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67)

摘要:近年来,美育理念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共识,艺术普及教育成为全民重视的文化生活。为进一步扩大全民艺术普及影响力,助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现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通过数据统计、交流访谈等方式,深入剖析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现状,并就如何进一步找准新时代发展方向、丰富和深化美育服务内容和品牌、打造现代化全民美育服务与管理体系,在受众面延展、服务形式拓展、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上海乃至全国更好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提升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参考。

概述

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的背景

在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为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基本性、公益性、普惠性特征的全民艺术普及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艺术普及”上升为法律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为新时代的全民艺术普及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的意义

近年来,美育理念和加强美育的重要性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美育教育开始从学校的教学任务拓展为全民重视的文化生活[1]。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创新发展,不仅关乎全民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民文化自信的增强,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精神支持,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责任。

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以“全民艺术普及”为主题,拉开了文化馆(站)探索承担全民艺术普及责任与使命的序幕。2016年,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开启了我国全民艺术普及实践的先行探索。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全民艺术普及通过品牌化、数字化、社会化等途径,在全民艺术普及模式创新、产品丰富、覆盖面扩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

上海市全民艺术普及情况概述

上海市于“十四五”初期提出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并由此创新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及“社会大美育计划”,先后编制出台《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持续做好“社会大美育课堂”民生实事的通知(沪文旅〔2024〕70号)》等文件,并将相关工作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其中,“市民艺术夜校”实事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深受18至55岁中青年喜爱。三年内,开设教学点数、课程总量及服务人次等指标逐年不止翻一番,学员逐步以“90后”“00后”为主,且男生比例从开始的10%、20%升至近40%[3]。2023年推出的11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带动全市200余家专业文化艺术机构“打开围墙”,全年开展7435场活动[4]。各区县也陆续推出“午间文化一小时”全民艺术普及计划、“百姓艺术大课堂”等美育特色品牌项目。

上海市嘉定区全民艺术普及实践

上海市嘉定区素有“教化嘉定”的美誉,多年来积极践行“社会大美育计划”,开展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受到市民广泛认可。本研究以嘉定区为例,针对区内7家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大美育课堂”及2家民营文化场馆的全民艺术普及能力、成效等方面,剖析全民艺术普及现状及发展症结,为探究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创新发展之路提供实践依据。

服务内容多元丰富,整体活动供不应求

2023—2024年,嘉定区打造了一系列以线下互动体验为主导、以线上功能反哺的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共3432场次,场均参与人数分别为62.5人次、474.3人次。其中,线下品牌活动座无虚席,有超过六成的文化场馆场均接待能力不足100人次,线下活动整体供不应求。线上服务利用集全区美育资源和信息于一体的“文旅嘉定云”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提供活动预约、场馆预定、文化众筹、在线点播、精彩回顾等服务,有效呼应、补充和反哺了线下活动参与,但还不足以完全抓住市民的碎片化时间及其审美兴趣,推动美育服务普惠性发展。

服务对象多龄覆盖,侧重未成年人

嘉定区9家文化场馆针对不同年龄层、文化背景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市民需求开设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多元覆盖中老年人、中青年、亲子家庭、未成年人等各类群体,且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其中,有3家文化场馆只开展未成年人美育项目,面向特殊群体开展美育活动的场馆只占38%(如图1),服务时间、地点、内容都适合白领一族的美育活动主要来源于“市民艺术夜校”。可以看出,各文化场馆并未完全考虑到各类服务对象的广泛需求,美育服务项目还有待创新和突破。

服务空间多域拓展,资源分配力不从心

嘉定区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开展美育服务,即以7个区级公共文化场馆为主阵地,以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58个公共文化新空间为辅阵地,并探索向社区、景区、校区等区域拓展。同时,通过馆藏研用、交叉研究、数字转化等方式挖掘地域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上级配送、同行吸纳、个人邀请等方式对接社会优质美育资源,集各方力量设计特色美育项目。2023年以来,艺术类公共文化资源配送项目已在公园、老街、党群服务站、中小学等158个文化新空间展开,年均600余场次,平均每家不足4场次,其中市级资源配送年均200场次,平均每家不足1.3场次。总体而言,公共艺术普及资源已全域覆盖,但对于各文化延伸服务点而言,资源分配均量较少,地域特色资源、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公共美育资源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宣传推广渠道广泛,主打单方信息发布

嘉定区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账号及多家新闻媒体平台,以宣传招募、活动预告、美文推送、新闻报道等信息发布为主,以需求调研、视频或图片直播等方式为辅,开展美育宣传推广工作。2023年—2024年,上述9家文化场馆在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累计发布美育服务信息,平均每家314.6条,其中区文化馆总发布量占50.21%;有三家场馆信息阅读量平均每条达千次以上,其余大都不足500次(图2);有4家场馆开通视频号,发布视频多则每年158条,少则14条;开展过视频或图片直播服务的有2家场馆。可见,公共艺术普及宣推并未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优势提升服务影响力,信息发布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短视频、直播等营销“新宠儿”未得到广泛应用。

建设模式联动融合,尚未形成服务体系

嘉定区9家文化场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文教融合、展教融合,以及跨界合作、跨域合作等模式的美育服务,推动专业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服务、社会劳动实践、校外实践等的融合设计,以及文化场馆与旅游景点、教育院校、专业组织机构和社区等的联动合作,但目前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例如,探索与高等院校、学会、影剧院等专业“智囊团”合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保障长期稳定的课程资源供给,形成资源相互转化的双赢局面;利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优势,将优质资源送入基层延伸点,提升基层美育服务的专业性;将文化展览讲解劳动实践、校外课程体验实践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构建具有嘉定特色的美育实践活动。

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创新发展路径建议

通过以上例证可见,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已积累了一定具有实际成效的工作经验,也总结出一些发展短板。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民艺术普及应如何立足实际,针对地域发展痛点和难点,进一步找准工作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效能,是未来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构建全民美育服务矩阵

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各类文化场馆、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等,成立全民艺术普及服务联盟,全面整合优质美育资源,推动美育课堂内外与线上线下的双向四面延伸发展,扩大整体服务影响力。一是联动构建全民艺术普及全主体服务矩阵,搭建联席会议、信息群等工作交流平台,培育一批懂艺术、爱艺术的文艺志愿者团队,形成政府全域统筹、机关部门联动、文旅场馆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协作工作机制。二是联合共建全民艺术普及全资源服务矩阵,科学统筹各级各类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活动配送资源库、数字资源库、师资信息库、课程信息库、实践点信息库、群众文艺团队信息库等美育资源共享仓库,打造分级分类分众的全民艺术普及教育资源共享供给服务平台,为满足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奠定基础。三是立体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全媒体服务矩阵,推动资源、技术和要素有效整合,形成“一网两微+多端”的多维度宣推体系,有效发挥全媒体互通融合发展优势,同频共振地为全民艺术普及普惠性服务提供渠道支撑和氛围营造。

推行全龄分级专项服务

研究推行全龄分级专项服务,即面向未成年人、上班一族、银龄一族的主要特征和需求特点,分别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品牌项目,确保覆盖全年龄段受众。一是面向未成年人,重新整合文旅和教育系统的优质资源,广泛发动本地区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未成年人积极参加青少年系列展演展示、主题实践研学课程、艺术赏析体验点单配送等活动,在校内外实现资源和服务“送出去”和“走进来”的双向奔赴。二是面向中青年人,特别是上班一族,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快闪、艺术展览、文艺配送等进商圈、进园区活动,全面赋能市民的碎片化时间和空间。三是面向银龄一族,常态化面向社会招募,为中老年人打造专属群众文化艺术团,并通过专业院团、专业人员与群众团队、业余能人结对共建,优化提升团队的创作能力和业务水准。同时,依托品牌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展现群文团队成果,并借助全民艺术普及教育资源共享供给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选择。

创建全域家门口“美育圈”

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效能,并进一步鼓励更多文化空间、社会机构打开“围墙”、打破界限,因地制宜引入优质美育资源,构建多元艺术情景,开展高质量美育服务,创建家门口的“美育圈”。一是在常规开展美育活动的文、图、博、美等公共文化场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新空间的美育嵌入功能,鼓励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开展公益性美育服务,以网络化打造家门口的艺术空间,让全民艺术普及教育铺遍城乡各个角落,浸润每寸肌理。二是向有意愿参与美育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文化场馆开放全民艺术普及教育资源共享供给服务平台,登录获取点单式、精准化、触手可及的美育资源。同时,鼓励各级各类服务主体主动推动将美育特色服务送进商圈、进景区、进园区、进校区、进社区,让市民在家门口沉浸式感受多元艺术情景。

打造全时多维一体服务

发挥各文化场馆、旅游景区资源优势,通过对艺术作品、相关文献及文艺演出等知识和背景的介绍,制作短而精、小却强的艺术导赏美文、短视频等,并在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及商圈、公交站的LED屏推出和滚动播放,让市民群众“随时”“随地”了解艺术,走进文化场馆欣赏艺术,打卡景点景区感受艺术,从而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深挖文化场馆馆藏“硬核宝贝”的艺术内涵与价值,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内容,可形成艺术特藏文献导读、书画工艺作品导赏、古物文物艺术导赏等“馆藏很艺术”系列内容。二是精心挑选文艺场馆的线下美育精品课程,制作精品文艺活动、演出“浓缩液”,可形成精品文艺活动导览、精品文艺演出导赏等“在家赏艺术”系列内容。三是开发全域文旅资源,结合文旅场景的布局设计、建筑设计、雕塑设计特色挖掘历史古迹之美、艺术设计之美,可制作形成“文旅有艺思”系列内容。

构建全程美育管理体系

鼓励各单位认真履行社会美育职责,引导全社会支持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推动构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全程”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与管理体系,营造全民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即以全民艺术普及全主体服务矩阵、全资源服务矩阵和全媒体服务矩阵为依托,以开展家门口的全龄分级专项服务和触手可及的全时分众导赏服务为手段,实施“目标愿景—美育落实—美育评价—持续改进”闭环式全程管理评价机制,建设全维度组织机构相辅相成、全龄段美育内容相互衔接、全空间延伸触点互为补充、全时段服务方式相得益彰、全过程管理评价环环相扣的现代化全民艺术普及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协调小组、工作专班等,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推进美育工作落实。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美育工作目标愿景、服务标准、服务指南、实施意见等,促进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结合工作发展实际,制定实施美育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估准则,开展周期性美育工作自评、专评工作,设置美育专项资金使用、服务内容提供、效果成效反馈等方面的监管工作,以及对社会力量参与的诉求应对、扶持力度和长效管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标签:  美育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