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后媒介时代背景下,吉林省网络文化软实力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基于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深刻内涵与特点,针对当前吉林省在网络文化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措施。可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创新力、推动多渠道传播、深化社群营销以促进产品多样化发展,加速实体服务与数字服务的深度融合等。针对实体文旅产业的保障力提升,提出了空间营建、新质生产力培育、实际需求聚焦三大聚焦点。在推进智能化服务方面,建议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旅游服务流程,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业服务体验。这些创新举措将有效提升吉林省文旅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后媒介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化、娱乐方式多样化、娱乐时间碎片化、符号形象多元化等社会特点的转变和影响,网络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省市、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表现形式与组成部分。基于网络文化软实力内涵以及其所处深度媒介化阶段的特点和背景,本文将网络文化软实力细分为五个主要维度,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吸引力、网络文化消费力以及实体文旅保障力与新质先进生产力。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的政策出台及价值引领,吉林省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步伐,结合自身旅游优势,聚焦群众需求,加强了对文旅方面的建设。但与此同时,吉林省文旅产业也存在网络文化创新力不足,产出内容同质化;网络文化传播力固化、易产生虹吸效应;网络文化吸引力较弱,社群效应不显著;网络文化消费生产力缺乏,产品缺少品牌化;实体文旅保障力滞后,城市建设需加强的问题和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五点建议,以期供后媒介化时代吉林省网络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旅发展的借鉴和思考。
吉林文旅与网络文化软实力概况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解析(深度媒介化)
约瑟夫·奈(JosephS.Nye)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他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提到,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际机构是“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在之后的文章中陆续概括“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吸引力,通过吸引力使其他国家信服性地跟随、遵循吸引方所指定的标准或制度、遵循设想行事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而并非通过强制力左右其他国家”,同时,他提出信息革命与科技进步对“软实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自“软实力”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学者在考虑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进一步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末发表了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讲话。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吉林省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吉林省坐落于白山松水之间,沃野平原之上,是中国六大林区和八大牧区之一,拥有高句丽古城、扶余国、伪满洲国三大都城文化、延边朝鲜族文化、吉林乌拉满族文化以及长白山文化等独特的历史与民俗。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蕴含深厚的红色文化根基和多样的民族民俗风情。目前,吉林省现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市、区)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全国共有98种景观类型,而吉林省就涵盖了其中的59种,占全部类型的60%;“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19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303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7家;吉林省的冰雪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加之其与俄罗斯、朝鲜的边境接壤,使其成为“一带一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冰雪文化以及东北三省旅游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吉林省的网络文化软实力随之显著提升。这一变化极大地刺激了吉林省文旅消费,为吉林省文旅发展赋予了强大动力。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1亿人次,同比增长173.0%,全年旅游总收入5284.63亿元,同比增长242.1%。吉林省的文旅业发展具有诸多特点,如四季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与历史遗产颇为丰富、冰雪经济活动众多、对外交流合作十分便捷。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吉林文旅暴露出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欠缺。
网络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旅发展的主要机制
网络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与组成部分,将网络文化软实力落实到各省市文旅发展中是城市发展的必要路径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方式智能化、娱乐方式多样化、娱乐时间碎片化、符号形象多元化等社会特点的转变和影响,网络文化软实力强力渗入公众的各个维度。基于网络文化软实力内涵以及其所处深度媒介化阶段和背景,深入剖析网络文化软实力五大维度,并结合吉林省基本情况,基于演绎逻辑总结文化软实力赋能吉林省文旅发展的主要机制,构建网络文化软实力赋能各省文旅发展的理论框架。
1.网络文化创新力:文旅业态发展的动力
“科技的创新力+知识/内容的创新力+人才的创新力(人才、素材、设备)”的网络文化创新力是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创新在网络文化创新力中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数据大模型、AI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技术AR)作为其核心要素。深度媒介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创新力迫切需要发展新形式、新内容、新连接,在其选题角度、文案阐述、拍摄讲述技巧、音乐等方面全面加强、持续跟进内容产出,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丰富程度提供源泉和基础。
2.网络文化传播力:文旅媒介发展的载体(6G+文旅)
网络文化传播力即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达到迅速影响、传播扩散的能力,是网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是文旅媒介发展的载体。传播力将创新力产出的所有内容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地建设吉林文旅网络传播矩阵,面向群众进行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同时进行舆论沟通引导,形成良好的吉林文旅网络生态系统。
吉林省网络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旅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网络文化创新力不足,产出内容同质化
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吉林统计年鉴》和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发布的《2023年全区工作会议报告》公开数据统计,2022年其国内旅游收入占比超10%的市区仅为长春市、吉林省和松原市;2023年东北三省冰雪文化在互联网上的爆火,长春市、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表现较为出色,冬季尤为火爆。
吉林省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丰富的地产资源和珍贵的旅游资源,但在网络文化创新力方面面临同质化问题,不同平台和各大主体网络平台、不同年份的宣传对象、宣传内容趋同;除冰雪季外的季节,景色缺少吉林省市特色亮点;而在网络宣传旅游城市时,出现景区素材匮乏、更新速度较缓等问题,以致吉林省文旅爆火后,吉林省出现网络文化创新力无法及时对齐颗粒度等网络文化创新力不足的现象。
网络文化传播力固化、易产生虹吸效应
目前,吉林省文旅将网络文化传播力着力于发展短视频领域,短视频作为网络文化传播力的强传播方式,其宣传速度快、宣传效果显著肉眼可见,但也有传播渠道固化、碎片化、易沉没的缺点;吉林省网络文化传播力缺少将曲词、电子书、新闻、资讯、影视剧等方向的软传播影响方式逐渐渗入群众的衣食住行。遇到网络文化创新力不足、宣传辐射范围不够广时,集中宣传特色城市,如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长白山等,容易使文化产业集群,对周边网格城市的网络文化软实力产生“虹吸效应”。资源和目标客群过度集中于特色城市,进而降低周边网格城市的网络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吸引力较弱,社群效应不显著
吉林省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文旅宣传时,在线社群建设不够成熟,缺乏有效的群众互动和参与策略,社群效应不明显;在组织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方式形成的社群间交流形式较为简单,无法形成深入的交流、讨论和呼吁,使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效果与吉林省网络文化吸引力的耦合作用不显著,网络文化吸引力的反哺回馈效果减弱;除短视频、影视剧取景外,其他方式的逐渐影响、深入受众程度较轻,曲词、电子书方面需加强产出,如在听“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等热曲中,受众脑海会频繁出现曲中景,内心渴望去这些城市体验曲中世界。
网络文化消费生产力缺乏,产品缺少品牌化
吉林省的网络文化消费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固定旅游路线等领域,而在新兴的文化创意产品、数字服务产品等方面种类相对较少,发展较为滞后。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的网络消费产品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东北三宝”、长白山特产、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是极具东北特色的物产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品牌规划和长期投入,未能将特色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有效地转化为品牌优势,导致特色产品在网络消费中的竞争力不足、品牌化不鲜明,在网络消费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除生产龙头推广营销外也需精准投放,据调查显示“90后”“00后”是数字消费主力军,而“银发族”女性群体和农村群体成为数字消费新势力,如何让不同消费群体不断打破年龄、性别、地域等限制因素购买吉林文旅产品,加大吉林省网络文化消费力度,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产品投放针对性弱相关问题的关注。
实体文旅保障力滞后,城市建设需加强
实体文旅服务产业滞后,新质生产力效果不明显,数据驱动决策能力欠缺。吉林省的实体文旅服务业现状仍以传统的旅游项目和文化产品为主,缺乏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融合,虽引入了一些新技术,如智能导览、虚拟现实等,但应用范围有限,未能形成规模化和常态化;对网上报名游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够深入,无法精准把握游客需求和市场趋势,导致数据驱动决策能力欠缺,供需预判有误差,呈现滞后性;部分城市建设、景区设施老化,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差异方面未提前做好舆论铺垫等问题致使游客心理有预差,发表言论至互联网,反向影响吉林省文旅网络文化软实力。
吉林省网络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旅发展的建议
“科技、内容、人才”三发力
“科技的创新力+知识/内容的创新力+人才的创新力(人才、素材、设备)”三发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吉林省网络文化创新力内容的创新,以吉林省文化为根基,深挖民俗、地理、历史、非遗等吉林特色文化元素,创作独特内容;在不同时段宣传不同景区或同一景区的不同景色,增加文化、人文输出,降低相同素材、类似文案的重复使用频率,减少受众疲感;大力培养和吸引网络文化创新人才,利用吉林省多所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吉林省网络文化创新大赛。
“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三建设
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建设吉林文旅网络传播矩阵,合理组建和规划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网络传播生态系统是网络文化传播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以形式多变、平台覆盖、内容趣味等吸引大量粉丝关注,高频产出、账号联动、分层发布营造环境热度,情感饱满、深度互动、联动周边,从而减弱虹吸效应。
“运营、引导、吸纳”三结合
充分利用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反馈、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等渠道,通过运营社群效应、引导粉丝群体、吸纳饭圈文化,促进群体聚合、培育共同意识、推动集体行动,从而使因地域“分离”离散化的吉林省文旅受众团结,形成由媒介化团结到吉林省文旅网络文化吸引力团结,扩大吉林省网络文化吸引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进而形成沉浸传播、正向反馈和良性反哺,最终形成吉林省网络文化吸引力倍速增长的新局面。
“多元、品牌、联动”三构建
加强吉林省网络文化消费力需构建健全的吉林省网络文化消费生态体系。一是构建吉林省多元化的网络文旅产品消费体系,尤其是线上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如数字化的文化体验套餐、线上旅游指南等;二是构建吉林省品牌战略规划体系,鼓励企业进行品牌战略规划,在产品设计时区分品牌特色,塑造吉林省独特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识别度,抓住直播带货风口,在网络上进行全面推广,进而达到网络消费带动实体消费;三是构建吉林省多行业联动消费体系,打破行业壁垒,建立跨界、跨次元合作模式,激发网络文化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空间营建、新质生产力、实际需求”三聚焦
聚焦空间营建,融合吉林特色文化,在城市发展规划、实施城市创新转型策略和空间更新改造中注入文化内涵和象征因素,提高UGC(用户生成内容)自主性,推动城市IP建设、特色IP建设、特色品牌建设,如西安的不倒翁小姐姐,长春的雪饼猴王铁柱,河南开封的王婆说媒等,使吉林省各景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为城市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呈现,以彰显城市品位、城市精神,从而提升城市软实力;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强产能保障,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吉林省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与吉林省文旅产业内外部的合作与联动形成合力,促进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吉林省文旅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聚焦实际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增建基础设施,增强数字赋能效果,鼓励吉林省文旅与各省市间的深度合作与区域交流,建立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机制,增设“线上+线下”文旅专业人才岗位和志愿服务项目,将吉林省网络文旅发展融入人民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