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革新上,如现代技术、人工智能等,运用数字人文理念与技术活化档案数据,既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基于此,现从数字人文的视域出发,针对数字人文档案的利用与开发展开了研究与分析,以实际数字人文与档案开发利用的实例为例,分析了数字人文与方案开发利用的适应价值,并以延伸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数字人文在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实现数字人文在档案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档案数据涵盖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记录和研究,具有广源性、积累性以及拓展性的特征,可以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资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数字人文是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计算机技术思维和数据量化思维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与建设,为人文知识的研究提供依据。数字人文档案作为人文档案管理的创新,可以丰富相关人文研究,为人文研究编织数据网络,提高研究的效率和价值。因此,在当前档案部门的研究中,应当重点把握数字人文档案的开发与研究,将现代化技术与人文档案管理进一步结合,学会运用数字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开发中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效能的提升,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人文档案管理。
数字人文在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以数字敦煌为例
敦煌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输出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在文化交融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丝绸之路文化交融背景的影响下,敦煌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敦煌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不可逆的,这种文化损失对文化传承极为不利,也给敦煌人文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如何减少这种影响,让文化得以传承,是当下人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数字敦煌”的概念就被提出,“数字敦煌”就是在传统的人文档案管理模式下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模式,保存人文档案。在近几年,这种应用模式被广泛应用,保存了很多敦煌壁画、敦煌影像,对文化的传承和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在敦煌人文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如下。
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建立文化遗产档案,科学制定保护对策
文化遗产是一种实体,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损坏,包括人为因素和气候环境因素,当下看到的文化遗产与过去并非一模一样,将来也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在数字人文技术的背景下,可以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建立文化遗产档案,根据档案科学制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确保文化遗产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展示自身的独有魅力。
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辟文化遗产利用的新形式
数字敦煌项目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已经初步实现了敦煌莫高窟的场景数字化和虚拟现实交互的基本目标。2014年,敦煌就已经建立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投影展览,让游客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还可以更好地宣传相关文化,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档案开发和利用中,数字敦煌通过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档案管理,同时开辟了文化遗产利用的新形式,为文化遗产留下数字化“备份”,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了前进的方向。
数字人文与档案开发利用的适应价值
数字人文是助推历史档案研究的基础
档案领域中的数字人文项目聚焦人文历史类档案的组织与利用,历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的获奖项目就体现了这一特征。数字人文将计算机方法与技术融入人文,可以助推历史档案相关研究的开展。具体来说,数字人文在档案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提高历史档案的内容阅读与查询效率
通过数字化技术,海量的历史档案得以转化为电子格式,存储在云端或数据库,实现了快速检索与远程访问。这不仅极大地节省了研究者查找资料的时间与成本,还使跨地域、跨机构的档案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可以自动提取档案中的关键信息,生成索引或摘要,进一步提升了内容的可读性和查询的精准度。
2.提升文学类档案的研究深度
文学类档案作为人文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使得对这些档案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表面的解读,而是能够深入文本结构、语言特征、情感倾向等多个维度。例如,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演变、人物关系网络、情感变化趋势等;利用情感分析算法,可以量化评估作品中的情感色彩,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此外,结合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将复杂的文学关系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现,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意义。
可见,目前的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同化已经成为数字人文项目的重要特征,能够满足历史档案的研究需求,推动档案研究工作高质量开展。
数字人文可以丰富专题档案内容研究
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的覆盖面很广,涉及的内容和主题也非常丰富。目前,借助数字人文方法与技术精心打造的档案资源体系,数量庞大,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珍贵文化遗产的细致记录与深度挖掘,也有对城市记忆、乡村风貌等社会历史变迁的生动再现。这些档案资源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忠实记录,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与文化遗产。
以中国人民大学开发的“高迁古村数字记忆网站”为例,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数字人文领域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高迁古村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记录与呈现。该网站不仅收录了古村落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等丰富内容,还通过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这种全新的数字记忆构建方式,不仅为古村落的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也极大地丰富了专题档案内容的研究维度与深度。由此可见,数字人文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专题档案内容的研究边界。它突破了传统档案研究的局限,使研究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和方式探索、解读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数字人文在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建议
建设完善数字人文数据组织
在数字人文档案的建设中,完善组织建设是首要任务,完善组织建设就是完善技术建设与规划建设,明确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数据类型,并在数字人文基础上构建档案数据集。
明确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数据类型需要档案工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深入馆藏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一份档案进行逐一审视与评估。通过摸底,可以清晰地了解馆藏档案的数量、种类、年代分布、内容主题以及保存状况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数据类型划分提供坚实的基础。不同的数据类型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对数据分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数据的类型以及数据的价值。例如,可以根据档案的内容主题,将档案的管理类型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历史主题的可以划分成历史文献类型,文化艺术类的可以划分成文化艺术类型;也可以根据档案的形式分类,如纸质档案类、电子档案类等不同类别。这样可以有效收集资源,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
除了明确档案类型,构建档案管理数据库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档案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对档案信息中所蕴含的人文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等进行分析,为管理利用者提供明确的分析报告,更好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具体来说,要建设档案数据库就要做好档案管理服务中心的开发,包括“前端开发”与“后端开发”,从不同的模块中,做好数据库的管理开发,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加强档案价值数字化的挖掘
在传统的数据库建设中,逻辑层是核心关键层,在数据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任务是要处理好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在数字人文视域下,要进一步挖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价值,才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运用数字人文工具,挖掘档案价值。通过运用数字人文工具,如文本挖掘、语义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工具,逻辑层能够助力档案管理员深入挖掘档案中潜藏的价值。这些工具不仅能帮助识别档案中的关键概念、主题及人物关系,还能通过时空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演变规律、文化扩散的路径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深层次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文研究者来说,是宝贵的学术资源;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则是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生动窗口。在数字人文技术的推动下,逻辑层在数据库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深化。它不仅是数据处理与控制的中枢,更是连接人文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开发面向数字人文服务方式
数字人文技术要想应用于档案的开发与管理,服务方式的创新就必不可少。可以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集档案查询、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平台。确保平台支持多类型、多格式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呈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还可以根据档案内容的特点,进行主题化分类,如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并设计相应的展示模块,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感兴趣的内容。
在档案服务中,可视化服务是一项比较超前的服务工作,因此,可以运用可视化技术,将档案中的数据信息以图表、地图、时间线等形式展现,增强数据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例如,通过地理信息(GIS)技术展示历史事件的地理分布和时空动态;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的体验环境,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档案所记载的历史场景和文化氛围。
在档案的学习和使用上,可以设计基于档案内容的互动式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用户参与档案的学习与探索。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还能在娱乐中传播档案知识。还可以在档案展示中融入互动元素,如问答、投票、评论等,增强用户的互动感和参与感。还可以基于用户行为、偏好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增强用户黏性。对于普通用户,数字人文项目要重点聚焦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让用户能够更好地体会档案服务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一些特殊的用户,如人文历史研究者,数字人文项目则需要开发更多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增强用户黏性。此外,还可以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服务质量。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更新,确保平台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成果,是一个创新的新兴领域。它超越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跨越了时间的长河与媒介的壁垒,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这一领域的兴起,不仅标志着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刻变革,也预示了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模式的重大转型。在数字人文的推动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前沿理念、尖端技术、创新工具,以及对档案资源进行的深度挖掘与重新组织,为档案学界乃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档案信息的获取效率与利用价值,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珍视。通过数字化手段,那些沉睡在库房中的历史档案得以“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人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直观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同时,数字人文在档案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