品设计附加值,推动广西壮族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创设计的构思上,需要重新对广西壮族绣球文化进行创新与构思,赋予广西壮族绣球文化新的时尚内涵和审美价值。绣球原本就为传情达意,利用绣球或者绣球文化形象设计文创公仔,通过对色彩的组合运用,将绣球形象再创作,使绣球公仔更加适合作为情侣间互表心意的小礼物。还可以重新诠释和演绎绣球上的吉祥纹饰,打造更加符合吉祥寓意的文创产品。例如,可以调整绣球尺寸,内装艾草等香料,制作成绣球香囊,作为广西壮族绣球文化的伴手礼,这样既能对广西壮族绣球文化进行艺术性表达,又兼具香囊防虫叮咬的实用性。打造此类文创周边产品,能够赋予广西壮族绣球文化新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数字化不只是把“文化”和“数字化”简单拼合在一起,而是一个理论性和实操性都极强的复杂课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是将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价值意义和情感纽带融入数字化文化空间的过程。文化之所以被传承,正是因为其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人类社会具有指导性与兼容性的作用。

在广西壮族绣球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应面向市场,倡导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旅融合,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文化IP形象等新型业态,注重产业链规划与布局,引导数字经济文化市场的良性循环,保障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再者,将文化通过技术手段融入大众数字文化生活,拓展文化传播场景。探寻广西壮族绣球文化传承的数字权益均衡机制,应结合技术媒介手段,解决数字空间中文化传承主体的缺位,加快广西壮族绣球文化数字化产业布局,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广西壮族绣球文化真正嵌合在人们生活中。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标签:  绣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