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遇非遗海南游新意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74)

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底蕴丰富。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融合,探索其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这类产品所应用的设计原则与策略。通过剖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构建海南非遗文化的特征,以创造海南非遗文化及其旅游文创产品为设计案例,总路线遵循“精准把握”“个性发展”“文化传承”这三条方针,确保设计策略“准、稳、强”。在海南非遗文化基因和设计创造的基础上,立足于品牌化塑造市场价值和文化传播,在实践中演绎品牌故事,丰富本地文旅产品内涵,助力海南地区经济文化繁荣。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提升游客参与度与精神文化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通过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构建当地特有品牌,有利于扩大品牌效应,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文化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特殊表现,旅游是文化的呈现方式,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其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特征显著,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并以此作为发展的源头。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政府对于促进旅游创新发展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与推进,整体方向也朝着规范性、可持续性稳固地发展。

民族工艺的魅力在于集传统美、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深刻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但在现代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发展海南文化,仍需考虑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如何打破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藩篱,使其融合发展,合二为一。二是如何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获得社会大众认可。三是如何在现代设计发展中,重新创造文创产品的新优势、新特点、新需求。由此,本文将对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发展进行浅要分析。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文旅融合概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文旅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思路。创建旅游品牌、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引领旅游消费热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培育以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型旅游模式;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具有民族性、广泛性、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大力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和精神内涵。

旅游文创产品概述

旅游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民族特色,是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旅游文创产品在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与文化特色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与衔接作用,不仅可以保护与宣传传统文化,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

海南黎锦非遗文化艺术元素的解读与梳理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2009年,黎锦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急需保护名录”,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黎锦也是海南黎族人民不断进行传承与创新,历代相传,创造富有黎族特色的纺、染、织、绣的工艺,成为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

海南黎锦非遗文化的分类

海南黎族人民由于生活方式、居住区域、民俗形式、方言文化、服饰类型多有不同,分为“哈”“杞”“润”

“赛”“美孚”五大方言。

1.哈方言织锦

哈方言织锦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抱怀锦、罗活锦、哈应锦。抱怀锦的主要特点是以黑色经线打底,各种纹饰作为筒裙;以白色经线打底,各种纹饰用于织大被,单面织锦的织造工艺十分精湛。罗活锦的图案简洁,或者按一定规律排序,由上衣对襟和下摆织绣出精美的花纹。哈应锦是以黑色为底的筒裙,纹饰图案用于裙尾,图案主题明确、内容丰富。

2.杞方言织锦

杞方言织锦图案整体色彩鲜艳、明亮,以大红等艳色为主,视觉效果以平面展示为主,抽象概括了人的动态、日常生活行为与大自然的花鱼虫鸟、山川树林等,真实地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

3.润方言织锦

润方言群体整体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一带,服饰以白色为底,织绣不同的花纹,这些图案的绣法是著名的双面绣,双面绣是指在一块底布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需要针法整齐、平整且色彩均匀,此绣法展现的技艺尤其精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4.赛方言织锦

赛方言织锦,主要制作为妇女长筒裙,通常会嵌入蚌壳或云母片,增加特别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也有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美好祝愿。青蛙纹在赛方言织锦中最为常见,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族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

5.美孚方言织锦

美孚方言织锦以年龄、性别划分服装的特点较为明显,年轻女子用彩色棉线织绣成花卉的图案,制作为筒裙裙花;年纪稍大的人,穿絣染黎锦面料的筒裙;男子多用深蓝色、黑色的棉布制成服装,纹样呈现简单、随性、不繁杂的特点。

海南黎锦的纹饰分类

黎锦的纺织图案纹样是通过带有人文情感的抽象、概括和夸张手法将黎族妇女们在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点、线、面为元素简化出的抽象纹样。黎锦上的各类图案大约有160多种,有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等,纹饰图案不仅是黎锦美学价值的表现,也可反映当地人们对于祖先、自然、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例如,哈方言的牛纹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之一,同时还蕴含着牛的灵魂会和族群人民共同生存与发展、永不熄灭的寓意。哈方言的甘工鸟纹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也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赛方言的梅花鹿纹是善良、美好的象征。

海南黎锦的色彩分类

黎族人民对于织锦的色彩搭配有着不约而同的意识,大多以黑色为底,用红、黄、白、蓝等颜色的纺线织成各种图案与纹饰。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黑色具有庄严、稳重的特点,红色是阳光、热烈、活力的象征,白色是纯洁、淳朴的代名词。黎族在织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图案,灵活运用不同色彩的搭配,使整体展现均衡、和谐的画面。

海南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海南省于2012年11月27日调整了2005—2012年公布的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72项,共有10种类别。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黎锦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经过黎族人民历代相传,逐渐展现了独特的民族特点。现如今,现代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商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极大冲击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黎锦技艺在如今的发展环境中举步维艰,如何保护与传承黎锦技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黎锦非遗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力度不足

黎锦图案的灵感来源于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崇拜信仰等,是黎族人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然而,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通过“样布”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使黎族织锦工艺传承成为属于本族人民的文化。通过对海南旅游文创产品线上、线下抽样调研,包括当地旅游景点售卖区域、线上博物馆和电商平台等,发现产品风格、功能、类型与其他同类景区交易的产品大同小异,这类旅游文创产品趋于同质化,出现造型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黎锦非遗文化深厚、独特的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游客对黎锦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2.黎锦相关品牌化构建体系不完善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要培育一批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通常指某个机构及其产品,服务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持久印象,建立品牌意味着具有较高的识别度、信任度和用户黏性等。品牌化的构建有利于产品可持续性发展,使其存在于共同的基因,通过迭代生产,不断优化、提升产品的质量。黎锦品牌化的构建,有助于不断增强消费者购买黏性,向人们传达黎锦文化的理念并获得认同感。

3.黎锦旅游文创中创意、创新元素的缺乏

现如今,有关旅游产品、文创产品以及包装设计中,整体设计风格仍相对保守,易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设计师需要在深入挖掘黎锦文化内涵、艺术特征的同时,洞悉时尚潮流趋势,思考如何巧妙结合,以产生独具魅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最终使黎锦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民族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目的。

海南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模式

依托非遗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是一种保护、传播和推广非遗的有效方法。现如今,为了推动非遗文创产业迅速发展,政府、社会和民众“三位一体”,共同朝向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美好目标而努力。社会上,部分公司机构举办了有关海南旅游、非遗文化的各类比赛。在这类竞赛中,赛程模式多为专家、设计师、民众共同参与,是共享开发的过程,设计比赛的进程透明清晰,诚信公平。举办设计比赛是一种快速获取优秀设计作品的方式,既能缩短设计研发时间,也可以在各平台进行推广与宣传。

纪念馆展示是一种相对传统、静态的宣传方式,可将黎锦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场景模拟和数字化等方式进行宣传,并配有语音讲解、导游讲演等传统方式;也可通过科技手段,将AR技术运用于虚拟讲解、“复原”文物等;还可利用三维全景技术,丰富用户的感官体验。

将教育模式与文化旅游宣传相结合,可拓宽黎锦非遗旅游文化的发展路径。例如,“非遗进校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程度、课程安排、动手能力等,设计适合不同年级的艺术课程,让学生切实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氛围。与此同时,也可以设计关于黎锦非遗文化相关的教育性产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并学习黎锦技艺的内涵与发展。

海南非遗文创旅游产品提升路径及设计实例分析

分析市场对海南黎锦旅游文创产品需求

旅游文创产品是旅游产业链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景区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用户为中心,将需要传承、表达的文化内涵作为核心,提取独特的民族特征,以文化性、艺术性、纪念性、代表性的符号呈现,是地域性与民族文化的简要概括,也是传承旅游文化的方式。坚持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开发,不仅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增值,培养旅游产品消费的“爆点”,还能促进当地非遗文化活态化传承,更是游客对旅游景区情感认同的关键所在。

品牌IP形象构建,孵化周边文创产品

IP具有时下最强劲的发展势头,借助大热的IP设计文创旅游产品是当代旅游市场面临的一大机遇。品牌IP形象的构建,有利于将民族文化的特点通过视觉化、动态化的形式展示,以文化IP人格化的人物形象作为品牌理念的核心,可以拉近用户与产品的距离,丰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除此之外,品牌IP应具有独特性,展示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不可千篇一律。文化IP是对特定群体的传播,手工艺自身即隐藏着集体文化认同,“手工艺的文化特质不是哪个手艺人个人的主张,而是千百年来已经形成的社会心理,一种不会说话的精神存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关于品牌文化IP的构建,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体现集体的“文化特质”,代表性地展现文化所表现的内涵。

与此同时,在品牌IP构建的基础上,推出系列化非遗文创旅游产品,产品线应具有同一种品牌基因,在产品理念、外观、细节等方面与品牌内涵、特征相呼应,符合系列化主题特色。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听取消费者反馈,在系列产品的更迭发展中不断改掉缺点,发扬优势,以保证产品可以可持续性发展,稳固用户群体。

文创旅游产品结合IP热点的品牌化构建方法

设计开展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海南黎锦文化内容,选择大家广为熟知的文化,更有利于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展,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将其通过不同角度与各类文化特征进行巧妙结合,使其产生新的元素,体现创新性、多样性、文化性的特点。需要通过各渠道搜集资料,分析黎锦的文化元素,这是文创旅游产品的设计基础。

1.打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系列产品

在设计文创旅游产品时,可以从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入手,深度挖掘整合特色文化。海南作为热带地区,水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品质优良。由此,将海南当地特色水果产业与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既可以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也可以传承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

2.打造“国潮风+民族文化”系列产品

品牌IP形象构建完成后,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可迅速以品牌理念为核心,推出一系列相关风格的文创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故宫”文创的品牌热度很高,在产生了“爆品”的契机下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推出了美妆、办公、服饰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引领了新一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潮风”在近几年不断发展,成为主要流行风格,深受消费者欢迎与追捧。因此,旅游文创产品可以将“国潮风”与“民族文化”融合,打造别出心裁、独特魅力的产品。

海南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性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传承非遗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对于创新性、美观性、实用性等方面的需求,而用户更多地是从产品的使用体验感和品牌文化价值方面进行衡量。地域性旅游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当下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海南黎锦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鉴优秀案例的经验,让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内涵,形成原创性的品牌核心价值理念构造,通过IP形象的塑造,实现旅游文创产品品质的提升与价值内涵的认同感。

(作者单位:曼谷吞武里大学)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